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同样的谶语(二)
王奎出生商人世家,对“卜卖”的底细一清二楚。看着眼前涌来越来越多的百姓,一个个笑逐颜开地领走了刀具,王奎的神情越来越古怪。
从对方的谶语中,他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这个阴谋会产生极大的商机,也会制造难以想象的动乱。
第二日,王奎让自己手下三个伙计,以咸平府为中心,分南北西三个方向,前往附近的城镇,查看附近有无“卜卖”。他自己则动身前往南面的沈阳千户府。
在沈阳千户府,果然他又看到了同样的“卜卖”,同样的谶语,而且同样是那个青年。
那个青年赊卖了手中的刀具,冲着坐在街对面喝茶的王奎呲牙一笑,便离开了。
从对方皮笑肉不笑的表情中,王奎感受到一股寒意。
他意识到那青年认出了自己,并向自己发出了警告。
王奎离开了沈阳千户府,赶回咸平府,等待自己伙计回来,然后打道回济南。
等了三天后,只等到一人回来,得到的消息是他们在附近的村镇也看到了“卜卖”人,他们说的谶语是一样的。
王奎感觉事态严重,能同时在数个州府散播同样的谶语,已经超出了商人的能力。
次日清早,王奎在自己的床榻边,发现了两个鲜血冻结的人头。
正是他苦等的那两个伙计。
王奎吓得魂飞魄散,却不敢声张。
他知道自己已经被那伙卜卖人盯住了。他不敢再待在咸平府,也打消了收购野山参的计划,当即叫上伙计收拾行李,雇了几个镖师,匆匆离去。
王奎认为有人发现自己挡了对方的财路,才杀自己的伙计警告自己,却不知那只是一场动乱的开始。
辽阳路各地纷纷出现“卜卖”的谶语后,市面上开始有人抛售粮食的。
一开始,是十文、二十文的开始下跌,进入四月,突然暴跌到600文一石。
市场上出现了恐慌的情绪。这种恐慌和升斗小民无关,而和那些家中粮仓堆满粮食的商户和地主有关。
他们中有人都想到了市面上流传的谶语,开始抛售仓中的储粮。
随着各州府的商家和地主抛售粮食,辽阳行省市面上的粮价似乎有了企稳的迹象,粮商和大地主们长吁了一口气,官府也收起了小心,以为是粮市上的正常价格波动,没有当回事。
却没料到,粮价在600文一石的价格上下徘徊半个月后,突然直线下跌,一夜之间一直跌至400文一石!并且有继续下跌的趋势!
辽阳路惊恐了。
这种恐慌从辽阳路开始,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周边五个路的府州所。
此事引起了某些人的警惕,有人禀报辽阳行省。
行省负责粮食的蒙古人听了,却不惊反喜。
在他们看来,五路大军不日将齐聚东宁府,届时要准备的军粮将是巨量的,粮价走低,购买军粮岂不是比现在要便宜很多,那可是会节约了很多中统钞啊。
这一思路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是,头脑里长肌肉的那些蒙元粮官们不知道,如果市面上粮价一味走低,谁还会把粮食压在手里?
一旦大粮商和地主们将手中的粮食全抛了,市面上哪里还有粮食卖?
而当市面上的粮食突然匮乏,供不应求时,粮价怎么可能低?只会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到时,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然而,就在粮商们坐不住了,开始要抛售粮食的时候,市场上出现一些人拿着中统钞收粮。
市场很快企稳。可是这种稳定只持续了三四天,辽阳路周边的粮价再次一路走低,再次跌破400文一石!
粮价第一次跌破400文时,辽阳路各州府有粮的大户虽然惊慌,并还抱着观望的态度。
但是,当粮价再度跌破400文后,粮商们开始抛售,地方官府纷纷慌了神,派信使向头辇哥告急时。
结果没几日,各地的粮价又开始缓慢回升,四五天后,再次回升到了600文。
这种过山车的行情,令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各地官府刚投递出去的文书,又被他们快马追了回来。
他们都得到消息,头辇哥将率兵出征,粮价一变再变,说不定是头辇哥的军队在倒腾粮草,既然粮价回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在辽东行省各州府都抱着侥幸心理之时,五月,粮价再次掉头朝下,又暴跌到400文。
第三次跌破400文,大家都受不了的,之前压着不卖的粮食,或小批量抛售的、存着观望心思的人们,纷纷向市场抛售大量储粮。
粮商们纷纷卖粮。
地主们纷纷卖粮。
甚至官府也在卖粮。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粮价大跌的风潮在辽阳行省各州府上演,辽阳路、开元路、太宁路和宁昌路等地区,都出现了抛售粮食的现象。
粮食积压在各州府粮店中,本地的粮商都不敢接手,可是此时却又出现了一些不怕死的商人,他们前往各路,用整麻袋整麻袋的中统钞,在各府州所收购粮食。
这些商人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
看着他们手中货真价实的中统钞,也没有人会因为自己那无聊的好奇心,惹怒了这些财神爷。
粮食脱手变现,各路州府粮商们如释重负,平日里被他们养肥的各路官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过往舟船车马、行色匆匆的商贩充塞在各路的驿道、官道上。
那些买粮的商人们将粮食运到辽河。
辽河上运输粮食的船舶一夜之间如过江之鲫,舟楫相连,桅杆如林,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