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殿试
第二十四章殿试
热闹整整持续了一天,魏祈宁和魏祈安不论走到哪儿,都有人上前来道喜。许多街坊邻居都忍不住来沾沾两位贡士的喜气,甚至有抱着幼子从其他坊赶来,只为让幼子同两个贡士握一握手。谁知孩子因见太多陌生人,一时害怕,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不肯伸手。
郑家和林家也派人送了贺礼过来。尤其林家人道:“老爷说了,我家少爷中不了,甥少爷能中也是一样的,都给他长脸!”
不但林德水替魏祈宁高兴,就连西院的丫头小厮们,往日在府里总遭人鄙夷,如今都昂首挺胸,俨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腊梅喜道:“如今后厨那些人,都不敢给我脸色看了,往日不拿残羹冷炙对付我就算好了,今日还都腆着脸多给我些呢!”
因顾忌着两人不久后便要应复试,随后有殿试,魏家也不敢大肆庆祝,只给邻里发了喜点和赏钱,便让散了。
夜里,一家人难得摆了酒,让周姨娘和祈宇、婉琳也能跟着上桌。老夫人破例喝了一盅,高兴得合不拢嘴。
魏襄虽然喝高了,到底还没被喜悦冲昏了头,散宴后,领着两个儿子到书房中,先是夸赞一番,再声明接下来复试和殿试的重要性。
“你们不要以为考上贡士前列,就能高枕无忧。古来多的是因一时得意忘形,在复试和殿试中马失前蹄的。”
接着,他又将白日让书童去抄的贡士表拿出来给他们看:“这些排在你们前头的,已然是更优秀者,而排在后头的,兴许只是一时发挥失常,随时可能在复试和殿试中恢复。今日能进会试前十,你们更应当抓紧最后的时间,勉力研习治国策,争取在殿试考进一甲。”
魏祈宁借着烛光,看清武科贡士第一名谢宏和第二名陈伯宇。
这二人她记得,原来也都是顺天府的举子,乡试时名次便排在她前头。郑怀文曾悄悄同她说过,那谢宏的父亲乃是军中一位军职不高的校尉,他有一位表妹嫁给了太子的表弟为小妾,应当是太子的人;另一位陈伯宇,则是楚王乳母的儿子,显然是楚王的人。
第六名是木康,看来他也考得不错。
魏襄借着醉意,絮絮叨叨说了许久,才放两个儿子离去。
宋嬷嬷当夜就在院里给魏祈宁的母亲烧纸,边哭边念叨:“少爷终于高中,夫人在天有灵,请保佑少爷殿试能进三甲。”
魏祈宁在旁听得心中滋味复杂,她早已不是原来那个魏祈宁,也不知天上那个林家的母亲有没有和自己的女儿团聚。
接下来数日,除了请专门的先生来教授复试和殿试策略,魏襄还专门教了两个儿子入皇宫的规矩和礼仪,生怕他们因行差踏错而惹恼圣上。
魏祈宁心里惊讶,魏襄这个安阳侯已是京城末流,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皇帝,他却仍能一点不差的记着入宫的礼仪,可见他并不如平日表现的那般昏聩,至少还有些求上进的心。
四月初五便是复试的日子,天还未亮,魏祈宁和魏祈安便坐上马车,来到承天门外。
门外守卫森严,点名过后,皇宫内侍和侍卫们分别给贡士们检查穿着后,分成文武两列,由鸿胪寺官员领着,整齐向高大的朱红色大门中行去。
巍巍宫墙中的宽阔大道和气派建筑,在晨曦的微光中透着深沉的压迫,令人不觉生出敬畏,魏祈宁不由想起晋王身上那种令人难以忽视的天家气度。
众人绕过奉天殿和华盖殿,便来到复试的保和殿外。大殿内,桌案已分在两侧摆好,只等着考试开始。
入殿后,鸿胪寺官员令大家到各自考位旁跪下后,皇帝和三位皇子才在考官们和内侍们的簇拥下出现。皇帝坐上大殿中央的高座,皇子和大臣则分立在两侧。
鸿胪寺官员大声唱跪拜,众人依礼三跪九叩后,只听头顶一道温和的嗓音传来:“诸位平身吧。”
天颜在上,无人敢直视,只低眉敛目起身,回到考位上,待考官宣布开考,便纷纷翻开案上试卷。
本朝复试是取得殿试资格的最后一关,殿试只考策论,由皇帝决定题目方向,礼部拟定五道后,皇帝从中抽取一道,写一篇治国策论,字数需在两千以内,考生可考三个时辰。
今年虽有武贡士一起考,规矩却未变,只是文科和武科所考的题不一样。
魏祈宁翻开试卷,看到题目却不由皱眉。当今皇帝为政宽仁,以德治国,原以为会问的应当是仁义礼智,教化民众一类的题目,却不想题目问的却是当今天下,从军者甚,军队数量庞大,却为何战力不够?
