第1章刚刚启蒙时
第1章刚刚启蒙时 熬了一整夜,总算把剩下来的课程看完了,第二天就要毕业考试了,临事抱佛脚,把拖下来的课程看了一遍,幸好课程本来就不是很多,熬了一夜足够了。吃了早饭就往学校里赶去,刚走到学校的大门,发现同学们都围在校门的外面,听周凡说不考试了,同学们都到从街上去玩。既然不考试了,那就跟陈述一起到街上去看看,发现隔壁班的同学也都在街上玩。在街上碰到了老师,老师说这个学期的小学毕业生不用考试,在家里等学校里通知,初中什么时候开学,到那个学校里去上学还没有确定。在家里等了两个月,学校里来通知了,分配到一中去念初中,两年的初中很快又过去了,就走上了社会。
这是吴小祥已近五十岁的时候,在一次整理书房翻开了三十年前的日记,曾经的时光一幕幕出现在脑海里,好象那时正处于青少年刚刚出头的时候,有可能年纪少,不懂事,总感觉到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街面上有点乱哄哄的。念书的时候,逃学的事经常发生,不是学不进去,而是没东西好学,一个学期的本课,一个星期,最多也就是半个月的时间都已经可以把书本看完了,课本不厚,字又大个,特别是英语课本,二十六个字母占去了大半本。街面上闹进闹出,好象什么都是新鲜,又什么都没有秩序,生活、学习在那个时候都是常态化。小学还没有正式毕业,确切地说还没有拿到小学的毕业证书,就直接升到了初中了,在两年的初中学期,有半年是在农村里度过的。学习的空余时间很多,虽然天天上学,但都住在大伯家里,每天一早起来就要给大伯挑水,农忙时节帮着收割,插秧。夏天时节晚上深更半夜还经常帮叔叔看瓜田。只要有空余的时间就要到堂哥的工厂里做些零话,老爷爷说技多不压身,收割、插秧、种瓜、打零工都是技术活,年少什么都还没有成形,多学一点总不会错。所以这样根本没有多少时间进行文化课题的学习,加上学习的课程又不是很多。
在那时学校里的教学水平也就一般般,两年初中学期就英语课程也只教了二十六个字母,还只能像唱歌一样才能背下来。语文课比较多的是墙壁贴的画报的解释理解,难得也会有几篇散文诗。数学课程基本是停留在统分和简单的平面几何。化学,物理课程就没有上过。到了第二年学校就迁到了城里的一中教学区里上课了,还刚刚有点习惯,有了点学习的头绪,学校里就让大家毕业了。吴小祥毕业之后就被学校里分配到了一家省属的大型企业做学徒了。在那个时候,同年龄人都这样,人生的起跑线就这样开始了,尊师重道就在尚还是幼稚纯洁刚过了童年时启蒙了。别无选择,自己也不会选择,更无能力进行选择,更何况那时自己根本就没有那种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志向,一切都随缘,同学们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
吴小祥家里兄弟姐妹六个,父母都是企业的普通的职工,因为子女多,家境算不上好,但也过得去,每个月逢一日,十五日过大礼拜,一个月开两次荤,一个月全家的肉票都用在了这两天里了。在那个时期,社会上,大都数的家庭都差不多的,买什么都定量供应,都是按人头来计算的。吴家祖上是前清的举人,按说也算是个书香之家,祖上先人经商,在城里算不上大户和富商,也稍有些家财,城北的城墙边购置了大片的古宅民房,虽然不是豪宅,但宅院里前后花园,池塘,古井,也算是江南的一处休闲的好住处。
吴家祖上几房的子孙延续到民国的时候已有上百号人,都住在这片民房中。古江城这一类的民宅有好几处,柴家院,毕家院,黄家弄堂,还有孔家都比吴家还要大,亭台楼阁比吴家气派多了。在民国初期的时候,吴家在城西的江边设有一处酒坊和一个粮店,经商和为人处事都比较公道,平时喜欢闲管些江城城中老百姓一些杂事,在城里也有点名望,说话也有点份量和影响力,凡城里老人都知道。
