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李自成
当李自成知道此事的时候,他的内心颇为复杂。李自成没有想到,三年前和自己在北京城外谈判的少年,到了今天,竟然是长成了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当李自成环顾四周,不禁是有些惊恐地发现,西北之地,竟然是有无数百姓开始往大明的治下流窜,这和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年李自成在宋献策的计策下,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之后,无数百姓提着镰刀和锄头,挥舞着石头和木棒加入大顺军的队伍,那是崇祯后期,是李自成兵锋最盛的时候,但是现在,情况竟然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年不纳粮的期限已经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变了,甚至还有百姓想要潜入大顺皇宫,想要生擒大顺皇帝献给大明皇帝,来给自己搏一个富贵前程。
当然,那些拿着镰刀和锄头的百姓,不可能是李自成麾下的老营的对手,但是现如今,就连老营也已经有些离心离德。
“陛下,这个月又是有两千多百姓想要翻越太行山,往北直隶跑,这还是户部已经统计造册的,那些没有统计到位的更是不计其数。”
李自成站在大雁塔上,牛金星为他送来了最近逃跑百姓的名册,李自成却是看也不看,直接将其放到了一边道:“牛丞相,这里是什么地方。”
“是大雁塔。”牛金星垂着头,老老实实回答道。
“是了。”李自成悠悠叹了一口气道,“据你们这些读书人说,这大雁塔是当年玄奘西行回来之后,唐太宗在长安所修筑的,后来白乐天还在这里题了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陛下博闻强识。”牛金星不太明白李自成的意思,却也只能随声应和,近年来,李自成的脾气越发古怪,一言不合便是对左右大臣进行打骂,甚至有近侍因为说错了一句话,便是被李自成当场下令斩首。
按照牛金星的想法,李自成已经有了亡国之君的模样,但是牛金星不敢说。
李自成长叹一声,当年白居易在这里题名赋诗,是何等意气风发,就像李自成当年率军出秦,纵横两京十三省,天下无人可以与之争雄。
但是白居易后来被贬为江州司马,写的内容也从“十七人中最少年”变成了“相逢何必曾相识”,李自成也从不可一世的闯王,变成了如今萧瑟秋风里的大顺皇帝。
当初那些追随他,对他前呼后拥的百姓和军士,现如今也已经逐渐离他远去,而当年那些随他一同造反的人,现在都已经凋零。
原本还有一个张献忠,但是现在,张献忠也已经死了。
李自成失去了最后的盟友,大明重新变成了天命所归。
原本李自成造反,是想要让自己吃饱饭,后来就变成了想要让更多人吃饱饭,而后李自成的势力逐渐壮大,宋献策又是提出了“不纳粮”的口号,于是,李自成开始想要让天下人吃饱饭。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李自成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他所想的不是让天下人吃饱饭了,而是如何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如何才能让自己坐稳这个大顺帝国的皇帝。
至于百姓能不能吃饱饭,百姓生活得好不好,这个问题,李自成已经不太关心了。
“牛先生,现如今,有何办法?”
李自成看向了牛金星,他已经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办法解决现在的局面,就连老营都已经有军士逃跑,更何况普通百姓。
牛金星沉默了下来,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当初满清还占据着北直隶的时候,有不少百姓因为受不了满清的高压政策往西北跑,当时的陕甘宁,因为有“不纳粮”的政策,对于北直隶的百姓来说,就是人间天堂。
但是现在不同了,在大明境内商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大明的百姓可以接收到来自西洋的香料、玻璃镜、自鸣钟等新鲜物件,就连内陆的百姓,也能品尝到来自海边的干鱼,这对于西北的百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大顺的百姓在见到大明百姓的生活水平肉眼可见地上升之后,心中难免会涌出一些不平衡的想法。
而这种想法乃是人之常情,就算牛金星才通天人,也不可能浇灭百姓心中的火焰。
“牛先生也没有办法么?”
李自成苦笑一声,脸上也有了一丝悲怆之意,看来用不了太长时间,他这个大顺的永昌皇帝就会做到头了。
原文在六#9@书/吧看!
“陛下,而今唯一的办法,就是纠结老营的精壮,联合已经开始西征的建虏,和明国殊死一搏,直捣南京,只有这样,我大顺才能有一线生机。”
牛金星咬牙,提出了最后的办法,如果李自成这个永昌皇帝想要继续当下去,那么他就必须要攻打大明。
经济仗打不过,那就只能在军事上着手。
但是,李自成真的有能力在军事上和大明争锋吗?
如果是三年前,李自成是有这个自信的,那时的大明就像是一栋腐朽的房子,只需轻轻一脚,就能让它全面崩塌,但是现在的大明已经坚不可摧,别说一脚,就算是用火炮轰也没有用。
“给大明皇帝去一封国书吧。”李自成长叹,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和大明开战的想法,而是选择归顺大明。
倒戈卸甲,以礼归降,尚且不失封侯之位,这对于李自成来说,倒也算是一件美事。
李自成觉得这样不错,但是,这并不代表牛金星和刘宗敏等人认同这一点,在大顺朝,他们是丞相和大将军,如果李自成归顺了大明,那他们还能保有现在的地位吗?恐怕很难。
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可以从基层做起,那是因为他们还年轻,有足够的资本可以在官场或者是军队里面慢慢爬上高位,但是牛金星等人不同,年纪大了,身体不允许他们从小官做起,如果让他们当一个小官,那他们一生都会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