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创业并不难
第16章创业并不难 杨明哲就跟着师傅做木匠,做油漆。白天干活,晚上就打着地铺在厂房里睡觉。杨明哲虽然只有小学毕业,而且是教学质量很一般的山村小学,只认识的几个字,文化程度不高。
杨明哲小脑筋还比较聪明,注意多,做事情一学就懂,很快就上手了,但他缺少耐心,学了一点基本的木匠活就学不进去了,一心想着外面的事。
他到城里来并不是想来学门手艺,而是想过城里人的生活,他不想长期这么做一个木匠和油漆匠。跟师傅干活,一个月也会有几天放假,每当放假的时候他就会跑到热闹的地方去玩,去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样生活的,怎么样赚钱的,也会经常和跑木材,家具运输的人搭搭腔,聊聊天。时间长了就和他们交上了朋友,逢休息的时间也会和他们外出去跑跑,就这样,他在城外家具生产的小潜规则里认识了一些人,交了一些朋友,渐渐地熟悉了家具生产加工厂经营的门道,木料,油漆料的采购,木料的来料加工,油漆简单工艺,也认识了一些大一点家具厂和家具专卖商店的老板,发现做木匠,打工不赚钱,要赚钱必须自己当老板,那怕小老板也赚的比做木匠来得快。
杨明哲跟了师傅学了一年的木匠和油漆工,就想起来自己办厂了。
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人单力弱,又不懂工艺,必须要有几个师傅帮着,合作办厂。
要真正的办家具厂也不行,没有资金实力,带出来的五百元钱也用完了,一年的打工也没有什么多少结累。
在这一年中认识了家具厂的一位生产主管,这家厂的生产能力不足,经常有外协单位帮着做,杨明哲有了这个想法后就找了这个生产主管,生产主管答应可以分配一部分给他做。来料加工的投资成本很少,原材料由厂家提供,做好了就把加工好的半成品送去,需要的也就是购买家具生产工具的钱。这就简单了,找两个师傅,自带工具问题就解决了。
杨明哲这么想,就行动了起来,拉了一个木匠,一个油漆工,在外面租了一间小平房,自立门户,由他自己负责外面拉活,木匠和油漆师傅各把一道关。经过他几次的邀请,并约法三章,利益共享,风险由他一个人承担,就这样三个人脱离了家具加工厂,一起单干,帮其他几个家具厂的老板做来料加工。他向那位小老乡借了些钱,加上一年打工的收入结余和两位师傅拼起来买了些简单的工具、油漆料就开始做家具的来料加工生意了,不管赚多赚少也算是一个小老板。
他负责外面跑,拉生意,接活,两位师傅在小平房里做家具,很快就走上了道,活也忙了起来,就招了三个学徒,之后又在旁边租了一间小平房专门做油漆。就这样做了一年左右,他就把这一带的平房全都租了下来,买了许多的简易设备,由原来的纯手工活变成了半机械化作业,锯木、车、刨、钻都是用机器操作了,也专门做了一间油漆用烘干房,尽管如此,订单还来不及做,学徒也增加到了十来个人,之后订单就不随便接了,专挑些赚钱容易的,赚钱快的活做。原来小打小闹的单干,现在厂门的入口处也挂起了家具来料加工厂的牌子,还买了一辆旧吉普车自己跑生意用,一辆三轮电动车拉些五金配件。
在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有很多的家具店,他厂里生产出来的家具除了给厂家订单制作的以外部分,还自己做起了整体的家具。自己做的家具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些家具店代理销售的,每个月结算一次,经销代理商按生产商提供的价格拿提成,超过部分全归经销代理商所有,一般情况下经销代理商卖出去的价格会超出生产商提供的价格一倍以上,这是一种行业的惯例,无论是小城市还是大城市的家具经销商都是这样的,以前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过了十年之后还是这样的,原因是家具的生产成本非常的低,生产商让的起这个价,老百姓也愿意买,这就成了盛极多时的中国家具市场的行情。
二年后接的订单少了,自己生产整体家具多了起来,自己销售的家具也多了起来,随后三个人又专门顾了一个人做店长,开起了家具专卖店,虽然在利益的分配上还是按市场上的方式结算,但毕竟是自己的专卖店。这个店长是个女的,一个人同时在城东,南,北开三家家具店,几年做下来成为了江城市卖家具的富婆,也是杨明哲办厂以来第一个经销商。
