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还是那棵歪脖子树
城外,李自成看到北京城头摇动的旗帜,顿时是兴奋起来。“儿郎们,攻城!”
刘宗敏举起手中的大刀,声嘶力竭地大吼,随即一马当先冲上前去,其他将领尽皆如此,投降的明军将领唐通和杜之秩更是冲在了最前面,他们想要在新主子面前好好表现自己。
让李自成麾下士卒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攻城极其顺利,完全没有遭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明军在闯军还没有进入射程的时候,就象征性地用火铳开了几枪,随即就退到了城后去。
闯军进入北京城,唯一的伤亡是自相踩踏,死了二十五人。
而守城的明军,则是毫发无伤。
“闯王来了!闯王进城了!”
“终于来了,以后咱们就不用纳粮,这里就是闯王的天下了。”
“恭喜闯王,贺喜闯王,此番进京诛灭暴君乱臣,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众多前来迎接的百姓脸上喜气洋洋,李自成凭借“不纳粮”的口号,真的做到了将天下大部分民心都收拢到自己这里。
“严禁袭扰民宅,严禁掳掠居民,严禁奸淫妇女!”牛金星带着一队士卒在北京城的街道上疾驰,整个北京看起来井然有序。
“刘将军,你去那些高门大户的家里,把他们的银两粮草全都搜出来。”李自成对一旁的刘宗敏下令,接着,又好像想起了什么,提醒道,“注意手段温和一些,而且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允许向寻常百姓动手。”
与朱慈烺的谈话,让李自成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对手有多么可怕,而朱慈烺派去城外的清风军,其军容严整有序,也让李自成大为震撼。
因此,李自成也开始不自觉地加强了约束自己手下将士们军纪的力度。
“陛下,臣已经巡查过京城,现在只有一个地方没去过了。”过了许久,牛金星策马来到李自成身边,低声说道。
“那咱们便一起去看看。”李自成带着牛金星,朝着北京城的中心走去。
这里,曾经是整个大明的中枢,紫禁城。
李自成和牛金星走到宫门前,没有遇到任何守备,皇宫外门大开,透过几重门楼,可以隐隐绰绰看到,奉天殿的殿门口站着一队侍卫。
当李自成走近,不由得吃了一惊,只见奉天殿门口正肃立着数十名宦官侍卫,在他们的脚下,有几具身穿朝服的尸体,横七竖八躺在那里,大殿之内,是一众面如死灰的文官。
“皇上有令,这些官员交给李闯处置。”一名侍卫朝着李自成一拱手,随即竟是直接拔出腰刀,当场自刎。
其他侍卫同样如此,李自成来了,那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自尽,则是他们为大明尽忠的最后一种方式。
“厚葬吧,牛爱卿,去吏部将官员表册拿来。”李自成下令,随即是看向了殿内的一众官员。
“闯王,闯王您总算是来了。”第一个扑上来的,竟然是成国公朱纯臣,他甚至想要直接去抱李自成的大腿,却被李自成一脚踢开。
“你是何人?”李自成颇为不悦地看着朱纯臣,冷冷道。
“启禀闯王,罪臣名为朱纯臣,在明朝封爵成国公,协管京营防务,愿为新朝效力,还望闯王多多关照。”朱纯臣的脸上满是谄媚之意,哈喇子都要流到李自成的鞋子上。
谁料李自成一听朱纯臣这话,立刻是大骂道:“明朝就是因为你这种国贼,才到了今天这一步,你还有脸要封官!”
说着,李自成抽出刀,亲手斩断了朱纯臣的一条胳膊,紧接着,李自成看向殿内众臣道:“崇祯皇帝到哪里去了?”
一众臣子见李自成如此手段,都是战战兢兢,眼见李自成有些不耐烦地想要再次抽刀,终于,魏藻德出言道:“崇祯皇帝似乎是离开大殿,往御苑煤山方向去了。”
李自成不屑地看了忠臣一眼,下令让身后的军士看好他们,随即立刻亲自带人前往煤山。
此时此刻,崇祯和王承恩正在一队宦官侍卫的拱卫之下弈棋,而崇祯的身后,一个挂在树上的绳套正随风摇摆。
“你终于来了。”见到李自成到来,崇祯像是释怀了一般,缓缓道:“烺哥儿说过,你会在这个时候来。”
李自成默然,看着眼前这个他一直以来想要推翻的皇帝,心中思绪万千。
当李自成还是一个驿卒的时候,皇帝对他说是高高在上的圣君,是不可触碰的神灵,但当李自成失去驿卒这个工作之后,皇帝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而在李自成终于加入高迎祥的队伍,开始造反的时候,崇祯成了手段毒辣,视人命如草芥的暴君和恶魔,到最后,李自成成为雄踞一方的大寇,开始问鼎天下时,崇祯成了一个要击败的对手。
而当李自成了解到,崇祯不是逼迫百姓造反的元凶时,在他心里,崇祯已经成了一个可怜人。
原文在六#9@书/吧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可怜人。
“你可以走,朕会派人送你出京城,你可以找个地方隐居。”
李自成并不担心崇祯在离开之后可以掀起什么风浪,在皇宫里的崇祯才是崇祯,不在皇宫,他就只是一个名叫朱由检的中年人。
“朕为大明皇帝。”朱慈烺缓缓摘下冠冕,放在一旁的石桌上,看着李自成说道,“若不是文官误朕,大明定然不会如此。”
“只可惜,祖宗基业,毁于一旦。”
崇祯走向那一棵老歪脖子树。
李自成目送崇祯前行。
王承恩率众人跪下,伏地不起。
“恭送大明皇帝陛下!”
明明只有数十名宦官的声音,但是此时此刻,却喊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整个京城的风声,似乎都在与之应和。
待到一阵风吹起崇祯的尸首,王承恩也走向了属于他的那棵树,其他侍卫紧随其后,血染煤山。
李自成在煤山上伫立许久,待到下山后,才是发布了新朝的第一道诏书。
“大顺以帝礼安葬崇祯皇帝,王承恩陪葬,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