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关于蒙军入侵淮西的朝议
率先出列,驳斥贾似道甩锅永盛军的是马承廷。他直言,永盛军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对大宋朝廷的一丝敌意,反倒是朝廷不守信义,擅自撕毁和永盛军的协议,和伪元停战议和,如今伪元悍然兴兵入侵淮西,贾平章不反思和伪元的外交政策,反倒牵扯永盛军,实在是令人不解。
对于贾似道一手把持着军国和外交大权,却屡次四处昏招,朝中如马承廷之类的大臣早就一肚子意见。既然扯到永盛军,马承廷便将话题展开了。
他提及贾似道将永盛军的五万枚银币截留自用之事,指出截留永盛军的银币断送了大宋的信义,撕了大宋的脸面,而且这些热钱在临安出现,导致临安市面上物价飙升,百姓生活日益困难。周边县城已经出现有钱,也买不到生活物品的地步。
贾似道被马承廷驳斥的哑口无言。
若说是空口白牙地谈蒙军入侵淮西,他还能和对方拉扯几个回合,可是论及永盛军拿五万银币,他倒是满肚子苦水,但是又没法说。
他的确让户部留用了那五万银币,户部也的确就近使用,把钱冲入临安及其周边辖县市场。
但是,户部也考虑到物价会上涨,所以他们紧接着就向两浙和江南东西两路转运使司,发布了物资调遣的文书。
可是,不知为何,两浙和江南两路也出现了大量“咸淳银币”,物价同样飙升,且并不比临安低,若是加上运输成本,还高过临安。
对于其中缘由,贾似道责令户部追查,可是户部给出的答复模棱两可。
大抵的意思是,临安向市场抛出银币,引起了那些囤积银币的大户恐慌,造成了他们跟风抛出手中银币的现象。
大户们将银币换成粮食、布匹、焦炭、棉花和生铁等物资,以避风险,造成的后果就是,直接拉升了地区市场的物价。
物价抬升,给百姓生活造成了困扰,若是长久不解决,就会发生社会动荡。
贾似道最近正和户部为这事闹心,结果马承廷哪壶不开提哪壶,心头恼怒,可是这件事似乎的确是自己带头扰乱了市场。这火窝在心里又发不出来。
贾似道那些善于察言观色门下走狗们,看到恩相脸色阵青阵白,立刻醒悟,连忙将护体扯了回来。
兵部尚书的曾渊子出班奏道:“现在朝议的是伪元入侵淮西之事,此为外敌,其他的事情都应暂且搁置。永盛军看似与大宋没有发生事端,但是正是永盛军的挑衅,才导致蒙军对汉人朝廷的敌意,撇开永盛军而独言蒙军,违背了事实。”
这种辩词蒙骗小孩可以,拿到朝堂上讲,就有侮辱大家智商的嫌疑。
右司谏陈文龙闻言大怒,当即指着曾渊子的鼻子,斥道:“一派胡言。擅自撕毁和永盛军盟约的是你们这些人,永盛军根据之前盟约进攻伪元,你却又说他们不该攻击伪元。蒙古鞑子残暴,屠城灭种,罪恶昭昭。你不谴责那些暴徒,反倒怪罪为我汉家抗击伪元的永盛军,敢问你是何居心?你胳膊肘往外拐,莫非是伪元的细作?”
陈文龙的一番话将曾渊子驳斥的张口结舌。
早已看不惯贾似道一伙人对蒙元一味退让的其他官员也纷纷站了出来,含沙射影,指责贾似道敌友不分,误国害民。
“不错,朝廷本已和永盛军结盟,却背信弃义,和永盛军反目,反倒转而与伪元停战。眼下,伪元却出现在江北。为何出现这等事情,贾相国至今未在朝堂明言缘由。请平章大人为我等解惑!”
“曾听闻平章大人八月派遣枢密院承旨谢灵风前往淮南西路,结果不到一个月,伪元就攻入寿州城,请问谢承旨何在?他去淮南西路所谓何事?是不是与伪元入侵淮西有关?”
“竟有此事?为何这等军国大事,我等闻所未闻?听闻平章大人在新邸落成,很多大人都前去拜访,并在大人私邸内决断国事。此事是否确实,请平章大人告知。”
宋国善待文官。文官中忠君爱国、秉理持正之人也有不少。平日里,这些人慑于贾似道的淫威,不敢与之争锋。可是,真到了事关家国危急时刻,却一个个义无反顾地撸袖子上阵,要与贾似道评一评道理。
见群臣气势汹汹,质问贾似道,为贾似道站队的官员也战意昂扬。
作为贾似道的第一属下,陈宜中自然当仁不让。
他大喝一声,压制殿内吵闹喧嚣,怒视陈文龙等官员道:“你等岂不知永盛军首领是胡璘。此人如今还任职淮南东路走马承受,还是本朝臣子。此等逆臣私蓄军马,擅自攻伐他国,已是谋逆之罪。朝廷与其结盟实施权宜之计。如今,认识到其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居心不明,自然不会与之有任何瓜葛!”
陈宜中站在君臣的道德高地,瞬间将陈文龙等人摁倒在地。
不过,当皮球被用力按入水中,它一定会努力从另一个地方蹦跶出来。
沿江制置使汪立信抖着胡须,说话了:“若是将胡璘视为内臣,那么此事倒是可以放一放。毕竟是家里的事情。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如何对付已经打到家门口的外敌蒙军。”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他斜眼瞟着贾似道:“近日,坊间有传闻,蒙军南下都是因为平章大人扣押了蒙军使者郝经十六载,不履行当年私自与贼酋忽必烈之间的停战协议造成的。敢问贾平章,此事可是实情?郝经是否依然被拘于真州?”
朝议就是要靠嘴皮子。而嘴上功夫,老臣又比年轻人厉害的多。
陈宜中以君臣大义的帽子压制了对永盛军鸣不平的论调。汪立信就直接扯下了对方的裤子,抛出坊间都传的沸沸扬扬、只有宫内的几个孤儿寡母完全不知的“流言蜚语”,立刻扳回了局面。
对于这张王炸,贾似道一派自然抵死不认,大庆殿内顿时又如同菜市场一般,吵闹了起来。
四岁的赵显被眼前越来越激烈的争吵声,吓得哇哇大哭,谢道清连忙让人抱走小皇帝,和全玖坐在龙椅后,继续垂帘听政。
朝议之前,谢道清听闻蒙古人在做渡长江的准备,大惊失色,急忙召集了此次朝会。
全玖听说永盛军居然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不禁心旌神摇,朝堂上的争吵倒是没听进去多少。
直到赵显哭闹离去,殿内的争吵声才渐渐弱了下来,全玖才听见谢道清出言平息殿内争执,问计众臣。
见太皇太后让大家拿主意。朝堂上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