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敬问永盛军大元帅无恙
史天泽手中捏着忽必烈的书信,脸色阴沉如水,心情很烦闷。这种烦闷没有得到呼应,反倒被窗外传来的粗哑曲调声侵扰。
史天泽蹙眉走到窗前。窗户外的院子里,一名老兵正在洗刷自己坐骑。
那名老兵和他的年纪一般大,披着一件油光锃亮的羊皮袄子,裤子用一条脏兮兮的布带绑在腰间,两只翻毛的靴子像两条小船一样套在干枯皱皮的脚踝上。
老兵哼着俚曲小调,雪白的山羊胡子,随着刷洗的动作不停抖动着,完全沉浸在此刻没有战事的片刻的安宁中。
前几天,老兵和他闲聊了几句,说有两个儿子在军中效力,也说起了军中的传言,说永盛军占了辽阳后,给所有百姓都分了田地。
老兵跟他说起这事的时候,一脸鄙夷,脸上写着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但是史天泽却分明看出其浑浊的目中,充满了渴望。
史天泽记得那老兵在自己还在读书时,就跟着自己父亲征战,后来自己提枪上马,父亲将他派到自己身边,供自己使唤。
史天泽站在窗边,默默地看着老兵佝偻的身体,想着当前的局势,想起那两个已经战死和两个被永盛军俘虏的儿子,想着自己亲信属下说的那些话,转身回到书案前,坐下,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深深呼吸一口微凉的空气,然后掀开一卷纸,认真书写:“涿州老叟史天泽敬问永盛军护国征夷大元帅无恙……”
史天泽的笔力和他的年纪一样老道,只是今日,心绪似乎微有波澜,写了开头的问候之语后,手中的毛笔居然抖的厉害,额头也沁出了一层薄薄的细密汗珠。
史天泽今年年过七十,宦海沉浮五十余载,一生历经铁木真、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五位大汗,一路青云直上。
在忽必烈手下,他做到了汉人最高的官位,担任过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前年3月,忽必烈授史天泽平章军国重事之职,允许他开牙建府,“授开府仪同三司”。在蒙元朝廷中,权势显赫。
一个汉人能够在蒙古人那里得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十分罕见的。
史天泽固然是个能臣。但是,这不是他被忽必烈看重的主要原因。
在蒙古人无视汉人的体制中,史天泽以武将身份,位极人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整个家族,对铁木真家族的忠心。
从铁木真开始,史家就效忠蒙古。史天泽的父辈秉直、怀德,兄弟辈天倪、天安、天祥,以及他自己的七个儿子都是蒙元三品以上的军政高官。
史家全族的荣辱维系在蒙古人身上。
为了取信蒙古人,史家为蒙古人攻城拔寨,立下赫赫功勋,史天泽更是俘杀抗蒙的红袄军将领彭义斌,镇压李璮叛蒙,亲自主持了对李璮及其部将的凌迟酷刑,及时扑灭了汉将李璮反叛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
只有对汉人狠毒,才能得到蒙古人的信任,这一点在史天泽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释。
在那个世界的历史上,史天泽参加了进攻宋国的战斗,他和伯颜和总领大军二十余万拿下襄樊后,自襄阳水陆并进,乘胜进攻南宋。
大军到达郢州后,他因病,离开了征讨宋国的战斗。两年后,在真定城中病死。
但是,现在因为永盛军的出现,史天泽的命运被改变了。
他没有在宋国的领土上挥斥方遒,而是在潮白河南岸裹足不前。他没有成为忽必烈策马前驱的长枪,而是被用来作为抵挡永盛军炮火的肉盾。
对于目前的局面,史天泽始料不及。他对蒙元的忠诚开始动摇。尤其是当义子郭侃的属下曹阳找到他。
对于招降史天泽,胡璘一开始是十分抵触的。对于这种背叛民族的人,除了一刀砍了,他不会有第二个选择。
但是,作为一军统帅,胡璘却不能这么做。
他要考虑处置史天泽所产生的影响。抹杀史天泽,固然一解胡璘心头之恨,却也断送了其他蒙汉军向永盛军投降的选择。
尤其是史天泽一门,他的七个儿子都在中原各地的蒙元政权中担任要职,影响极大。
长子史恒任德州平章政事。次子史棣任卫辉路转运使。三子史樟任真定平章政事。四子史杠任广平府宣慰使。五子史杞任归德路左丞。六子史梓任济宁路廉访使。七子史楷任南阳万户。
此七子之中,史樟、史杠、史杞、史楷四人任职之地,被永盛军攻打占领,前两人战败被俘,后两人被永盛军所杀。
得知史天泽的两个儿子被自己干掉,胡璘心中对史天泽的敌意稍稍减轻。
从战争角度而言,胡璘并不在意这些所谓的北地世侯大族。不论世侯多厉害,只要自己从肉体上将其消灭,就摆平了一切。
但是,北地世侯大族是北地汉人的依附对象。那些汉人百姓对世侯的忠心,远胜过对蒙古人。若是将那些大族从根子上铲平,必然会招致北地汉人的敌意。
在蒙金之战中,很多北地汉人百姓是受到那些世侯大族的庇护,才得以从蒙古人的屠刀下幸免。所以,对大族心怀感恩的百姓极多。
考虑到这一点,胡璘对史天泽的杀机,再次减弱了几分。
若是将北地世侯大族全部屠戮,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给今后的社会管理埋下隐患。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这几年,通过和日本人、高丽人、女真人,还有和契丹人交往,胡璘发现一个现象:在这个时代,没有后世的国家民族的概念,只有君臣和主仆的契约。
而相对于君臣关系而言,效忠于家族,才是人们首选。
家族的繁衍和荣辱,被世侯大族放在各种考量的首位。在乱世,人们更是先考虑家族生存,然后再去选择自己效忠的君王。
在蒙金之战,汉臣大族中有为蒙古人打头阵的,也有为金国效死的。
他们固然打着“忠君”的旗号,可是他们都是为了家族的荣誉和生存。他们是为了家族而放弃道义。甚至可以说,家族就是他们的道义。
无论他们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家族的利益都是至高无上的。
1224年,金宣宗在开封宁德殿内病死,为其自杀殉死的85人名单中,以户部尚书任天宠为首的汉臣,就有47名。
金国被灭之时,随金哀宗自杀殉国的75人名单中,以国子监祭酒、权刑部尚书冯延登为首的汉臣,就有38名。
在殉国的汉臣中,也有一些人看似是为了信念,从容赴死。
但是,这类人的行为,也是为了给自己,给家族留下忠义的美名,利于家族后人能更好地在乱世中存活。
排除贪生怕死之人,那些最终投身异族怀抱的汉人,基本上都是为了家族,而以身侍敌。
他们有文采,有谋略,投身敌人后,也会帮助对方认真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在后世历史中,他们被称赞为民族融合贡献力量的名臣,比如如今替忽必烈效力的史天泽之流。
今日,史天泽投书给永盛军护国征夷大元帅。他改换门庭,也是为了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