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城改的尾巴
第89章城改的尾巴 在杨明哲看来,在江城市里没有钱摆不平的事,房管局里他会有办法去搞定的,刚刚赔了大款,只要这些事能搞定,他倒不太在乎再用上几个钱。他那老乡听他这么一分析倒还有些道理,就帮他细细地分析了起来,风险有,但不是很大,有些都是可见,可控的,没有他那种因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影响,这块地值得投资,这两家企业可以收购,可以进入下一步的论证调查。
两个人说到这里,就到了实地细细查看了起来,木器厂和元木厂相连在一条线上,线条非常不规则,两厂之间隔了一座围墙,两厂的周边是s型,十几户民房在整块的腰部,在两厂的南面有一条通向城中的城内河,河面不宽,十来步长的桥面将两岸贯通了起来,在河的对岸还有一栋两层的办公楼和两间食堂平房。整个地块的东面约一百米的间距是市民公园的山坡,西面是一条古街。走进了居民里,一看这十几户平房里住着几十户人家,而且非常零乱,听口音都是城里的人。里面真正完整的平房只有十来个,在房屋与房屋之间都搭起了简易房,简易棚,每家每户都紧凑着住,显的非常拥挤,还有养鸡的。
从民房的入口处进去,看见有两个年青人在聊天,杨明哲拿出香烟,递了过去,两个年青人接过香烟就问道“两位老板,有什么事吗?”近期经常有人走进来,有的是房管维修人员,也有从来没有见过的人,今天又有两个陌生人走进了这居民里,很自然地问了起来,担心小偷小摸,里面的居民,很多人家门都没有关,小偷随手一拿东西就没了。
“没事,没事,就是进来随便看看,两位朋友是在这里住的吗。”两位年青人接过香烟,抽起了香烟,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杨明哲就开始套近乎了,开始慢慢了解一下里面住户的详细情况,是公还是私。
“我们是这里的住户,你们是房管局的吗?这房屋漏的已经很长时间了,一下雨房屋到处都漏,不好住人。”其中一位年龄稍大一点的年青人对杨明哲两人说道,他以为是房管局来修房子的维修人员。
“不是,不是,我们不是房管局的维修工,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能否借问一下,你们家里是在木器厂,元木厂工作的吗?”杨明哲又发了两支香烟,他以为这里是两家企业的家属宿舍,他们是子弟。
“我们两人的爷爷住在这里,都不是木器厂的职工,这里不是木器厂的宿舍,里面到是有几家是在木器厂里工作的,现在他们都上班去了,你们是来找他们的吧,现在正在隔壁的厂里上班。这边一叫那边就听的见,要不要给你叫一下。”那个年青人以为这两人是来找木器厂职工的,想把他们叫一下,只要走到了围墙旁边的一个石台上,那边就能听到。说话的时候,嘴上抽着一支香烟,手上拿着一支。
“不用,不用,我是来看看这里的住户情况,我们不是来找人的。想再问一下,这里十来间房屋是房管局里的公房,还是个人的私人房产。”杨明哲向那个年青人问着,干脆再拿出两包香烟都送了过去。
“老板,你这么客气。这里的房子都是房管局的,没有私人的房屋。以前木器厂想把我们这里的房子都划去,房管局要把我们安排到城外去住,我们不同意了,联合起来到上面去反映情况,后来就没有了动静,也就没有再听说了。”那两青年接过香烟,话也说客气了,于是对杨明哲认真看了起来,衣服没什么特别,那手表认得,是块瑞士浪琴名表,看看有点来头,对这里的房屋有兴趣,可能是搞地产的。
“你们这里住的环境这么差,乱七八糟,还能住人吗,现在的市民,大家住的基本上至少一户两室一厅一个单元。你两位朋友肯定不是住在这里的,穿得这么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杨明哲体察起了民情,想能更多了解点情况,这个民宅里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那是,这个地方是我们小时候住的,我们现在那能住在这个地方,尿个尿还要跑的老远。不过老人家可不这么想,我们的爷爷,奶奶住在这里,他们不喜欢住楼房,长期住这里已经习惯了,住在底层不用爬楼梯,老人家说是接地气,对身体好。生活也方便,菜场,百货公司,医院,还有后面的公园,街坊四邻都熟悉,居民里的邻居都是几十年了,不想离开这里,动员了几次都不让搬。”两个年青人闲也闲着,况且收了人家香烟,耐心地说着。一一详细地说了起来。
