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第二个选择
朱慈烺笑了,冯铨虽然已经年近五十,但是脑子里还是那一套仁爱思想,并不是说仁爱不好,而是不分时机不看场合的仁爱,都是妇人之仁。“冯先生所说的,很美好,大明和满清进行和议,二者和平共处,发展贸易,就可以避免百姓遭受战争,就可以让大明和大清合力击溃外敌。”
冯铨颔首道:“在下认为,现如今,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朱慈烺笑道:“朕很肯定冯先生的初心,朕相信,冯先生真的有在为天下生民考虑,但是,朕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觉得,朕刚才说的那个疯狂的畸形的国度,是大明么?”
“难道不是?”冯铨一愣,他不明白朱慈烺是什么意思。
朱慈烺缓缓道:“朕方才所说的那个国家,是之前的大明,也是现在的满清。”
“满清就是一个在战争的基础上统一了各部女真所建立的国家,它的出生就是为了战争,也正因此,满清的一切贵族高层,都是手握重兵的旗主。”
“满清很少从事生产,事实上,关外的荒芜土地也让他们很难从事生产,因此,他们将三成财富都投入了战争之中,这还没有算上那些被军士和各级军官私自劫掠的财富,如果算上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投入军队的中的财富就已经占到了七成以上。”
大明的军费也不低,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满清那么夸张的程度,目前大明每一个军士的平均饷银是五十两,除却饷银之外,军士的火铳、铠甲的损耗以及伙食加起来,大约会有十几两银子的支出。
也就是说,大明供养一支十一万人的军队,需要每年付出七百万两白银,而大明现在的农税、商税加起来,也只有三千万两左右。
也就是说,大明的军费支出,同样占到了国库的两成以上。
但是这已经是朱慈烺屡次改制,通过放开私营,鼓励经商之后收取了大量商税的结果的结果,在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大明国库的收入只有两千万白银左右,但是到了崇祯后期,大明九边重镇的军费支出达到了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国库之空虚,可见一斑。
顿了顿,朱慈烺继续对冯铨道:“所谓的八旗军队名义上是从事生产的半农半兵,但是,这些军队根本就不会去生产,他们发现,辛辛苦苦耕作一年到头的收益,甚至比不上劫掠一个普通富户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会回去自己耕作吗?”
“战争带给了八旗利益,而八旗为了扩大利益,自然会扩大战争,至于关内的肥沃土地,他们根本不事生产,占据这些土地又有什么用,因此,各旗旗主纷纷要退回关外,将这些土地送回汉人,让汉人来替他们耕作,待到麦熟时节,他们再入关来劫掠。”
“如此周而复始,满清和大明就陷入不死不休的死局。冯先生,你和多尔衮都很有想法,多尔衮甚至是想要让满人在关内安稳扎根,建立长久有效的统治,但是这不可能,八旗军队在土地里的收益,远远比不上在战争中的收益,他们会希望结束战争吗?”
“如果多尔衮真的和朕达成了共识想要和议,那愤怒的八旗贵族会立刻将多尔衮撕成碎片,更不用说等着收取战争红利的吴三桂了。”
“说白了,如果真的和平了,那八旗军队吃什么喝什么,吴三桂手下的军队吃什么喝什么?冯先生,你是个聪明人,多尔衮也是个聪明人,因此朕愿意对你说这么多,这些话也是要让你带给多尔衮的。”
说着,朱慈烺又是有些讥讽地说道:“不过,多尔衮再怎么聪明,也不过是蛮夷罢了,对于国家和战争的力量一无所知。”
冯铨张口结舌,想要反驳,最后却是只能从喉咙里挤出一句干巴巴的话来。
“摄政王已经努力接受明制,大清朝廷之中与大明一样存在六部,同时重用汉官……”
朱慈烺闻言,只是嗤笑一声道:“没错,这就是多尔衮骨子里是蛮夷的一种表现,大明开始是从丞相六部,而后变成了内阁六部,始终在不断地革新,而蛮夷却只会邯郸学步。”
“这……大清并非邯郸学步,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冯铨反驳,但是话语听起来却是相当无力。
朱慈烺呵呵冷笑道:“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不就是最原始的部落联盟么?”
此时,冯铨身边的那名头戴六合一统帽的年轻人终于是按捺不住,站出来高声道:“你凭什么这么说?”
“朕为何不能这么说?朕乃是大明皇帝,你又是何人?”朱慈烺似笑非笑地看着那气愤的少年,缓缓道。
“陛下,此人不过是一个小厮而已。”冯铨慌忙道,“年轻气盛,还希望陛下恕罪。”
“你才是小厮。”少年不悦地瞥了一眼冯铨,不悦道,“我乃是大清承泽郡王硕塞,正儿八经的帝皇血统。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这话可不能乱说。”冯铨有些慌张起来,连忙对朱慈烺道,“陛下,孩童顽劣,不知轻重,还望陛下莫要计较。”
朱慈烺摆摆手道:“难道冯先生还认为,朕会对一个孩子下手不成?我大明乃是礼仪之邦,最在乎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冯铨嘴角抽了抽,他想起上一次孙之獬回北京时带的那一幅字,“孝悌忠信礼义廉”每个字都是在夸人,合起来却是让孙之獬饱受嘲笑。
朱慈烺没有理会冯铨,反倒是看向硕塞道:“你既然觉得朕说的不对,那你且说说,怎样才是对的。”
硕塞闻言当即道:“我认为,大清的制度是最好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将所有人的智慧都合在一起的好制度。”
“是吗?”对于硕塞,朱慈烺颇有些兴趣,又是问道,“既然如此,你说说现在满清谁是最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