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放慢了脚步 - 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 浙西闲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8章放慢了脚步

第88章放慢了脚步  杨明哲自创业以来经过几次的波折,第一次的火灾,烧去了整个木工车间,第二次就是处罚税款了,这两次都还在他的承受能力之内,而深圳投资失败让他有点乱了方寸。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盲目地扩张,心里再也经受不起,联想起几天几夜无法入睡。

杨明哲他计划在家具行业守一守,也不再向外投资扩张了,像郑华师傅这样的合伙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再也找不到了,处处都是商机,而商机的周边有太多太多的坑了,有些坑是早已有人给你准备好,等你自己跳下去的,有些坑是自己挖出来,是自己自觉自愿跳下去的。

他开始了平静,但对于他来说,平静的时间很少,那守一守的想法总是暂时的,谁让他袋子里还有几千万钱闲置着。他没有隐于市的那种情操,始终摆脱不了市井之见,忙起来到还好些,一闲空下来就想入非非。

他已经忘记了当初进城时的初衷,现在已不仅仅是城里人了,几千万资金在城里人里也不太容易有的,如果他把用厂里资产抵押的银行贷款还了,过过日子还是非常富裕的人家,家有贤妻,良田千顷,可他还改不了原始的野心,在他的生活中没有其他的爱好,一本书都不能从头看到尾,写个留条还经常画几个符号代字,办公室里的那些书,字画都是摆设,发财成了他的一种乐趣和唯一的爱好,经常和一些同类人聚会在高档会所,捕获一些商机。除了做家具,其他的行业很难进入角色,因此他就把目光放到了城市改造的市面上。

房地产行业大有作为,看着很多人都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地成了富翁,只是他有过失败的教训,不敢轻易地介入。然而,他在考虑着投资方向,寻找着其他方面有没有投资机会,但没有以前那么心急了,慢慢着,一边等待,一边寻找。多年的创业经验,他记着了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时他又记不起,陷井也是给有想法的人开道的。他曾记得不怕路远,只要路是对的。而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到底有都高,他自己都不知道,总是站这山又望着那山。

企业改制在江城市已经进入到了各个行业,地方大型的企业改制已经接近了尾声,而小型的企业改制正在铺开,他没有经验直接去做房地产开发,但能够有机会做几块地皮的地产生意始终都在他的考虑之中,广州和深圳有很多人就是靠抄地皮发财的。

杨明哲发财的梦始终伴随着他,几次失败难得清静,可又闲不住了,一旦有空的时候,他会经常在市里这里看看,那里走走。

市中心的老城区的建设正在开始,还有一些小规模的生产企业还没有完成改制,老城区建造和城区里的几家小规模生产企业改制拆迁一并在市政府的规划之中,杨明哲从相关渠道知道了这个信息,关注着有没有在这个时候抓着改制的尾巴,发挥一下自己现有的财力,扩大一下事业。

那时候江城市区很小,化了几天时间城里都走了一圈,老旧工厂基本都在城外,而且已经完成了企业改制,城市里基本都是以前的那种作坊式零零星星,由家家户户连着形不成块状的企业,正在他以为一览无遗没有什么可取的时候,却发现就在家的附近,一条不宽的小街深处,口道上都是民房,走进民房里面才发现里面还有一家轻工业局下面的木器厂。

这家木器厂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有一百多号职工,是市里唯一一家老木器厂,虽然厂里没有很好的家具生产设备,但那地皮随着城市的发展,极有可能将来是房地产开发的热土,他虽然投资失败损失了一千多万元,但他还有几千万元在闲置着,三,五年还是能够承受得起的。如果能将这家木器厂收购过来,结合现有的生产经营状况,小规模的生产车间,或者也可以专做成品仓储,根据实地观察完全可以综合利用起来,一百多号职工完全可以接收,有能力的,可以做木工,油漆生产车间工人、年纪稍大的也可以做仓库保管员,延伸一下开发区的局限性,在市中心有自己的基业,更关键的是他在等待着以后土地性质的置换,曲线搞房地产。

