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钱粮换地可行否
朱慈烺心中微微一动,如果能够做到不起刀兵拿回北直隶,那这个交易也并非不行。看着似乎胸有成竹的冯铨,朱慈烺缓缓道:“多尔衮早就料到,所谓和议必然不可能成功,因此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套方案?”
冯铨道:“若是可以维持现状,在下是不会拿出摄政王最后的条件的,陛下才智过人,在下叹服。”
朱慈烺略微沉吟,便说此事须得朝堂商议,令王长鹤带着冯铨和硕塞两人去驿馆。
实际上,在数年前,皇太极就曾经提出过类似的条件,当初满清还没有入关,皇太极就不想打仗,想要和大明和谈。
当初大明的局势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混乱,而皇太极提出的条件也与多尔衮差不多,主要是要求承认大清地位,以及要求大明输送岁币,还有开放互市,遣回逃散人口等。
这些要求是在崇祯十五年提出的,当时的大明已经风雨飘摇,辽东的战事几乎榨干了大明的最后一滴血,面对皇太极的条件,当时的崇祯皇帝也是有些意动,秘密派遣陈新甲前去商讨。
但是,消息走漏,朝堂上廷议汹汹,几乎所有文武官员对这件事都持反对意见,因为当时在他们眼中,辽东战事的失败只是因为将领的无能,而不是满清太强大,满清在满朝文武眼中,依然只是一个屈居一隅的蕞尔小国。
更何况,几百年前,宋金和议的耻辱就在眼前,短短几百年过去,大明怎能重蹈覆辙。
因此,在满朝文武的道德压迫下,崇祯被迫中止和谈,甚至将这口大黑锅扣在了前去议和的陈新甲身上,直接将陈新甲给斩了。
这样一来,整个大明还有谁敢替崇祯皇帝办事,就更没人敢提议和的事情了。
但是现在的形势已经不同了,满清入关,势如破竹地将北直隶收入囊中,和大明隔着黄河对峙,而且在西面和李自成的大顺打得有来有回,到了这个时候,大明再也无人敢轻视满清。
而多尔衮提出议和,也是无奈之举,多尔衮何尝不想入主中原,但是中原因为连年的战火天灾,已经彻底千疮百孔,百姓民不聊生甚至是奋起反抗,多尔衮想要凭借百万满人在这里建立长久的统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在满清内部,代善、豪格等人也已经对多尔衮越发不满,他们不喜欢中原,他们喜欢关外的水草,而且,在与李自成的大顺作战过程中,八旗军的损失已经越来越大。
翌日的朝堂之上,朱慈烺简单给朝臣们转述了此事,顿时是在满朝文武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行。”正担任刑部侍郎的史可法直接道,“我大明立国两百余年,未曾有过承认与异族并立之事,即使是瓦剌也先,也不过是将其封为顺义王。”
礼部尚书倪元璐也是道:“陛下,兹事体大,二帝并立,乃是往复故宋之事。”
“故宋之事?”朱慈烺皱了皱眉头。
倪元璐道:“当年大宋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虽换来了百年安定,却也是让大宋军备废弛,以至于发生了后来的靖康耻,陛下不可行此事也。”
然而此事,工科给事中毕元礼却是出班奏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可行,只是,那虏酋多尔衮提出的条件,万万不可答应。”
“怎么说?”朱慈烺颇有些期待地看向毕元礼道。
毕元礼略一沉吟,随即道:“臣以为,若是经年累月给那虏酋输送粮草兵器,那必然成养虎为患,满清狼子野心,那努尔哈赤原本我大明龙虎将军,在我大明支持下统一关外女真各部,却反咬大明一口,大明万万不可再给这等异族提供资助。”
但张缙彦此时却是站出来道:“诸位大人的意思是,不能同意那虏酋多尔衮的条件,那意思就是,北直隶还是要在那建虏手中握着不成?难道诸位想眼睁睁看着北直隶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张缙彦一番反问,顿时让不少文武哑然,先前满清占据的仅仅只有辽东,但是现在,满清已经侵占了整个北直隶。
北直隶不仅仅有千万百姓,更是有大明的皇陵,历代皇帝的陵墓处于异族控制之下,换谁都难以忍受。
“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应该打,直接打到北直隶去,打到关外去,直接将建虏全部歼灭。”明政司参事李北出班道。
报业司总编修张煌言闻言,冷笑一声道:“打?有那么容易么?先前朱由崧马士英作乱,才打了五个月的仗,整个南直隶就被他们给劫掠空了一半,将士死伤两万余,而建虏的部队,岂是左良玉、刘良佐那种乌合之众可以相比,就算要打,也不能这么轻易地决定。”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张苍水说的没错。”倪元璐赞同道,“更何况,如今殿试在即,此乃国之大事,在这么重要的时候,不能轻易开动刀兵。”
“但是,刀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兵事院副掌院李邦华冷哼一声道,“诸位大人居于南京,恐怕不知河南、山东等地都是什么情况,虽然建虏未曾大举进宫,但是零零碎碎的骚扰劫掠却是没有少过。”
“话虽如此,小小的冲突,比起大规模的战事来说,还是要好得多。”范景文道,“国库现在虽然富裕,但若是战事激烈,国库还是难以承受的。”
作为户部尚书,范景文第一反应就是国库的问题,他可不想好不容易充盈的国库又因为战争而空虚下去。
满朝大臣争论不休,分成了好几种观点,张缙彦等人认为,应该大军北上,一举将建虏歼灭,而倪元璐等人则是觉得,南方初定,不能再动刀兵而应接受多尔衮的条件,但是张煌言和范景文等人却是认为,现在不能打,必须要休养生息。
最终,所有人都将目光汇聚在了蒋德璟和朱慈烺的身上,他们才是决定此事最终走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