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科举改制的设想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8章科举改制的设想

朱慈烺兴建科学院的事,蒋德璟等阁臣也颇为不解。待到朝会之后,朱慈烺单独将宋应星和一众阁臣留了下来。

“诸位可能不知,朕为何要新建科学院,术算所一类机构。”看到众人迷惑的表情,朱慈烺不禁笑道,“而且它们还和翰林院同级。”

“回禀陛下,臣实不解。”倪元璐开口道,“孔孟之道,才是我华夏正道。”

此言一出,众臣纷纷点头,即使是宋应星也认为,从古至今,孔孟之道才是真正的正统,其他的一切学说,都是孔孟之道的附庸。

但是朱慈烺不这么认为。

“孔孟之道确实重要,朕并不否认这一点。”

朱慈烺缓缓说道:“但是诸位大人心中也都清楚,孔孟之道的最终理想是什么?”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耕者有其田的大同社会。”

倪元璐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所有儒生的初心,也是历代圣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朕想问问,为无数圣人所推崇的上古社会,有做到这一点么?”

听到朱慈烺的问题,倪元璐不假思索道:“那是自然,先秦三代,乃是臣等毕生追求的圣贤之治,陛下当为尧舜。”

朱慈烺摇摇头道:“但是诸位大人心中应该明白,虽然史书中记载的上古社会无比美好,但是它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若是其真的那么美好,何以消失不见?”

“唯有人心不可测矣,因桀失德,夏亡于商汤,纣失德,商亡于周武,唯有君王有德,方能恢复尧舜之治。”

朱慈烺又是摇了摇头道:“非也,上古之时,百姓钻木取火,筑巢于树,此乃上古圣人所为,但如果到了夏,还有人筑巢钻木,必然会为人所笑,而夏禹疏浚河道,乃是圣人之举,但若到了周武之世,还有人这么做,那必然会为周武所耻笑。”

……

“难道,诸位大人是想要回到那原始时代,钻木筑巢不成?”

倪元璐想要反驳,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说起,而张缙彦此时却道;“陛下是想要以法家之说治国?”

“非也。”朱慈烺摇了摇头,他刚才所说确实是来源于法家,法家从来是反对师古的,但是,朱慈烺并不认同法家的其他思想。

在法家的眼中,君王的话就是法律,国家的一切都围绕着君王来运行,但是朱慈烺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少君王都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如果将一切的都寄托在君王的自我约束上,那么和企盼君王有德又有什么区别。

这时候,朱慈烺又要搬出儒家思想了。

“朕曾听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董子、朱子、阳明公等人,难道不是对圣人之言的不断创新改制么?”

“因此,科学技术同样如此,以农学来说,咱们两汉时期吃的还是糜子,而现今吃的却是稻麦,甚至是还有了番椒番薯此类,难道诸位大人不愿吃稻麦,想要回到从前?”

一众阁臣默然,他们并不是不知道革新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所疑虑的,是在朝中专门设立科学院,而且将科学院抬到与翰林院相等的高度。

科学革新当然可以,文人们也很愿意享受科技带来的变革,他们嘴里吃的,身上穿的,都是革新的结果。

但是这个革新的过程,很多人却是将其看作是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

“启禀陛下,臣以为……可以在工部下设科学司。”终于,张缙彦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朱慈烺对此并未回应,而是继续道:“除此之外,朕还要在之后的科举中,以科学术算为主科。”

一听这话,众多阁臣都是大惊失色,倪元璐更是道:“陛下,此乃动摇国本之事,若是陛下执意如此,老臣就死谏于这大殿上。”

“陛下,万万不可,经义乃是我朝之根本,乃是我华夏之精魂,不可废也。”

“若是无孔孟之道,无礼仪制度,那我华夏又与蛮夷有何区别?”

就连一向最为支持朱慈烺的蒋德璟此时也是道:“陛下,这样未免太过火了,这是将天下士子推到对立面上去。”

一旁的宋应星此时不敢发出一言,他之前做过最大的官也就是一个知州,连阁臣的面都没有见过,此时见到一众阁臣和皇帝争论,又哪里敢插嘴。

见朱慈烺似乎怎么也听不进他们的话,众多阁臣对视一眼,张缙彦又是提出道:“既然陛下执意要在科举当中增设科学与术算,并且兴建科学院,那臣等无话可说,只是经义不可废,科学与术算可以作为科举的科目,与策论共同考试。”

原文在六#9@书/吧看!

“那就依照张阁老所言!”

朱慈烺抚掌大笑,他本来就没有想要让科学术算这些东西完全取代经义,经义的重要性朱慈烺也是知道的。

但是要让科学和术算加入科举,直接提出是不可能的,必然会遭到这些阁臣的反对。

如果先提出一个难以接受的要求,那阁臣们为了达成皇权和相权的平衡,必然会与朱慈烺达成妥协。

而这就是朱慈烺的目的。

在大明,皇帝要做某件事情,尤其是触碰到臣子利益的事情,是不可能随心所欲的,朱慈烺建造英烈祠这种事,最多只是触碰到大臣们的身后名,就已经遭到了不小的反对。

而改制科举,建立科学院,这种事情是真正关系到了大臣们的切身利益,如果莽撞提出,必然会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

即使朱慈烺朝中多是正直忠良的大臣,但是在其切身利益面前,没有人会始终对朱慈烺言听计从,到时候,可能崇祯朝时政令不出紫禁城的场景会复现。

这对于朱慈烺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既然如此,那就这么说定了,科举改制的诏书,就请诸位大臣草拟,至于术算和科学的书籍,朕就交给萧安邦和宋先生来处理了。”

“陛下圣明。”

一众阁臣无奈地对视一眼,他们感觉自己好像被朱慈烺给摆了一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