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紧张的工作 - 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 浙西闲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章紧张的工作

第15章紧张的工作  吴小祥到了江城市环保检测评有限公司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匆匆忙忙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城市布局和区域功能渐渐明朗了,虽然在其他区域还有很多的老工业厂矿,新办起来的工业厂矿主要集中在东南面的市经济开发区,而且开发区还在扩建向东沿伸。往往工业区域也就是环境保护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环境污染和监管的重点,尤其是新建起来的企业。虽然在开发区管理起来有了秩序,条条都比较清晰,但作为新办工业企业的工业污染排放都要让企业自己处理,污染处理系统安装起来之后,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使得一些工业企业通常是明一套,暗一套,来人检查无事,人一走又开始排放,让你防不胜防。

排污设备的运行成本远高于建造成本,加上一些空气污染的排放有一个滞后期。往往在执法人员来检查的时候,似乎早已有了预感,开机正常运行,检测一切正常,而执法人员一走,涛声依旧,就一切照旧,似乎模透了执法人员的习惯,来查之前,会告知一下,事先做好了准备,一切都干干净净,清澈不染。

有些企业污水和废气想着法往地下排放,河水浑浊了起来,地下排水沟和马路中间冒着热气。污水和废气的排放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也让环保执法难度大了起来,难的不是执法本身,难的是执法的尺度。

还有一些工业生产企业需要升级,需要当地环保部门出具环评证明,为提高工业开发区的品位,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经济,还非得给企业一个良好的环评报告。

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曾一时随着地方工业的兴起,伴随着环境与生态的失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了孪生兄弟。一边看着大量,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在家待岗务工人员赶往工业区,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开发区工业的崛起,拉动了地方经济,有了就业,老百姓袋子里有钱了,人们安居乐业,社会治安有秩序了,犯罪率降低了。一边又看着环境污染成倍地增长,在城市的东南角一带终日不见天日,连附近农村里的房顶,田里,路边都是厚厚的一层浮灰,河面上也飘浮很多的飘浮物。

区里、县里,市里但凡开年度总结,报告着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时候,肯定会让各路工商,卫生,环保执法人员去静听着。不仅困惑着执法一线的工作人员,同样也困惑着市里,局里的领导,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污染是绕不过去的一道隐患,江城市这样,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又是如何处理这类事情的呢?

在这个时候,广东,深圳特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全国的瞩目,全国各地想快速发财致富的人都想往广东,深圳奔去,抄地皮,抄股票,做生意确实富起来了一大部分人。深圳是个经济特区,经济开放的政策是破先例的,也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虽然如此,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是值得各地参照的,特区的经验或许就是内地未来的模式,各地市里都让各职能部门组织到深圳特区去参观先进经验。

江城市也不例外,先后让有关部门去深圳学习,取经去了。

江城市环保检测评有限公司是市里环境保护的单位之一,公司里就让吴小祥带着执法队的一队人员到深圳特区去取经,看看发达城市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吴小祥带着平时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和想法,带着一队人去深圳特区寻找答案。深圳特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常态与江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同样的天和地,能超越这种工业发展的常态?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就会好一点吗?吴小祥想绝非这么简单,应该多从政策方面去考察,同的是一个天,一个地,不同的是政策,深圳特区有什么高招,值得思考。

吴小祥带了几个人,为了更能了解深圳特区最低层的基本情况,不想采用官方的方式去考察,以私人旅游的方式去深圳经济特区进行暗访。在去深圳特区的飞机上碰到了江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江城康达家具有限公司的老板杨明哲,同在一个飞机上,同乡见面,难得,两人就聊了起来。

听杨明哲说他在深圳工业开发区有自己的分公司,正好,就请他带路去看看深圳工业开发区的真面目。杨明哲平时不爱结交领导,不是不想结交,而是不想刻意地去委曲求全,曾经也去交识过地方领导,但那种氛围中,他这个小老板真正到了台面上又说不上话来,几次都是这样,他也就放弃了这种想法。这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江城市环保检测评有限公司里的领导,没有一个当领导的架子,也非常乐意,十分高兴,一路就聊了起来,两人很相投,就认真地招待了起来。杨明哲成了吴小祥一行人的私家免费的导游,当然费用各人付各人的。