杨明哲和木匠,油漆匠原来起初三个人就说好,所有的盈利都是三个人平均分配,三年做下来,已远远超过了他们当年在家具加工厂帮老板打工时的收入了,大家都赚了一些钱,有了结累,而且来料加工的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来的订单做都来不及做。
原来租来的那些民房之间都用蓬布搭建了起来,尽管如此还是施展不开了,在民房的外面也搭些临时蓬进行作业。
因为这些民房都处在城市的边缘,周边都是些农田,水塘,没有其他空置的农户人家,生产要想再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想自己造厂房以扩大经营,但到有关部门跑了几次,造临时厂房上面都批不下来,别说是造厂房了,就是临时搭帐篷也不同意,时不时还会有人来管,违章建筑,随时都会来强行拆除的。在这种情况下,杨明哲也只有少接点订单,但到手的活,放弃有点不心甘,杨明哲想能不能另辟蹊径,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大规模,像模像样地办一个家具厂,做一个真正的老板,赚钱更快一些。
他这种想法的缘由是他到城市来打工之后,一切太顺利了,碰到了一个好时机,杨明哲想到城里发财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你敢想敢去做,发财会很快的,大胆的设想又碰上好的市场,做大老板也不是不可能的。想做大老板的想法一出来,就又开始了新的动作了。
杨明哲经过三年多做下来,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创业的经验结累了不少,做家具的门道已领悟了一些,偷工减料,以假乱真早已熟能生巧,轻车熟路了。整天都在外面跑,接触的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老板,看着那些老板赚钱那么容易,几年时间就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了城里人,自己就动起了心思,觉得自己赚钱还是太慢了,也想正正经经地办一个家具生产企业。但真要自己拉杆子单挑也有些担心,做不难,关键的是要有市场,产品要有质量,还得经常换着花样。
原来是按订单下料,现在要看市场下料,有了这种想法,于是他就到了一些专业的家具市场走了走,看看行情,长长见识。家具的行市以前也留意过,但很有限,主要针对工艺、制作方面而来的。现在工艺、制作方面已经轻车熟路,木料的识别与选择本来就是木匠的基本功,木料的润色那是油漆师傅的绝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全靠油漆把关了。现在要想树立门户,开办家具生产企业,必须要全方位通晓,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自己做什么赚钱,做什么赚钱来得快,已不是单单木工、油漆的工艺问题,关键是产品的定位,产品的档次,产品的系列以及自己承受能力都需要有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和规划。
三年多时间来与同行接触中多少知道了一些大致,但很有局限,也听见过,也看到过一些人办企业赔本的。出于一种本能,在自立门户前到城里和周边专业市场走马观花看了一下,也到曾经帮过的老板做了请教。虽然这么简单的走了走,问一问,看似走马观花,也有点充耳不闻,谁知他过目不忘,过耳不遗,一一都被他记了下来,头脑里原本装的东西就不多,这些东西到了他头脑里本能地进行了排列组合,渐渐地明确了该做什么,该怎么规划,那些是现在该做的,那些是以后的目标,那些是目前看来远不可及的。
还真别说,他的这一环节注定了他创业成功的第一步。他渐渐有了头绪,就计划着一步步落实,包括工厂的选址和招兵买马。想是这么想,真要做起来没那么容易,特别是要有一处像样的厂区,在老地方办工厂肯定是不行的,筹划找一处既实用又便宜的地方,最好是离城区稍微远一点,交通运输又方便的地方。想不到他开着旧吉普车,经过到处打听和努力,还真让他找到了一处很好的旧工业厂区,而且还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三个人合伙办来料加工,一开始就是杨明哲挑头的,也只有他敢挑这头。他出来的时候就带着五百元,本着试试看,原本没抱太多的希望。
私人老板创业也有起点,也有不一样的起跑线,到了一个终点,又开始换跑道,新的起点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