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多尔衮登基
登基仪式上,十万八旗军队带给了多尔衮一点安慰,大明很强,但是多尔衮有这样一支部队在,那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而这一次八旗军队的大演武,也是大大震慑了孔有德和尚可喜这些汉人将领,在连年征战找中,他们已经逐渐成为对抗明军的主力,甚至已经有了看不起八旗的想法,但是眼下,八旗军的军容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慑。
除此之外,八旗军的演武还震慑了蒙古诸部。
大清皇帝是身兼蒙古大汗的,漠南蒙古早就已经成了大清的一部分,即使退回了关外,蒙古也是别想脱离满清的掌控。
但是,在范文程和洪承畴的眼中,这一场演武的目的很明显,多尔衮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部下,更是在欺骗蒙古诸部。
如果满清的兵锋真的可以说是天下无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渡过黄河直下江南呢?反倒是要退回山海关以外,不就是因为满清的军队现在已经不是大明的对手了么。
离朱慈烺登基仅仅过了两年,两年时间,满清就一改自己的不可一世想要横扫天下的心态,开始仓皇逃窜。
不过,洪承畴和范文程是不敢多说的,鳌拜现在就在高台上面看着他们,福临已经身死,但是他们和福临密谋的把柄可还握在鳌拜的手上。
满清虽然是要退回关外,但是这并不说明满清的军事实力比起大明要弱很多,要知道满清八旗是以骑兵为主的,在武器产生真正压倒性的代差之前,骑兵对上步兵,是有碾压性的优势的。
但是,这个优势已经保持不了多久了,大明的军备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满清的军备,依然停留在向大明进口的那些鲁密铳,以及多年前俘获的那一批葡萄牙铸炮师的水平,这个水平可以对漠南蒙古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也仅限于此了。
多尔衮看着台下的汉人大臣以及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脸上的顺服姿态,心中难得地涌起了一种满足感,这是他的兄长皇太极所打下的基业,他并没有将它丢掉,而是完完整整的保全了这份基业。
当然,多尔衮知道,不论是漠南蒙古还是那些汉人大臣,此时此刻不过是屈服于八旗军的武力罢了,等到大明发展起来,这些人自然会离开满清投入大明的怀抱,但是,这和多尔衮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满清继续征讨大明,那么迟早会死无葬身之地,毕竟,现在的大明已经超出了满清的想象。
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满清朝廷中的每个人都认为大明不过是一栋已经腐朽的房子,只要轻轻一脚,就能将这栋房子给摧垮,但是现在形势已经不同了。
多尔衮想不通,朱慈烺远远称不上用兵如神,甚至朱慈烺用兵的能力可以称得上是平庸,像是朱由崧和马士英的叛乱,如果放在多尔衮身上,多尔衮自认为可以在两个月内解决问题,但朱慈烺偏偏是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朱慈烺的军事能力并不强吗?
但是朱慈烺的内政和经济,却是展现出了超人般的水准。
光是放开盐业私营、鼓励兴办商业、开售皇庄、废除贱籍这一连串的动作,就让多尔衮看不太明白,而范文程洪承畴等大臣,也是将朱慈烺的措施看作是歪门邪道,但是,这种歪门邪道偏偏是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天下财富都向大明聚集,天下百姓都将江南看作是人间乐土。
多尔衮不是没有仿效过朱慈烺进行类似的改革,但是往往都还没有推行出去,就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否决而胎死腹中,即使有的没有被否决推行出去了,但效果也远远没有朱慈烺那么好。
更可怕的是,现在大明已经在用财富拉拢朝鲜了,朝鲜原本已经尊奉了满清,但是在大明的金钱攻势之下,很快就倒向了大明的怀抱,毕竟,只有大明才能让朝鲜人吃饱饭。
多尔衮对此无可奈何,就算是他带领八旗军将朝鲜的军队都杀光,将朝鲜的金银都劫掠一空又能如何?在大明的金钱和粮食的供养下,朝鲜很快就能出现一支新的部队,出现一个新的王朝,而满清征伐朝鲜,不过是白白损耗自己的人口和朝鲜的实力罢了的。
而大明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任何损失的,反倒是能够强大自身,待到满清最为虚弱的时候暴起发难,给予满清致命一击。
而满清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回关外,想办法往北扩张,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冰川和森林,也是满清的起源之地,除却往北之外,就是通过漠南蒙古向西,西边的漠北蒙古和各类汗国,实力也远远比不上满清。
至于向南,多尔衮是没法想了,大明的黄河防线,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而陕西甘肃的李自成,满清此时也不是对手。
即使多尔衮自己想要进攻大明,但是代善豪格这些亲王,还有诸子贝勒,甚至是那些底层的八旗将士,他们都不会听多尔衮的。
不过,多尔衮知道朱慈烺的野心,即使满清真的退回了关外,朱慈烺也不会放过满清,因此,多尔衮要趁自己还有征战的力量的时候,给大明一个教训,让大明不敢再进攻山海关,以此来保证满清可以在关外站稳脚跟。
如果连关外的土地都丢了,那么多尔衮可就成了满清的罪人。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而想要给大明一个教训的话,多尔衮就必须要将满清上下拧成一股绳,让朝廷中不再有敢反抗自己的人出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着台下的山呼,多尔衮默默闭上了眼睛,开始思索要如何才能解决豪格和代善等人,只要这些人还掌管权力一天,多尔衮就一天不得安生。
为此,多尔衮看向了鳌拜,这个新投奔他的得力干将,似乎很有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