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下镇江,围南京
从忠烈祠回来之后,朱慈烺心情有些沉重。忠烈祠的兴建无疑是一件好事,这更好地凝聚了军心,也让大明的百姓对军士有了一个新的印象,不再瞧不起以当兵为职业的军士。
但是,在离开途中碰到的狗剩儿一家,却始终牵动着朱慈烺的心。
虽然大明的百姓生活相比于崇祯朝,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是朱慈烺却觉得不够好,民间究竟还有多少像狗剩儿一家吃不饱饭的家庭,朱慈烺数不清楚,却也知道,这个数量相当庞大。
朱慈烺心中有许多的变革计划,但是,这一切计划,都要在夺下南京之后才能够实施,否则,朱由崧和马士英就始终是朱慈烺胸口的一根刺。
但是,南京被围城已经三个月了,朱由崧和马士英依然在负隅顽抗,高杰的五万部队此时也已经退守南京,加上南京城中本就有的部队,足足有十万之众。
这个数目与先前扬州城的守备相差不多,但是其质量不可同日而语,马士英用来留守南京的的,那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而且高杰手下军士的战斗力,也比刘良佐要高了一截。
再加上南京城占据着长江天险,城坚炮利,禁军进攻已经屡屡受挫。
就在朱慈烺苦恼的时候,李邦华却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南京东面是镇江府,镇江府的兵备,比起南京要薄弱了许多,如果能拿下镇江府,从扬州渡河到镇江,这样一来,禁军便是可以从东面奇袭南京。
最重要的是,从镇江进攻,就不用考虑长江天险,镇江到南京,可谓是一马平川,马士英根本就无险可守。
听完李邦华的构想,朱慈烺立即道:“李爱卿,若是着令你率领第二军从扬州进攻镇江,是否能够在十日之内做到?”
李邦华毫不犹豫,当即道:“臣虽老矣,却依然有廉颇之勇,何须十日,五日之内,老臣就能拿下镇江。”
而镇江知府郑一岳,本就对马士英不太满意,再加上镇江根本就没有什么守备部队,于是,在李邦华的禁军打到镇江的时候,郑一岳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投降了李邦华,而禁军获得了镇江的渡口,便是浩浩荡荡横渡长江,南京的东南西三面,都已经被禁军包围。
此时的马士英,真的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南京皇宫中,朱由崧已经濒临崩溃,此时的大殿中,支持朱由崧的大臣已经寥寥无几,南京城的守备,全由高杰和马士英执掌。
“马大人,你说的,让本王当上成祖那样的圣君,但是现在呢?本王成什么了?本王成了宁王!”
朱由崧指着马士英破口大骂,将他所知道的一切脏话全部加诸于马士英的身上,对于朱由崧的辱骂,马士英却是显得颇为镇定,只是深吸一口气,质问道;“福王殿下,现如今说这些还有用吗?”
朱由崧稍稍冷静了一些,责问道:“扬州和镇江接连失守,就连盐商们都已经转投了本王那个好侄子的怀抱,南京城里面更是盗匪横行,不少百姓人心惶惶,有了开城门的想法,事到如今,难道马大人还能有什么好办法不成?”
马士英摇摇头道:“好办法是没有,但是,最起码,老臣不能让殿下成为宁王。”
“有什么办法?”朱由崧眼睛一亮,现在的他已经没有了逐鹿天下的雄心,只要能有办法让他活命,那他就愿意去做。
马士英看了一眼一旁的高杰,缓缓道;“高将军手中还有五万精兵,而老臣手中的部队,同样也有五万人,或许这十万人与禁军相比并不算是一支劲旅,但是,咱们不一定要直面禁军。”
“马大人这是啥意思?”高杰不解,他是流贼出身,只晓得带兵打仗,不知道文臣之间那些弯弯绕绕。
“很简单,南京城中,还有无数所谓‘贤良正直’的大臣,若是能够以他们的性命相威胁,朱慈烺若是注重声誉,必然会放咱们一条生路,若是朱慈烺不加理会,那他必然会在青史上遗臭万年。”
马士英已经彻底不顾及脸面,甚至开始直呼朱慈烺的名字,这可是大逆不道。
“这……”朱由崧听到这话,有些犹豫起来,这种手段实在是太过下作,朱由崧有些难以抉择。
马士英见朱由崧犹豫,直接催促道:“福王殿下,现在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口,若是依然妇人之仁,最后的结局殿下心中可以想到。”
朱由崧咬了咬牙,道:“就算是咱们出了城,又能去哪里,况且朱慈烺就算是同意给咱们留下性命,咱们那十万大军也必然留不下来。”
“此事就不用福王殿下操心了。”马士英冷笑一声道,“天下之大,何处去不得?老臣在天下各地皆有门生故吏,不愁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原文在六#9@书/吧看!
“马大人,我也能跟你一起走么?”冷不丁地,高杰开口询问道。
“那是自然。”马士英有些意外地看了高杰一眼道,“高将军乃是大才,日后若是福王殿下定鼎天下,那高将军就是开国大将。”
高杰嗤笑一声道:“本将军倒是不想当什么开国大将,只想要留下一条性命,当初咱就是因为活不下去才造反的,可不想现在把命给丢了。”
朱由崧见状,劝慰高杰道:“高将军放心,这些时日高将军也是看到了,本王从来不会亏待任何一位有功之臣,高将军的赤胆忠心,本王都知道,若是往后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高将军必为肱骨。”
“既然如此,那就听福王殿下的好了。”
高杰瞥了两人一眼,随即就闭上了眼睛,不知在想些什么。
而此时的南京城中,不少“盗匪”正在暗中行动,他们的行动目的,就是南京城中各个高官的宅院,这些高官有些是不愿支持靖难,被马士英给软禁,有些是见朱由崧即将落败,急着和朱由崧撇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