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他和你们是老朋友
宋国弃盟永盛军,转而和蒙元的议和的消息,传到了辽阳,令文天祥和陆秀夫感到震惊,继而愤怒。他们向李达山提出要回宋国,劝阻朝廷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李达山没有让他们离开。他告诉二人,元帅出兵之前,有过交代,没有元帅的命令,他们二人不能离开辽阳地界。
“为什么?我们是宋使,永盛军是想用我们要挟朝廷吗?”文天祥质问时,没有惊慌,只有不解。
在辽阳生活这大半年,他和陆秀夫二人没有感到永盛军上下的敌视,恰恰相反,这里所有人对他们都十分友善。
走遍辽阳之后,他们和李世昌一起教书育人,忙碌公学,看到几乎所有适龄孩童都能免费进入公学,学习汉家典籍和格物之学,二人从心里感受到从有过的安宁和希望。
当他们看到女真、高丽、契丹和蒙古等族群的孩子,也和汉人孩子一起读书识字时,心中那股教化育人的文人情怀,瞬间被点燃。
这半年来,二人一门心思扑在公学的教育上,很长时间,竟然忘记了自己宋国使者的身份。
当宋国背弃盟约,二人才恍然想起自己的另一个身份。
李达山笑道:“不是把你们当人质,永盛军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会干那种不上台面的的小动作。”
“宋国已经和鞑子签好了协议。元帅担心你们回到宋国反对,十有八九会被贾似道等人反诬,说你们被永盛军收买。所以,元帅不希望你们现在前往宋国。”
“那么,你们永盛军会对大宋如何?”
陆秀夫忧心重重。他实在不愿意看到两方汉人放着磨刀霍霍的蒙古鞑子不顾,自己窝里斗。而且,大宋朝廷完全不知道永盛军的实力,不知道这是一个比蒙军更可怕的对手。
“宋国将我们视为敌人,我们自然不是将视是为朋友。”
李达山冷笑放下茶盏,说道:“不过,按照我们元帅一贯的做事作风。他对宋国的行动,会放在后面。他会先处理忽必烈,将蒙军赶出中原。”
“赶走了蒙军之后呢?”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和作为圣人的‘德’是不一样的,帝王之‘德’,在道德之外,更注重功德。这一点二位都是饱学之士,无须我赘言。”
“但是,无论道德还是功德,我们的元帅都胜过宋国君王多矣。我永盛军文治武功,你们这段时间是看在心里。自有一番评判。”
若是在半年前,二人听到李达山如此说话,一定会摔掉手中杯盏,和李达山针锋相对,为宋国据理力争。
可是,这段时间,他们生活在辽阳,感受到这片土地和宋国的迥然不同,内心时刻都在将二者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的结果,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无须深思,更不用去考虑。
在宋国,那些用来歌颂官家的褒奖之词,如德被天下,福泽万民,更像是一种臣子对君王效忠时的表态。
那些用来描述宋国国风的词语,乡无遗贤,广施教化,更像是对自身的夸耀,
而这些在辽阳,却都是事实。
见二人无语,李达山又道:“世昌兄说你们二人听到永盛军的军歌,情绪难以自抑,所以,请二人好好考虑吧,请在元帅和赵禥之间,做一个选择。”
“若你们真的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着想,不忍汉家江山被腥膻蒙蔽,我想二位做出选择,并不困难。”
二人心头微惊,紧紧盯着李达山。
他们十分诧异,自己二人官职并不高,名气并不大。一个是曾被剥夺了官职的状元,一个是地方上的幕僚长,怎么看也不是重量级的人物。永盛军的元帅为何对自己如此看重,还让自己在永盛军和宋国之间做选择。
二人回想到自从踏上辽阳行省后,永盛军就让他们任意游览,还做了周到的安排,不仅让自己了解辽阳的政情民情,甚至还让自己去永盛军的军营和校场,种种行为都像是在拉拢自己,这是为何?
文天祥微微蹙眉道:“难道你们的元帅早就预料到今日之事?”
“元帅不是神人,怎么会预料到如今之事。”李达山水师这样说,但是心里也在疑惑。怎么看,元帅都像是一开始就想把这二人留下来。
“这些日子,总是听到元帅贤明,却不得一见。李大人能不能让我们见一见元帅?”
作为宋国使者,文、陆二人提出这个请求,并不过分。不过,在李达山抛出橄榄枝之后,提出拜见,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其实,二人没有选择死忠宋国,并不违背二人的本心。
汉家传统文化认为,获得天下者必须具备两种品质:一种是“有德者居之”,一种是君权神授(帝位继承制)。
一个人要想获得天下,会不会获得众人的跟从和效忠,就看你是不是符合这两点,或者其中的一点。
当初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因为他的军功,即他有功德。所以他逼迫周氏孤儿寡母让位,并没有被世人唾弃谴责。
蒙古人来了。他们以战争和屠杀的手段征服宋国,不具备这两种获得政权的合法渠道。
所以,宋人是决死抵抗的,文天祥和陆秀夫也誓死不从,抗争到底。
而胡璘手下,不管是钱超,还是李达山,都认为胡璘应该黄袍加身,因为胡璘和赵匡胤一样,有大军功。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试问:自三皇五帝以来,哪个君主征服过东瀛和高丽?
“元帅知道你们会提出这个要求,但是现在你们见不到他。”
“一个月之前,元帅为了履行对你们宋国的承诺,去攻打大都了。”李达山摇头叹息,似是为胡璘不值。
“事实上,正是由于永盛军攻打大都,才让忽必烈首尾难顾,急于和宋国停战,要求宋国解除和我们的盟约,好腾出手来对付我们永盛军。结果,你们的朝廷非但没有严词拒绝,按照盟约合力抗蒙,反倒做出如此令人不齿之事!”
永盛军发兵履行对宋国的承诺,去攻打大都,而宋国却背后捅刀子,这种事情令文、陆二人脸色发烫,羞愧难言。
李达山看着文陆二人,神色肃然:“华夏传承,道德文章,到了如今的宋国,只剩下背信弃义、唯利是图八个字。如此偏离大道,合该我们永盛军接过衣钵,合该我们元帅继承大统。”
随后,话风一转,带着亲近和羡慕:“元帅说攻下大都之后,他会召见你们。他说你们二人是他的老朋友。”
“啊?”文、陆二人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的目中看到了惊讶。
“请问你们的元帅的名讳?”文天祥记忆力极好,他记得自己身边没有人叫杜岳。
“胡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