他又开始谋划发财了。

他看过了之后,就开始运作起了这块土地。他经营企业也有这么多年了,而且也在深圳特区掏过金,虽然在深圳特区他失败了,但宝贵的经验留下来了。他开始了整个事情的思路规划谋略。

他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出面,他请了与此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江城市环保检测评公司的副经理吴小祥出面去到市轻工业局摸摸底牌,了解一下这家企业的收购政策。

吴小祥那个时候也只到过他公司里一次,之后碰面都是在吴小祥办公室里,谈不上很深的交情。打通了电话,杨明哲直接到吴小祥办公室里,没有拐弯抹角,在吴小祥的办公室就直接说起了这件事,让吴小祥帮打听一下这家企业整改幕后的政策要求。

第一次托吴小祥办事,也就是托他打听一下。吴小祥听他这么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违犯工作纪律和组织原则,也就了解一下企业整改的事情,没有多想,去问一问,也是小事一桩,就一口答应了。

吴小祥和市轻工业局的徐敏副局长都是从化工厂企业应聘来市里来任职的,虽然性格不一样,由于是同一个厂里出来的,所以两人一直以来关系都很好,更何况轻工业局下面也有很多的涉污企业,工作之间交往比较频繁。

徐副局长也正管着局里企业整改的事,他见吴小祥提起了木器厂的整改的事,就说起了局里的整改方案,木器厂和元木厂两家企业是合在一起进行整改,两家企业规模都不大,合起来土地面积才有十五亩地,厂房也只有三千多平方米,整改的难点是厂房中间有十几家民房,厂房及土地中间断开,连不成一块,再加上这两家企业还拖欠着银行一些债务,企业内部职工没有人来接收企业的整改,所以企业的整改的事情一直拖了下来,局里对这两家企业体整改的要求是接收者必须承担所有的债务,全部接收职工上岗,资产和债务相抵后再支付局里一百万元,以安居其他单位的职工,如短期内没有人来接收,计划着推向市场,因为吕副局长分管企业整改的工作,时间上可以变通一下,细节上可以通融简化一点,其他的事只能走正规程序,这都是政策许可范围之内的事。

吴小祥不知道杨明哲会不会接受这些条件,也就没有向吕副局长提起有人想收购这两家企业,只是说让徐副局长稍等几天,帮着联系一下,一有消息就会尽快向他汇报。这段时间来打听这两家企业整改的人很多,吴小祥之意,徐副局长也知道,等着下文,而且不是一个人。

城市中心的企业本来就不多,又加上这两家是正要进行整改的企业,虽然地块的形状不成形,但城市改造,扩建在即,两家企业的地块成了投资者眼中的热土,所以局里正在等待着一个好的价格,等待一个好一点的出手机会,以能安居更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

吴小祥离开了之后,就把这个意思报给了杨明哲,如果定了下来,要尽快告诉他,或者直接让杨明哲去找徐副局长。吴小祥就这样把徐副局长推向了杨明哲,成不成由他们自己去谈,自己就不再去顾问了。

杨明哲接到这个信息后,就开始筹划着这块地的可操作性。在这方面他是外行,不能凭着自己的想像的来,必须要请教一下这个行业里的懂行者。

他想起了他的那个老乡,他那老乡虽然已经破产了,还欠着他一千万元,杨明哲知道他老乡已经破产了,也就向他明说了那一千万元不要放在心上,以后有机会发财了再说,两人一直都保持着联系。

杨明哲这时想起了他老乡是个内行,就约了他有事商量。

他老乡就是为那几户民房没有拆除,耽误了房地产开发,导致了他的企业破产,所以他一听这块地的事情就担心这十几户民房的事。杨明哲也是在想这十几户民房的事,但他想这块地的具体情况和他老乡那块开发的土地的情况完全是不同的,从目前的事情来看也就是付出一百万元,相应的负债可以进一步了解,银行贷款也是可以续贷的,而且那两家厂拿来并不是用来开发的,三、五年时间内,他会用其他办法来处理这十几户民房的事,这十几户如果是私房他会收购过来,如果是公房,他再去想办法把这些民房承租过来,那些住户他倒不太担心。

发财的机会又来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