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安庆金银铺
安庆是座新城,濒临长江,是控制建康府(今南京)的“西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七年前,当时的沿江置制大使、如今的参知政事马光祖着手修筑安庆城池。
此城修筑之后,易守难攻,有效阻止蒙军从此路进攻临安。
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安庆虽然只有数年经营,却因建城时强化城池防御和航运物流,很快便繁荣起来。
身处乱世,谁都想居住在万无一失之地。
激增城市人口和便捷的黄金水道,吸引了大量商家入驻。
只是三五年功夫,安庆城内就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有了“小建康”的美誉。
胡家在安庆的产业,有两处,一处金银铺,一处是绸缎庄。
相比于绸缎庄,金银铺的知名度倒是不大。主要是金银铺和升斗小民来往交集不多。
当前,金银铺的经营项目有三:寄存钱财;发放低额的贷款;兑换钱钞。
这种业务只适用经常和钱打交道的、或者手头有充裕的钱财过手的人。寻常百姓肯定不在此列。
虽然杜岳有胡璘的记忆,心里做好了准备。但是,当他看到那个在“胡记金钱铺”旗幌下的冷清店铺时,还是感到了一丝失望。
“胡记金钱铺”有两间门面,其中一间铺门敞开,却没有什么光亮露出。
黯淡的光线,给人一种紧紧盯视的压迫感,令人望而却步。
这种格局和氛围,如同官府,徒有威慑而无亲民。所以,它虽在闹市区,门口却极为清静。
杜岳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店铺。
金银铺的掌柜名叫王汝斌,也是归正人,以前是金国的一个县衙的幕僚,管理一个县里的签押文书和钱粮账簿。
后来金国灭国,王汝斌拖家带口避难到南方,走了同乡的门路,找到了胡家,得到了胡王氏的接见。
胡王氏考校之后,对他十分满意,把他安置在明州的金银铺。
两年后,将其调到安庆,成为金银铺的掌柜。
仅仅做了两年,便得到提升,说明王汝斌的确有能力。
可是,到了安庆后,王汝斌的金银铺生意却寡淡如水,波澜不惊。
其中缘由,王汝斌自己也是清楚。
虽说这里来往客商多如过江之鲫,银钱上的买卖不少,可是这巴掌大的地方却拥塞了五家金银铺,它们不是有着本地的背景,就是有朝里的背景。
这些同业竞争者,无论在官场和商场上的影响,都不弱于胡家。
王汝斌的脑中,还没有“同质竞争”的概念,但他明白这个道理。
对此,他倒是不惧,可是一旦当生意和非生意的事情搅和在一起,单凭生意的手段,就很难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制约。
在大多数人看来,外部环境的问题,并非他的问题,也不是他有能力改变的。
但是,作为掌柜的,两年来,铺面生意上不死不活,还是令其如芒在背,坐卧不安。
生意清淡,总是没脸面的事情。他觉得自己辜负了东家的信任。
上个月从建康李掌柜那里听说,夫人提到了安庆这家铺子时颇有微词,还起了改弦更张的心思。
这更让王汝斌头大。
他不知道夫人是要更改这个铺子,还是要换自己这个掌柜。
王汝斌坐在店铺后院的凉亭里,面前摆放着一碟花生米和半壶米酒。
思考着店铺将要面临的各种可能,以及自己今后去往的方向,王汝斌不禁有些沮丧,半壶米酒不知不觉已经喝完。
碟中的花生也差不多吃完的时候,前面店铺里传来一声呼喊,王汝斌听出是坐堂的伙计的声音,微微皱眉。
他将捏在指间的最后一粒花生米扔回碟中,起身向前方的店铺走去。
这是今天第二次有人叫喊自己,希望不是来闲坐磨牙的。
王汝斌跨入店铺后门,转过柜台,看到柜台前侧的待客椅上坐着一个青年.
还未看清对方面目,耳边就听得一个声音喊道:“王掌柜,还不快来拜见小官人。”
说话的声音很熟悉,像是在哪里听过,王汝斌尚未来得及转脸去寻找,“小官人”三个字就冲入耳中。
他身体一震,仔细看去,那青年果然是胡家嫡长子胡璘胡小官人.
连忙疾走几步,恭敬作揖道:“原来是小官人驾临,王某有失远迎,失礼了!失礼了!”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杜岳笑着起身,上前扶住王汝斌的手臂。
“王掌柜,莫要客气。都是自家人,某此次公干,途经此地,前来看看。”
听着杜岳语气温和,王汝斌暗自松了口气。
不过,抬头看到陈来生,心中突了一下,心想把这个专门查账的家伙带来,恐怕不是顺道看看那般简单吧。
陈来生的出现,让王汝斌心中微凛,连忙将杜岳等人让进后院。
看着后院亭中的摆设,王汝斌连忙告罪,喊来后面的仆人将石桌上的东西撤下去。
杜岳捡了一个石凳坐下,笑着说自己好些天没像样吃顿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