“那你们经常过来看爷爷,奶奶,也不方便,如果能够住在一起就更好了,省得跑来跑去,年纪老了,有点头痛咳嗽很不方便。”杨明哲问着,聊着,香烟也抽着,漫不经心地和那两位年青人聊天。
那位年青人说“是的啊,确确实实很不方面。爷爷身体不好,我们今天专门请假,过来送爷爷到医院里看病,这不,刚回来,爷爷正在里屋床上休息,过一会我们父母要来换我们,我们就要去上班的。”
“以后这个地方还能常住吗,城市改造,肯定会拆除这些老平房,估计也不会太长时间了吧。房屋后面的木器厂和元木厂都有可能保不住,别说你这个小小平房。”杨明哲试探地就问起了这两家企业的情况,也不知道这两位年青人知不知道这个事情,不抱有任何的希望。
“是啊,肯定不会太久了,也听说后面两家厂今年都要进行体制改制,也不知道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了,如果企业体制改制后还是要拆迁,那也会有不少的赔偿款,如果按原面积赔偿,安排好的地段,我们就要房子,如果地段太偏僻了,我们就要钱,到时再说吧。你们两人打听的这么详细,不会是看上了这块地了吧,想收购企业吧,那就赶紧吧,这段时间来问的人很多,迟了,人家就要拿去了。”那人说。
“那里,那里,就是随便过来打听打听,收购企业那有这么容易的,顺路过来看看,过来看看一下城里还有那些旧房屋没有拆迁,今后城市发展还有那些空间。我们是做家具的,不做房地产,如果你们以后要买家具找我,我给你们打折。”杨明哲说着拿出了名片,分发给两位年青人,做生意,随时随地都在做广告,这是习惯的动作。
杨明哲和他老乡离开了木器厂旁边的居民区,各自回家了。
接下来就是杨明哲一个人去办的事。他回到家就到了邻居家,这邻居就是房管局里办证的,他问邻居,这处的房屋的权属有没有争论。
邻居对他说,这处地方在解放初期是个木匠作坊,十几个木工作坊都集中在市民公园山下,那时候没有市民公园,解放初期山上驻守着城防部队,到了改制开放初期划归到地方做市民公园了。在土改的时候,兴办起了合作社,把那十几家的木工作坊合并了起来,组成了木业社。
那原来的十几家的木工作坊原本就是在各家各户里,里面有木工作坊,也有居户,所以木业社成立了之初,地块地形上就是错综复杂,到了后来又把木业社分成了木器厂和元木厂。在木器厂旁边的居民宅产权在落实私有房产政策的时候,清理过,没有什么政策遗留问题,那一带都是房管局里的公房。因为他邻居当时就是经办人,时间过去不长,杨明哲向他一提起来,他邻居立刻就想起来了。杨明哲也没有向他邻居说自己想要收购这两家企业,只是随便问一下产权的问题。
杨明哲调查清楚了改制外围的事,拿定了注意,又到了吴小祥办公室里,让吴小祥引见一下市轻工业局的徐副局长,吴小祥拿起了电话打给了徐副局长,对徐副局长说有一人想和他谈谈收购这两家企业的事宜。徐副局长就让人到他办公室里去谈。杨明哲第二天直接去徐副局长的办公室交谈收购这两家企业的事了。
之后吴小祥就没有介入到杨明哲收购木器厂的事务当中,其中的内情吴小祥就没有去过问了,杨明哲没有告诉他,他也就不知道了,本来就是不喜欢多管闲事的人,要不是杨明哲上门来找他,他也不会去过问这件事情。
杨明哲第二天就到了市轻工业局徐副局长办公室里,一拍即合,当然不会空着手去。杨明哲最担心的是那些住户,对于那几十户的住户,徐副局长向杨明哲透了个底,这几十户紧靠着市民公园,因为市民公园正在整修扩建,沿公园山坡边四周的一些老旧民宅全部都要拆除,包括那几十户民宅,只是时间上要耗上两、三年时间,而且这几十户所在的地块可能会另行挂牌出让,连同木器厂和元木厂建多层的房地产开发。
想发财还真要动点脑筋,这机会不是随便谁都能觉察到的,需要的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