谁也想不到,这两个性格,志趣完全不同的人,日后还成了朋友。当然这种朋友仅限于工作之间的往来,朋友的概念是泛义的,公家部门的领导和企业家交朋友成了那一时的时髦用词,地方部门需要企业的支持,只有企业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地方经济才能好起来,而企业也需要当地领导的指导,行业的经济政策,投资环境。

地方政府与企业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仅仅是局限于这个层面,但如果越过了这个界线,那就不行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也会出事的,虽然吴小祥自己肯定不会出事。与商人交朋友设有一定的底线,无利不起早,无事献殷勤别有企图,吴小祥会敬而远之。

从小地方走出去,到了大城市才知道什么是眼界,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又都是那么的新鲜。融入到那种社会场合的边缘显得十分的格格不入,有形无形的门槛,有意无意使得自己望而却步,自惭形秽。在那边缘,有很多从各地来的人群,游弋在那场合的周边,有些人时间久了就游弋到了那场合里面去了,很多人却始终游弋在场合的周边。外面的人仰慕里面的繁华和尊贵,而里面的人时间待长了时不时会羡慕外面人的自由自在,人生很多的时候,财富与自由并不在一条轨道上,对财富的欲望很难控制,蓦然回首,已经放不下来了。

杨明哲从山里出来时就带了五百元,那还是前后村大家拼借起来的。从家里出来搭着乡里的手扶拖拉机,颠簸一天到了城东郊外一个曾经小时候的老乡同伴,小老乡把他介绍给了一家家具加工厂,打零工,开始了他曾经梦想的城市里的生活,也是他走进城市的第一步。

他在一年前随他父亲到过城里,待过三天,在城里生活过三天,在这三天里,他父亲到城里找人,在城里跑了个遍,最后,人没有找到,就回山里去了。这三天的时间,让他看到了城里人的生活,使他不甘在那个穷苦的山里待一辈子,一心就想到城里闯一闯。手上也没有什么手艺活,到城里来就是想赚钱,过城里人的生活,做城里人。

他同村的一个小时候的伙伴,两年前就已经到城里来帮工做跑运输,运输跑多了之后认识了几个生意人。杨明哲到了城里就按照他给的地址找到了他住处,不巧,他不在住处,听和他住在一起的人说,他去江西运木材去了,那时候还用不起手机,pp机也没有,幸好他事先知道杨明哲要来,把杨明哲的情况预先告诉了他同事,杨明哲就在他小老乡的住处住了下来。运输中转站都是在城乡交界的地方,人来人往比较复杂,杨明哲这里听听,那里问问,对城市的大概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就一个人到各处去走走看看了,白天早上出去,黄昏的时候回来,看到都是新鲜的,都是自己不懂的,要想学没有那么容易。

过了一个星期,小老乡回来了,看见杨明哲还真出来打工了,看看杨明哲身体比较瘦小,跑运输是要做些装卸活的,杨明哲肯定不行,跑运输肯定干不了。小老乡说认识一个做木材生意的,找到了那个生意人后,就通过这个生意人给杨明哲介绍到了一家家具加工厂里做木匠或油漆工,反正是打工,手上也没有手艺,木匠和油漆工都兼着做,说的是做学徒。家具加工厂是一个体工商业,小规模生产经营。

杨明哲到城里来本来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碰到什么做什么,如果小老乡给他介绍铁匠或泥匠,他也会去做铁匠或泥匠,遇上了木匠和油漆活他也就做上了。家具加工厂房在城里在一个废弃的车间,外墙上挂着家具加工厂的木牌,里面隔成锯木、车、刨、钻、组装。

南方人想发财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关键是要抓住机会,坐等是坐不来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