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永盛军的铸币业务
十辆马车颠簸了一天后,车轱辘滚动顺畅,声音清脆。李伯玉知道进入城市。果然,不多时,马车停下,他们再次进入了一个宅院。
这座院子极为宽敞,东西两侧是两排厢房,厢房里都是大通铺。
只是这房间的设计,怎么看都像是接待来往商旅的车马店或是军营,绝非官驿,更不及之前的居住的大户人家的宅邸。
李伯玉和马宗汉的脸色再次难看下来。
他们推翻了之前的想法,觉得永盛军真心是不待见自己,吃住倒不是他们担心的。他们担心接下来和对方的会谈,不会是之前想的那样容易。
使团在空旷的院子里,无聊地过了两日后,终于等来了永盛军方面负责会谈的人。
李达山春风和煦的笑容,化解了宋国使团的紧张不安。李伯玉的脸色好了很多。
会谈的气氛是轻松的,双方没有直接的矛盾,且都是有意交好,所以即便李伯玉对一路接待的方式意见很大,脸上也带着笑容。
双方进行了初次沟通和交流,表达了各自的意愿,同时也提出己方的要求。
宋国希望永盛军能够在近期做出一些大动作,吸引蒙元的注意,缓解蒙古人在襄阳的压力,宋国将给予一切战略配合和后勤供应。
李达山对此一口应承,同时也提出己方的两个要求:
一,通商。双方水陆商队在彼此的港口关卡可以自由出入;
二,铸币。请宋国为永盛军铸造货币,同时实现双方货币结算。
第一个要求,没有超出宋使意料。
目前双方之间陆地上受到蒙元阻断,通商只能走海路。李伯玉认为对方的货物运输能力和港口吞吐量应该不大,不担心大量宋货进入永盛军手中。
只是,对于李达山的第二个要求,李伯玉感到有些不解,同时心中也是狂喜。
宋国对永盛军的态度,和女真、蒙古都不同,自从知道永盛军是汉人武装后,宋廷上下都有着日后吞并对方的心思。
天如二日,民无二主,既然是一个族,自然只能有一个国君。
有了这种念头,李伯玉就对于永盛军请己方铸造货币,更感到不可思议。难道对方这么着急着要融入到宋国吗?
地方发行和使用自己辖区内的货币,在汉代诸侯国中就出现过。
汉代的一些诸侯曾经有过自行铸币权,这一权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导致内乱。
永盛军请宋国帮其铸币,虽然不是宋币。但是,一旦宋国掌握了铸币主动权,就可以随时停止对永盛军的货币供应。
永盛军此举就是将自己的经济命脉交到宋国手中,怎能不叫李伯玉心头狂喜。
感觉到己方占了大便宜,李伯玉对之前的不合规矩的接待而产生的怨气,顿时烟消云散。
他当即表示,自己回去后将向官家力荐,给予永盛军首领杜岳及其下属更高的封赏,同时也暗示,会在官阶安排上,优先考虑李达山。
然而,就在李伯玉信心满满地以为对方会欣然接受时,却看到李达山面有不虞之色,随后他就听见对方语气坚定的回绝。
李达山告诉对方,永盛军不是宋国的军队,不会接受宋国的册封。
李伯玉没有想到对方会如此直接地拒绝宋廷的册封。
他原本还打算将此作为一个优厚的谈判条件,让永盛军感恩戴德,奋勇对抗蒙元。
孰料想对方会说出这般话来?当年,李璮接受了宋国封王,可是甘之如饴啊。
对于宋国封官许愿,就让自己出头的打算,胡璘预先就料想到了,并要求李达山坚决拒绝。
在胡璘看来,来自宋国的任何名头非但没有丝毫实惠,反而有种阴谋的味道。
明明是两不相干的单位,结果一方偏要给另一方有名无实的封赏,直接给将君臣名分定下来,妄图一分钱不花就收编自己。这简直是开玩笑。
成了宋国的王侯,胡璘以后还怎么推翻赵宋?
若是干了,岂不是谋反?
在这个年代,一国可以攻打另一国,但是以下犯上的忤逆行径,却是违背大义,遭世人唾骂。
永盛军对朝廷的态度,马上被经验丰富的李伯玉嗅了出来。
他明白了永盛军和宋国结盟的宗旨:只合作,不隶属。
由此,联想到自己使团进入永盛军地盘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李伯玉觉得自己抓住了关键。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一路上,永盛军,或者说永盛军的高层将自己这帮人当贼防着,不是对自己不信任,而是不想让使团接触到永盛军。
难不成,那个叫杜岳的头领担心永盛军的军心向着宋国,威胁到他们对永盛军的控制?
初次接触,在不停的试探中结束。
对于此次谈判,使团成员的马宗汉虽然抱持着观摩学习加镀金的态度,但毕竟从头至尾都在参与,也觉得永盛军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
晚上他和李伯玉碰头讨论,经对方点拨,觉得自己有所醒悟。
不过,即便醒悟也无济于事,他们住的地方被永盛军保护地严严实实,根本无法做小动作。
对于永盛军没有臣服宋廷的打算,李伯玉只是郁闷了少许,便释然了。
拿到对方的铸币权,比用官爵招揽对方更有效。
等到盟约结束,就是宋国用铸币权打压永盛军的时候。
到那时,对方是否还有机会在谈判桌上,拿到宋国的册封。都在两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