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和郑氏的合作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3章和郑氏的合作

郑芝龙听到朱慈烺的话,也是郑重起来道:“陛下请说。”朱慈烺道:“朕想问问,平海伯经营海贸,所营主要为何物?”

“有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之类,今年也增加了番薯等物,同时也从日本那边运些倭扇,倭刀之类的新鲜东西到大明来。”

朱慈烺颔首,郑芝龙的业务还算是比较广泛的,瓷器、茶叶这些东西,确实是大明的优势项目,除却大明之外,再无什么地方能够产出这等好物了。

“平海伯为何不与红毛番多做些生意,乃至是把生意做到那边去。”

朱慈烺突然想到,既然郑芝龙的生意做得这么大,为什么不直接把船开到印度乃至是西洋去,毕竟现在,美洲新大陆已经开始开拓,南方的澳大利亚也已经被佛郎机人发现。

整个世界上唯一没有被发现的大陆,已经只剩下了南极洲,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始,如果郑芝龙可以率领船队远渡重洋,那大明的煌煌天威必将遍及世界。

未曾想,郑芝龙却道:“陛下,臣也和红毛番做了些生意,只是那些红毛番小气得很,臣现在的海贸生意,最远的大约是到了吕宋,和佛郎机人做生意,再远就不行了。”

“为何?”朱慈烺颇为好奇,要知道郑家的船可不小,比起荷兰人的船要大多了,但是荷兰人可以远渡重洋,郑家却是囿于太平洋西岸。

郑芝龙叹道:“陛下有所不知,那些红毛番的船上几乎没有什么炮,而且船轻木薄,这种船在海上漂流风险很大,但是架不住它造价便宜,一条船的造价,连咱们的船的一半都不到。”

说着,郑芝龙也是有些无奈道:这些红毛番都是为了出海不要命的,据他们说,每一次出海,海难的几率达到了两成,除此之外,西边海盗也是不少,他们要是在西边碰到海盗,轻则被抢走货物和银两,重则人死船翻。”

“如此说来,这些红毛番当真是胆大。”朱慈烺也是有些吃惊,他单单是知道,这个时代的荷兰海贸发展迅速,却未曾想到,这种迅速发展的海贸却是用人的性命换来的。

“这倒也不能说他们不要命。”郑芝龙给朱慈烺解释道,“据臣了解,这些红毛番从大明或者是日本运送货物回到西夷去,能够翻出十几倍的利润,只要有几千两银子的本钱,出海一趟,回去之后便能够成为拥资数万的巨富之人。”

朱慈烺心中明了,这些荷兰人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出海海贸,即使出海有性命之虞,他们也是在所不惜。

实际上,大明也存在不少这样的人,隆庆开关以来,无数大明百姓涌向海洋,为了在海贸中争夺利益,也正因此,才是催生出了刘香、郑芝龙这些海盗。

当然,现在大明的海贸基本已经绝迹了,否则朱慈烺也没法在前些年通过海贸赚取到那么多银两。

“诸位大人辛苦了。”朱慈烺看到湖广巡抚何腾蛟动了动腿,才是想起来其他官员还傻站在这大殿上,不由得笑道,“朕也给诸位大人准备了些利食,一会可以去韩公公处领些礼品,聊表朕心。”

“多谢陛下。”一众大臣终于是松了一口气,他们知道朱慈烺要与郑芝龙商讨大事,自己也不想在这里掺和,主要是一直杵在大殿上也颇为尴尬。

毕竟,大过年的,大臣们也想回去多陪陪家人。

待到众人走了之后,朱慈烺才是看向郑芝龙道:“朕可以给予平海伯收取红毛番和佛郎机们保护费的权力,但是,平海伯还需要答应朕,大明百姓若是出海经商,不得阻拦。”

郑芝龙闻言笑道:“陛下说笑了,虽然现在说是说,福建和台湾出海的船只都要经过臣的允许,但是实际上,我郑家对于大明的百姓阻拦并不多,问题只是在于,百姓出海的话,其船只上面没有火炮,百姓们手中的兵器,也远远比不上番邦之人。”

“若是让郑氏为百姓出海提供保护,又当如何?”朱慈烺突然想到,“现在不论是红毛番还是佛郎机都不是郑家船队的对手,若是平海伯有意,大明可以将收取上来的海上商税的三成作为平海伯所有。”

“陛下此言当真?大明能够收得上来海贸的商税?”郑芝龙有些怀疑,毕竟,按照大明现在对地方的掌控力,别说是收取足额的海贸商税了,恐怕连有多少人出海都无法统计清楚。

对此,朱慈烺当然知晓,但是今日之大明已经不是往日之大明,隆庆开关时,大明能够收上海贸的商税,那么朱慈烺在位,海贸商税自然也不会少。

“这个问题,平海伯就不必担心了,到时候,朕会指派一名藩王与一些官吏去浙闽一带统计海贸的情况,所有大船都必须要在官府登记备案。”

说着,朱慈烺突然道:“对了,红毛番和佛郎机他们既然喜欢冒险,那么就让他们多将各地珍奇运到大明来售卖,大明百姓绝对不会少了他们的银子。”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大明现在的航海技术还不太成熟,虽然船只足够大,火炮足够多,但是在导航方面,依然在使用定针法和过洋牵星图,这些办法可以让大明的船只顺着海岸线或者是顺着纬度航行,但是如果要远渡重洋,这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朱慈烺想要和西洋做贸易,就只能让西洋人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大明来,大明百姓虽然现在并不是特别富裕,但假以时日,必然能够富甲天下。

而要想让大明的船只能够真正远渡重洋,就必须将西洋的天文、术算、制图等各个学科的技术都给弄到大明来,同时,还要培养出这些学科的人才,不然,大明的船只即使是出海远航,最远也不过是到郑和所到之处。

在接见了外省来的众多官员之后,朱慈烺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是可以稍事休息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