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张献忠的葬礼
不过,任凭几人哭喊如何悲痛,内心如何悲怆,张献忠依然是撒手人寰。但是,几人对于张献忠的临终遗言,却是有了不同的看法。
张献忠撒手人寰前,告知这几个义子,投降大明,莫要再造反,当今大明皇帝朱慈烺是个仁善的君王,不会对他们这些人逼迫和为难。
但是,孙可望并不这么认为。
在将张献忠的遗体收殓之后,孙可望便是看向依然沉浸在悲痛中的其他三人道:“义父说,不要再和明国为敌,我却是并不这么认为。”
李定国闻言不禁是惊诧道:“大哥,你要做什么?”
孙可望冷笑一声道:“现如今那明国的强盛,对百姓的仁善,不过是暂时的假象而已,难道你们忘了,咱们当初是怎么到大西军中来的么?”
李定国三人沉默了下来,孙可望所言没错,他们之所以会进入大西军成为张献忠的义子,全是拜大明所赐,崇祯年间的天灾确实可怖,但远远比不上人祸。
刘文秀沉默半晌,不禁道:“大哥,话是这么说没错,但现在的共和皇帝已经不是当年的崇祯皇帝,在他治下,百姓的生活已经越发好了,像咱们川中的番薯和土豆,甚至都是那共和皇帝派人送来的。”
孙可望闻言,不禁是恨铁不成钢道:“三弟,我看你就是读那些圣贤书把脑子给读傻了,那共和皇帝送来了一些番薯和土豆,你就把他当成了什么大好人了?醒醒吧,那些王公贵族和当官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好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从百姓身上刮取民脂民膏。”
李定国听到这话却是皱着眉头道:“大哥,要是主政者都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人的话,那么咱们现在主政四川,岂不是也成为了搜刮民脂民膏者?”
“咱们和明国那些王公贵族哪能一样?”孙可望皱眉道,“他们历代以来都趴在百姓的身上敲骨吸髓,难道他们现在做点好事,便能够抵消他们历代以来的罪责么?尤其是你们口中的那位共和皇帝,难道他做一件好事,就能够抵消他的祖宗们所做的坏事么?”
“祖宗之罪,难道要问责后辈?”刘文秀对此颇不赞同,皱眉道,“若是这样的话,那天下何人无罪?”
“若是祖宗之罪,不能问责后辈的话,那那些被诛九族夷三族中的稚子幼童又有什么罪过?”
孙可望和刘文秀针锋相对,两人言语之间火药味也是越来越重。
李定国见两人似乎是要打起来,连忙道:“大哥,三弟,不必如此,义父尸骨未寒,咱们不能将义父的遗言弃置于不顾才是。”
孙可望听到这话,才是沉默了下来,张献忠是他们的义父,将他们从什么都不懂的稚子蒙童培养成了今天这样,对他们几人可谓是恩重如山。
不管孙可望有什么想法,李定国只需要一句“尊重逝者遗愿”便是能将他给挡回去。
孙可望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是听从李定国和刘文秀的意见,率领十万大西军投降了朱慈烺。
自此之后,西南地区彻底纳入大明的统治,而朱慈烺对此也是大喜过望。
大西军中的白文选等骁将姑且不论,就说孙可望和李定国,这两个可都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孙可望能够凭借自身的内政才能让已经岌岌可危的永历王朝占据云贵川三地,与兵锋正锐的满清打得有来有回。
李定国更是能够凭借自身的军事能力,将满清的恭顺王孔有德困于城中,令其不得不自焚而死,这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上南明的第一大战功。
当然,即使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大才,朱慈烺也不可能让他们直接身登高位,也得和马进忠金声恒等人一样,从基本的小官做起。
因此,孙可望被安排进了吏部,担任了七品的吏科给事中,而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三人,则是被安排进了禁军,李定国和刘文秀是营长,而艾能奇则是被安排成了连长。
对此,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三人都没有什么意见,唯有孙可望对此颇为不满。
但不满归不满,在南京城中,孙可望可不敢有什么动作,而朱慈烺在得知此事之后,却是特地召见了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人。
“参见陛下。”
皇宫内殿中,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人诚惶诚恐,这是他们第一次面见皇帝,心中难免是有些紧张。
原文在六#9@书/吧看!
毕竟,他们之前的身份可是反贼,虽然朱慈烺已经明确表示赦免他们的罪过,但是,这并不代表朱慈烺不能反悔。
“听闻令尊新逝,朕亦颇感悲痛,一直以来,朕都在思考,令尊先前为何会起兵反抗大明。”
孙可望和李定国颇为震惊,朱慈烺不仅没有追究张献忠之前造反的罪责,反倒是说起这种话来,这着实是出乎了两人的意料。
见两人没有动静,朱慈烺又是缓缓说道;“虽然说,令尊先前是有过一些谋逆之举,但民间尚且提倡人死债消,更何况是大明皇家,因此,二位不必担心朕会追索先前的行为。”
“朕此番要叫二位来,是想要让二位主持,为令尊治丧,朕已经与内阁商议过,要以公侯之礼安葬。”
“什么?”孙可望和李定国听到这话,都是震惊地抬起头来,朱慈烺不追究张献忠造反的罪责已经是让他们相当震撼,他们不论如何也想不到,朱慈烺竟然是会以公侯之礼安葬张献忠。
对于所有的造反者来说,这都是难以想象的哀荣,
这不单单是一场葬礼,更是朱慈烺的一种政治表态,朱慈烺通过这场葬礼告诉天下,先前所有的造反者只要诚心归顺,以前所有的罪责都可以不再追究。
这对于其他的匪徒、盗贼,甚至是现在盘踞于西北的李自成来说,都是一个相当震撼的消息,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是否要归顺于大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