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宋国使团
在巡视中,胡璘发现随着部队的扩编,很多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军官军事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兵种协同、战场预判和军事指挥能力。所以,在建立参谋制度的同时,培养军事指挥人才,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胡璘第三项机构建设是,成立军事实训司,负责军事指挥和参谋人员的培养和训练。
军事实训司,就是向各军事单位输送指挥和参谋人才,同时也是选拔将领的重要通道。
考虑到今后永盛军会接收大量外来武装力量和将领,胡璘规定,凡是归顺的外来将领,必须通过军事实训司的学习和考核,才能被任命。
否则只能下放到最基层,靠真刀真枪的战阵搏杀,以军功获得升迁。
四是,成立军务和政务两个互不相属的督查司,负责督查文武部门对政策和决议内容的执行情况。
将文武督查分开,把纪律督查工作和责任明确化,是避免了文官借纪律督查,插手军务,左右武将的荒唐行为。
两个督查司均向胡璘负责,协助胡璘加强对下属部门的管理。
对于这两个部门,胡璘没有过多的解释,但是大家都知道,随着管辖地域的增加,对官员的管理自然会更加严格,这是每个帝王都必须思考的事情。
除了上述四个大的机构外,胡璘还强化了军人事务、公学教育、社会生产与交易、社会救济等一系列制度。
这些机构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对于跟随胡璘一路走来的属下没有什么新奇,但是对于李谔而言,却是深受震撼。
首先就是成立督查司这一项。
自古以来,帝王御下之术从来秘不示人,更是把很多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即便是监察百官,也是在中央层面上设立一个隐形机构,暗地里偷偷窥视臣子,即使杀错了人,也极少有人知道。
可是胡璘却在各军、各州府都设立督查机构,将监管放在阳光下执行,这就给帝王自己做出了限制。
帝王自己必须按照规则来,不能随意处罚下属,否则下面人就会失去对督查机构的敬畏,甚至会和督查机构沆瀣一气,欺上瞒下,形成对抗督查体制的毒瘤。
而在社会治理模式上,帝王和官员们一直贯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就是说我让百姓做什么,他们就去做什么,不要问为什么去做。
可是胡璘却执行以公学为载体的普遍性教育,普遍提高民智,虽然对社会而言,是极好的事。这样一来,必然会推翻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治理社会方法。
李谔带着耳朵参加会议,权衡这些机构和帝王心术之间的矛盾冲突、利害得失,头脑发懵,一时竟然也不知道孰优孰劣。
四大机构,率先从辽阳开始施行。然后向高丽和东瀛推行。
就在永盛军官员在胡璘的督促下,忙着脚不沾地的时候,宋国使团经海路,秘密抵达金州港。
胡璘得知此事,让李达山代表自己,与宋国使团谈。
为了确认胡璘的态度,或者说希望能影响胡璘的态度,李达山向胡璘进言。他希望劝说胡璘坐看宋蒙两败俱伤,再渔翁得利,来个一锅烩。
胡璘却是出乎李达山的意料,反对这种做法。
他不在乎赵宋朝廷的死活,但是不能看着宋国汉人百姓被蒙军大量屠杀。
在历史上,蒙古人结束襄樊战事后,如索命恶鬼一路烧杀,江南犹如人间地狱。仅伯颜一支部队就屠尽了常州一城数十万的居民。
胡璘知道襄樊被攻破后的恶果。他自认为上天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所以,他很坚定的拒绝了李达山的建议,并从道义上痛加斥责,羞得李达山无地自容。
不过,令李达山转忧愁为喜的是,胡璘在和他的谈话中,首次表明了他对赵宋的态度,那就是无能无德的宋廷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那是灭了蒙元之后的事情。
了解了胡璘的战略方针后,李达山心中有了底,记下胡璘交代了几条后,当天便赶去金州,和宋国使团商谈合作。
宋国使团进入金州港后,全部被安排进覆盖黑布的马车中,马车外有骑兵看守,确保车内人不能向马车外窥视。
十辆马车从港口出发,行走了半个时辰后停下。使团人员下车后,发现自己在一处宅院里,院内院外有有大量杀气腾腾的士兵看守,既不允许使团的人靠近围墙向外偷窥,也禁止任何人接近这处宅院。
宋国使团的脸色很难看,对于这种防贼一样,无礼之极的接待十分恼火。
不过,他们此来有求于对方,只好默默承受。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临行前,贾似道千叮万嘱,交代他们此次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获得对方结盟的许可,就是大功告成。否则,大宋的前景堪忧。
宋国使团一共三十多人,除了以李伯玉为首的六个文官外,其余都是护卫。
他们分住在两个一墙之隔的三进的宅院,宅院虽然没有南方的假山池水,不过花草种植的倒是精细,显然是大户人家居住的。
招待使团的一日三餐都很好,一些生活细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这稍稍缓解了使团的不满情绪,也开始了诸多猜测。
使团有人猜测,永盛军的地方是不是贫瘠破烂,不堪入目,以至于为了不失体面,才阻滞使团耳目,不让宋国使团看到此地的民情风貌。
这个念头一起,便得到了使团上下的认同。
毕竟辽阳属于原来女真人和辽人的地盘,此两族人夺了中原后,都迁到中原繁华之地,对自己发源地毫不留恋,也不曾花费财力人力经营。即便这里有城镇,也拿不出手。
有了这种认识,李伯玉等人心情大定。
兵力强大的确和富庶无关,以前的女真是这样,如今的蒙古人也是这样。
既然永盛军日子过的并不好,接下来的会谈,自己可以转圜的余地就大了很多。
当年,宋国能和兵锋强盛的女真和蒙古谈得拢,也是由于二者贫富存在差距,各取所求的原因。
两日后,宋国使团再次被安排进蒙着黑布的马车,启程前往会谈地点。
李伯玉询问会议事宜。陪同的永盛军士兵没有回答李伯玉的疑问,只说按照上面命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