这样的题目应当是更关注文章实用性,只是考虑到皇帝重文教,又不可过分指责当今天下重文轻武的风气。
她没急着打提纲下笔,而是思索片刻,决定从武官和军队系统这边寻找原因。大延□□行伍出身,虽然力主以文治教化民众,却也定下了各地屯兵不可随意裁撤的规矩。然而上至武将勋贵,下到普通士兵,几乎都是世袭,长此以往,缺乏竞争,军中的日常操练早已荒废,战力自然大大削弱。更重要的是,如此下去,容易造成派系林立,当务之急,便是要增加军队体系的流动性,重注活力。
想通了这一块,她开始列提纲。
开头部分先恭维皇帝,将如今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的盛世归功到皇帝身上,接下来,再讲军队战力不足的原因。为了不得罪勋贵们,她又重点强调以各地轮流换防,平级调动的解决策略,既不损耗武将们的既得利益,又达到增加流动性的目的。
最后结尾处,再点出皇帝重开武举,延选人才,便已是走出重振大延国威的第一步。
前前后后思考措辞许久,草稿改了数次,她才正式提笔誊写。
其间,太子、晋王和楚王三位皇子曾来巡视过一次。她注意到,武科这处,太子和楚王分别在谢宏和陈伯宇的附近逗留片刻,似在看二人的答卷,而晋王则一视同仁,未在一个考位前逗留。
如此一来,大家心中便都有数,谢宏和陈伯宇分别是太子和楚王的人,不出意外,武状元应当便是这二人其中一个了。
今上虽早就立了故去的和懿陈皇后的嫡长子赵澍为太子,楚王赵渊却也是深得圣心,尤其楚王生母刘贵妃,更是独揽后宫大权,不容小觑,陛下如何抉择,还不好说。
众人心绪各异,羡慕者有,嫉妒者有,不屑者也有。
眼看各位考生已经陆陆续续停笔,考官也提醒过只剩下一刻钟时间,她无暇他顾,忙着奋笔疾书,将最后两行字誊抄完毕,又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确认书写工整正确,才在刻漏到点之前堪堪放下笔,长舒一口气。
考官宣布停笔后,考生们的试卷、答卷和草纸被一一收走,再由鸿胪寺官员和内侍引着,沿原路返回,离开皇宫。
回府后,魏家人早就备好了饭食,等着两个孩子回来。殿试结果须三天后才出,魏祈宁饿了一天,好不容易抛开一切,吃了一顿饱饭,又被紧张兮兮的魏襄叫去书房,和魏祈安一起把复试的文章默写下来,送去国子监给许祭酒先评判。
许祭酒对这两份卷子看了半晌,只说各有各的好,但不晓得陛下的喜好,说不准。
魏祈宁和魏祈安倒还好,魏襄却有些失望,患得患失。
皇宫保和殿内,文武科的考官们已经将两科前十名的试卷挑选出来,上呈给皇帝阅览。
高座上的皇帝翻过武科的十份试卷,指着前两份道:“这两个叫谢宏和陈伯宇的,一个文章写得犀利,针砭时弊,一个凝练又有文采,都不错。”
太子起身道:“儿臣与父皇所见略同,这位谢宏出身行伍之家,更难得的是有真才实学。”
皇帝点头“嗯”了一声,未再说话。
楚王也赶紧道:“儿臣以为陈伯宇也是不错的,身为武科贡士,文采不输文科贡士。”
皇帝再度点头:“你两个倒是有主意。”话毕,转向晋王赵泽,“老三,你虽不是主考官,却也是督办之人,你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