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宋应星和火雷
毫无疑问,武昌是一座坚城。与襄阳不同的是,武昌城中有数目不少的火炮,这就注定了李玉廷和杨观光的部队不能再采取火炮轰击的方式轻取武昌,只能按照传统的攻城方式进行。
当对方有了与你对等的武器,人数就成了优势。
加上徐勇带回的数万人,左梦庚麾下共有二十五万多的人马,而且,武昌的民生远不像襄阳一般凋敝,武昌百姓比起襄阳百姓,要富裕了一个量级。
这就导致了杨观光和李玉廷的攻城屡屡受挫。
当朱慈烺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禁军已经在武昌城下踟蹰二十余日,依然没有太大进展。
对于这个问题,朱慈烺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他有着超乎这个时代数百年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知识,但如果落实到具体的战术执行上,他是远远比不上当朝的文臣武将的。
而此时,毕懋康出现在了朝堂上。
这个被朱慈烺邀请了许多次的工部尚书,终于是坐在了他应该坐的位置上。
此时的毕懋康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在大病初愈后,却依然精神矍铄,第一次上朝,毕懋康便是向朱慈烺推荐了一个人。
“启禀陛下,此人乃是大才,臣前些时日览其著作,不觉汗出如浆,酣畅淋漓,若是请他入朝,武昌城被破只在弹手之间!”
“何人让毕大人如此夸赞?”
朱慈烺听到毕懋康的话,立刻是来了兴趣,能够让这种大佬推荐的人,必然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此人名为宋应星,字长庚,乃是奉新县人,先前任过亳州知州,是举人出身,虽为举人,但是其在火器、匠作、农政等方面皆颇有研究,臣敢言,其学识之渊博,视野之广泛,远远超过了臣。”
宋应星?朱慈烺一听这名字,立刻是激动起来。
在这个时代,宋应星可能籍籍无名,但是在后世,几乎每个人都对宋应星耳熟能详。
其著作《天工开物》不仅仅汇聚了中华数千年来的科技之精髓,更是有了新的突破,乃是中华千年难有的科学大家。
在儒学当道,科学被视为奇技淫巧的时代,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足以说明宋应星的能力。
“快,快请宋先生进来。”朱慈烺吩咐卫士道,“对先生务必要恭敬一些。”
朝中众臣见状颇有些茫然,毕懋康他们是知道的,此人经常不务正业,喜欢钻研一些圣人不齿的奇技淫巧,毕竟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先前和毕懋康同朝为官,与毕懋康还算熟悉。
但是这宋应星何许人也,为何皇帝一听这名字,便是如此激动。
宋应星阔步走入大殿,便是有不少文武官员偷偷打量他。
“草民宋应星,拜见陛下,吾……”
宋应星的礼还没有施完,朱慈烺就直接令其免礼,有些激动道:“宋先生,朕在东宫时便是已经知晓了先生的著作,真乃是数千年来未有的大著作。”
此言一出,百官惊诧,这个宋应星到底有什么魔力,竟然能让皇帝如此敬重。
而宋应星本人,对此也是受宠若惊,他曾多次投身科举,想要考个进士,却屡试不第,原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就只能是与书稿相伴,想不到,竟然是被当朝工部尚书给举荐,皇帝对自己又是如此敬重。
这一切,都让宋应星感到自己似乎在梦中。
见宋应星没有回复,朱慈烺知道他可能一时半会接受不了那么信息量,只能是清了清嗓子道:“听毕大人说,宋先生能够找出更好的攻城方案,还请宋先生不吝赐教。”
“陛下言重了,草民确实是有一种新式兵器的构想,或许可以用来攻城。”见朱慈烺如此器重,宋应星感觉自己脑门都在冒汗。
紧接着,宋应星给朱慈烺讲述了他所构想的新式兵器。
前些年,宋应星就知道大明曾经用过一种武器叫做万人敌,乃是用泥土烧制,外壳有大量细孔,中间填充火药和毒物,点燃引信之后,火焰便是会从小孔喷出杀伤敌军。
这种东西比较庞大,如果用于守城,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利器,但如果用来攻城,那就太过于笨重了。
在听闻禁军攻打武昌时遇到了阻碍后,宋应星立刻想到,可以将万人敌改装一下。
如果可以将万人敌缩小,将里面的毒物改成铁片砂石,然后将其扔上城墙炸开,那将会对城墙上的守军造成不小的杀伤。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而且,这样改装之后,万人敌的造价更加低廉,只需要有足够的火药就足够了。
“陛下请看,这就是草民所想的万人敌的模样,草民将其命名为火雷,当然,这个火雷中尚未填充火药。”
宋应星手中托着一个小圆球,向朱慈烺介绍道。
朱慈烺见状一喜,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后世的手榴弹的雏形么。
如果能够在军中装配这等利器,那何愁武昌城不克。
“不错。”朱慈烺赞许不已道,“不过,朕有一个改进建议,若是能够在这火雷下方装上一个长木柄,战士们在投掷时,岂不是能扔得更远些。”
宋应星听到这话,顿时是眼睛一亮,连声道:“陛下果然聪慧,草民却是没有想到这一点。”
朱慈烺微笑颔首,他不过是占了一点后世知识的便宜罢了,宋应星才是真正的科学巨擘,能够在这个年代就想到手榴弹的雏形,若是给他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会不会造出更先进的东西来。
想到这,朱慈烺不由得开口道:“朕的朝中已经有了一个术算所,今日宋先生来到,朕打算兴建一个科学院,同样独立于翰林院之外,不知宋先生可愿意与朕共同建院。”
“此事,草民平生所愿!”
宋应星激动不已,他只是一个举人,如果按照以往的科举制度,他是万万不可能担任什么大官的,但是朱慈烺却是破格为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
这让宋应星激动的同时也颇感迷惑,朱慈烺为何对自己这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