家族中曾经有过一个平时喜欢行走江湖的前辈,听爷爷说这位族中前辈在清末的时候与东洋人在东北血战而死的,这只是个家中的传说,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无法考证。吴家祖先在江城定住的时间很长,根据老人的记忆,以前ah徽州发洪水时,是从ah徽州那边逃荒到江城里来的,当时从徽州逃荒过来的人很多,吴家家族来江城落居也记不起来有多少年了,由于当时逃过来人比较散乱,吴家曾经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史,但在战乱中烧毁掉了,所剩下来的只有几片残页。吴家家族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象样的族堂,在江城里相比起来也就吴小详祖上的这个家庭大一些,许多从外地来江城的吴家族中人经常到家里来串亲和避难。吴小祥的祖上到了民国二十八年,流年不利,家道中落,家业败了下来,原来在城北有大片的房产,被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祸不单行,酒坊和粮店在抗日战争中被rb飞机炸为了平地,只剩下在城外的一些薄田,平时只能靠以出租收取田租度日。
家道中落之后,吴家的人也散了,有外出去闯社会经商的,也有另择他乡去另寻发展的。到了解放之后吴小祥这一代慢慢出现了,学龄结束到了合适的年龄也都相继就业了,也有几个到乡里务农的,不管在城里工厂做工人的还是在农村里种田的,吴小祥全家人都过上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生活,农工和城乡结合,在当时还比较时髦。
等到了吴小祥走上社会的时候,两个姐姐到农村里学习耕种,一个哥哥已经工作多年了,两个妹妹尚在念书。以前家里的亲戚中没有一人在机关部门工作,曾经的家风已经很难见到了。自从吴小祥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之后,吴小祥一大家人,才慢慢地开始有了转变,也有几个人到了机关部门工作,虽然职务都不是很大,只是一种谋生的方式。在那个时候,只要有能力,社会上有需要,就可以在机关部门工作,公职人员的概念很模糊,随着机关职能的不断变更,社会进步的步伐不断推进,机关职能部门几经调整,机关与事业单位拆了又分,分了又重新整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各方面都规范了,公好听人员身份才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国家也设置了一些具体要求,招聘计划,笔试,面试,增强公职人员素质要求。
吴小祥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地方大型企业化工厂,在那个时候一些大型的工厂兴办社会,江城化工厂有自己的职工医院、生活区、图书馆、电影院。在一中的初中毕业生也有很多分配到厂里工作,虽然同分配到一个厂里工作,但基本都不在一个岗位上。化工厂很大,在江城市是最大的一家企业,有许多的分厂,包括合成氨分厂、热电分厂、机械分厂等等,吴小祥分配到机械分厂的维修队做学徒。刚参加工作,还都是十五、六岁的人,没有争夺名利的想法,思想里没有这种概念,最起码吴小祥不懂得去争夺名利,凡做事情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起去江城化工厂参加工作的同班同学也有几个喜欢打听厂里的人和事,投领导所好谋一个好差使,好的工作。
同学们都刚刚到一个工厂里工作,碰到一起就会聚一聚,聊聊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吴小祥同班的以及隔壁班的同学一共有六个人,在上班后的一个月,工资刚刚发来,大家有兴趣,就相约在生活区的一家群众冷饮店,一个一碗绿豆汤,一边喝,一边就聊了起来。
听同学们说,江城化工厂是江南实业控股集团旗下的大型化工企业。而江南实业控股集团是苏南、浙、赣、皖四省江南各大财团合作投资的大型集团控股性质的投资集团总公司,在各地市都有旗下的集团公司,在江城市也有江南实业控股江城集团总公司,虽然与江城化工厂同在一地,同属于江南实业控股集团的企业,但江城化工厂是江南实业控股集团直辖企业,与江城集团总公司没有任何横的关系,厂里的产品、原材料采购都是自成体系的,还有厂里的行政领导与江城集团总公司没有任何的联系,除了生活资料的供给依靠周边的乡村,还有厂里的职工有一部分是江城市里的人,这一部分的职工基本上都是刚刚从江城中学里出来的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具有可塑性。
在事业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