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关于和平的谈判
“冯先生。”朱慈烺微微一笑道,“朕知道你,你先前担任过礼部尚书兼内阁学士,在大明位高权重。”“即使是已经削籍为民,冯先生在得知辽东有难的时候,依然毁家纾难,捐资助饷,想要在朝廷谋取官职,然而先帝始终对冯先生心怀疑虑,因此始终没有答应冯先生的请求,是也不是?”
冯铨很平静,他现在是满清朝廷中的汉奸标杆,朱慈烺了解他的过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朱慈烺接下来的话,打破了冯铨心中的平静。
“请问冯先生,你现在是大明人,还是满清人?”
“在下家于大清,仕于大清,应该是大清人。”
冯铨回答的时候不再那么斩钉截铁,反倒是带上了一丝犹豫,他对于自己的汉奸身份也相当敏感,也正因如此,冯铨并没有和孙之獬一样主动剃发易服来讨好多尔衮。
“既然冯先生是满清人,那么,冯先生应当处处以满清的利益为先了,但是满清和大明现如今乃是死敌,冯先生如何证明,承诺的和平对大明有利?”
冯铨听到这话,心中已经是有些焦急道:“陛下,此事……”
然而,冯铨的话还没有说完,朱慈烺便是直接伸手打断了他,缓缓道:“冯先生给朕的流民图,即使是真的又能如何?画卷上的百姓现在已经是满清的子民,他们饥寒交迫,反抗的是满清的军队,他们举起钩铦,攻克的是满清的城池。”
“如果站在大明的角度来看,这样反而对大明颇为有利,这样一来,大明不需要主动光复北方,北方的百姓便会自己依附大明。”
冯铨脸色有些发白道:“陛下这么说,难道不担心传出去之后,天下人都认为陛下是个忽视子民性命的暴君么?”
朱慈烺笑了:“朕不担心,这些话出自朕之口,入冯先生之耳,冯先生想在南京宣扬朕罔顾百姓性命?想要在南方流传朕的暴君名声?想要让北方的百姓对朕彻底失望?不,冯先生什么都证明不了,什么都做不到。”
“因为百姓很多时候不会看你是怎么说的,而是看你是怎么做的,而在朕的治下,百姓可以实实在在获得好处。”
冯铨额头冒汗,他不得不承认,朱慈烺说的很对,这些天冯铨在南京城中见到,百万人口的南京城竟然是没有一个乞丐,一幢幢整洁的房屋拔地而起,无数百姓热火朝天,或在码头运货,或在工场运砖,或在纺织厂纺线,或在布厂织布。
人有所为,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即使是城中的街道都是没有了以往那种泥泞,先前朱慈烺已经令人将南京城中的主干道用砖石硬化。
这样的南京城,刀插不进,水泼不进,不管冯铨如何巧舌如簧,南京城中的百姓都不会听他诋毁朱慈烺半句。
“但是,话虽如此,战争毕竟是会让百姓痛苦……如果大明可以和大清和平共处,一如宋辽,那为何要相互厮杀。”冯铨已经有理屈词穷。
朱慈烺只是冷冷一笑道:“战争?战争和百姓有什么关系?冯先生熟读经史,那我们便是上溯商周,三千载以来,死于战争的百姓,与死于严刑、重税、瘟疫、饥饿等在灾祸中的百姓相比,哪一个要更多些。”
冯铨沉默,答案很明显是后者。
朱慈烺见冯铨不说话便是接着道:“既然冯先生不答话,那咱们便是来看看当下,满清和大明的军士加起来百万不到,但是从辽东战事至今,大明人口锐减何止千万,这些死难的百姓,难道都是因为战争么?”
“难道不是么?”冯铨反问道。
朱慈烺摇摇头,驳斥了冯铨的话。
“非也,他们死于八旗的劫掠,死于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死于连年天灾,难道大明愿意和平共处,八旗兵就不会劫掠百姓么?贪官就不会压迫百姓么?天灾就不会降临这片土地么?冯先生,你是聪明人,不会相信天人感应那一套的。”
说着,朱慈烺又是反问道:“战争导致的死伤,与这些灾祸导致的死伤孰轻孰重?百姓的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和战争有什么关系吗?”
冯铨有些迷茫起来,他来南京是来说服朱慈烺的,但是眼下,他完全无法让朱慈烺接受自己的观点,反倒是开始认同起朱慈烺来。
朱慈烺并未在这个问题上说太多,而是转换了一个方向,缓缓道:“冯先生是不是认为,在建虏和大明的和谈中,建虏始终处于主动方,只要建虏愿意,就会出现双方从此讲和,边境再也没有战事的情况?”
“难道不是么?”冯铨愣神,大明百姓以农耕为主,农耕自然是需要安定,而满清则是渔猎为生,渔猎获取的资源不够,那就去抢大明的便是。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这样一来,应该是大明更渴求和平才对。
朱慈烺笑了,露出一口白牙:“既然如此,如果有人抢了你的家,杀了你的父亲和兄弟,占据了你最丰饶的田地,那你会和他讲和么?”
冯铨长叹一声,他明白朱慈烺的意思,自从满清入关开始,满清和大明就已经是不死不休的仇敌,大明的土地被满清的铁蹄践踏,大明的百姓被八旗奸淫掳掠,大明的财富统统落入了满清贵族的口袋。
如果冯铨不愿意和自己的仇人讲和,那么又为什么笃定,大明一定会同意和满清讲和?在刻骨铭心的仇恨的驱使下,大明的百姓必然会和满清不死不休。
国耻家仇汇聚于此,没有人可以忍住,就连历来被贬斥为“暗弱”“软骨头”的南宋,面对有着滔天仇恨的金朝,也是毅然决然发动了三次北伐,即使全部失败,但其也从未放下对北国的仇恨。
朱慈烺看向冯铨的目光中已经带着一丝冷意:“冯先生有什么资格认为,和平,是满清对大明的一种恩赐,是大明必须接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