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与狼共舞(二)
“二十年前,北人李璮归正也受到朝廷封赏,可是就在李璮发动兵变,和蒙古人苦苦相峙之际,朝廷的兵马赶到了战场,却人马齐整地在一旁隔岸观火,不派出一兵一卒相助,企图坐收渔利,最终导致李璮兵败,其本人也被凌迟处死。此事又是受小人蒙蔽?”胡璘冷笑道:“从徽宗开始,历任官家背信弃义,已是北人皆知之事。任何辩解推诿都是徒劳之举。我来此,完全是敬仰相国为人。所以,相国欲与我做生意,请不要托官家之名。我在北地行商,不提官家还好,说了官家,恐怕无人愿意和某做生意了。”
“住口!”终于有一人勃然大怒,拍案怒喝道:“你家不过是一个商人。也敢和张、李二人相提并论!”
“所以呢。”胡璘看也不看说话之人,抚摸着手中的茶盏,讥讽回道:“连张、李权势滔天之人,官家说舍弃就舍弃,对于我这等不入流的小官、商贾,就更是眉头都不会皱一下。一旦官家和北人交易之事被人捅出去。我胡家岂不是最廉价的替罪羊。”
“你若不答应,一样会被视为与北人通商资敌被抄家问罪!”那人气势汹汹,一副吃定胡璘的模样。
胡璘看向贾似道,见对方微阖双目好似睡着一般,心知对方这是给自己唱红白脸啊,眉头微挑,转头看向正义凛然斥责自己那人,寒声问道:“你叫什么?”
那人听到胡璘的问话,微微一怔,在他们这个圈子里,询问他人姓名从来都是用“敢问尊驾名讳”之敬语,哪有如此直白的市井之语,不禁脸色涨红,怒气更甚,喝道:“某乃吏部右侍郎徐卿孙!”
我去!先是左司谏,现在又是右侍郎。贾似道这里哪里是私人宅邸,分明是把朝堂搬过来了。
把这么多有头脸的人物拖出来,胡璘自然不会天真地认为这是贾似道对自己的高看。他知道贾似道这是在向自己展示实力,也是想向自己表明他所说的生意,就是朝廷的。
但是,胡璘不会在朝廷和贾似道之间划上等号。
和贾似道做生意,可以谈利益分配。而和朝廷做生意,则不可以谈,自己只能捏着鼻子,任其宰割利益。
但是,胡璘会割自己的肉为无病可救的朝廷续命吗?
不会。
既然不会,就得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胡璘直言朝廷没有信用,就是不接受作为宋廷代言人的理由。
虽然,胆大包天,但是他依然敢如此。
因为他确信贾似道安排这么大的阵仗,让自己过来,不会因为自己言语不敬,就处置自己。
“徐卿孙。”胡璘直视对方。
胡璘领军数年,纵横捭阖,连蒙古人都不放在眼中,何况对方只是一个虚张声势的文官,冷笑道。
“原来是开庆元年己未登进士及第。看你这模样,也是知道廉耻之人。只是不知你徐家最近在衢州侵占乡人良田一百六十亩,相国大人是否知道。去年,你内弟强抢民女一事,被你花了一百贯钱买通衢州知州,压了下去。此次,侵人田亩,你打算再花多少钱?”
徐卿孙闻言,脸色大变。
徐家在衢州侵占田亩之事,他前天才得到老家来人禀报,对方怎么就知道了?
还有,去年的那个案子极为隐蔽,对方居然也知晓得如此清楚。对方某非在皇城司供职,而非在淮南东路?
皇城司不受三衙辖制,乃直属皇帝,性质类似明代锦衣卫。徐卿孙虽然受贾似道的庇护,但是贾似道的权柄只在两府三衙,若是他被皇城司盯上,贾似道亦无法替其脱罪。
看着徐卿孙脸色苍白,讷讷不敢言,胡璘端起茶杯呡了一口。
在昨日答应贾似道邀请之后,他从胡忠瑞那里要来了贾似道身边亲近的情报,其中就有徐卿孙的卷宗,此时果然揪到了对方的小辫子,一招制敌。
徐卿孙颓然落座,本想助阵的潘文卿放弃了在贾似道面前作秀的打算,他也清楚自己的屁股不干净,唯恐触怒了胡璘,被对方掀了自己的屁股帘,急忙低头看向手中的茶杯,避免目光与胡璘相遇,引起对方无差别的攻击。
“只是担心北地的声誉吗?”贾似道睁开虚眯的眼睛,看向胡璘:“若是作为皇商,在大宋内部行走,可是少了不少掣肘啊。”
胡璘拱手说道:“相国明鉴,与北人做买卖,可是犯禁的。”
有什么生意需要和蒙古人做?无非是一些战略物资,而那些恰恰是朝廷明令禁止的。
战略物资?
胡璘心头一动,他忽然想起,司马卫曾说过,宋国制造的箭矢出现在蒙古人军中,眉头不禁一蹙。
见胡璘对自己门人的高压局面毫无惧色,且侃侃而谈,贾似道不禁对胡璘高看几分。
贾似道此人固然名声不堪,但是那是历史后人对其评价,此人在任期内还是有些贤名的,主要得益于他热衷招揽人才。
当然,并不是所有受其恩惠之人,都会和贾似道沆瀣一气。
比如咸淳四年(1268年)状元陈文龙,有书记载“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可是,陈文龙并不因私废公,担任监察御史时,照样弹劾贾似道的门人范文虎,结果遭到贬官。
利用手中权力,贾似道招揽了不少人,为自己培养了班底,壮大了党羽,但是他属下多是文臣武将,没有一个善于经商之人。
潘文卿等人也曾经为贾似道招揽过几个颇有家底的商户,可是那些人见到贾似道连话都不敢说,更别说跑到北地和那些穷凶极恶的蒙古人做生意了。
因此,见到胡璘如此锋芒毕露,贾似道不怒反喜。看到了胡璘这种刚强的性子,他才相信此子的确是在和蒙古人做生意。
表面上看,贾似道在大宋朝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只有他和自己的亲近幕僚才知道,他当前的困难处境。
忽必烈建号“大元”,开始从法理上和宋国夺取天命,军队士气此消彼长,襄樊战局越发困难,作为大后方的朝廷,每月都要向襄樊和荆湖地区输送海量的物资。其中,粮食便是重中之重。
可是,这两年的梅雨季节,雨期长久,河水泛滥,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一带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刚刚长了穗的水稻被淹了十之七八,官府一边要保证前线粮食,一边要赈济灾民,真是着急上火。
贾似道把持朝堂,解决粮荒的问题,自然由他操办。
去年,他派人去安南、占城,以及东南亚一带购买粮食,稍稍缓解了南方的灾情,也勉强满足了军粮供应。
可是今年,长江诸府县又遇到这种事情,开春后的军粮一直捉襟见肘,各地官府也纷纷告急。
入秋后,粮荒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下面州府都急了眼,纷纷上书,若朝廷再不下拨粮食,极有可能爆发民变。
所以,当他得知胡璘回到临安,立刻让潘文卿把胡璘招来。对方在淮南东路的所作所为,他有所耳闻。他打算把前往北地购粮之事委派对方去操作,希望能从北地进些粮食。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胡璘拒绝以朝廷的名义做事,这让贾似道有些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