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教子
科研院取得累累硕果之后,朱允熥深知,这仅仅只是大明科技迈向崛起的起始之步。他陷入沉思,思索着如何将这些卓越成果更为有效地推广至全国各处,让大明的每一寸土地皆能沐浴在科技进步的璀璨光辉之下。
于是,朱允熥召集朝中诸位大臣,共商科技推广事宜。他言辞恳切地说道:“诸位爱卿,如今科研院成就斐然,然而若仅局限于一处,对于大明的整体兴盛并无益处。朕意欲将新的炼铁之法传至各地,使钢铁的产量与质量皆得以提升,以此利于兵器制造、建筑营造等诸多事务。”
一位大臣出列启奏道:“陛下圣明,不过各地工匠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旧有的习惯难以更改,推行起来恐怕会遭遇阻碍。”
朱允熥微微皱起眉头,旋即说道:“朕心意已决,可派遣科研院的能工巧匠奔赴各地,悉心传授技艺,并且设立监督之职,确保推行顺利无阻。至于旧习,可晓谕众人,科技进步乃是大势所趋,顺应者昌盛,违逆者衰亡。”
随后,一批又一批的工匠携带新的炼铁技术踏上征程,奔赴大明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新型农具也在各地逐步推广开来。起初,农民们对这些新鲜事物心存疑虑,然而在官府大力倡导和示范之下,他们渐渐发现这些新事物确实能够极大地减轻劳作之苦,提高收成。田间地头,开始涌现出更多的欢声笑语,百姓们对朝廷的感恩之情也日益深厚。
在医学院方面,周王周橚带领医师们以倭寇和倭国使臣作为实验体,在瘟疫和疑难病症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种全新的药方被研制出来,对于时疫的防治效果极为显著。朱允熥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药方,并大力培养更多的医师,以保障百姓的健康。
在军事领域,火器研发的进展使得大明的军队实力进一步增强。朱允熥决定对军队进行新一轮的训练和整编,将火器与传统兵种更好地结合起来,打造一支更具战斗力的精锐之师。他亲自前往军营,观看火器演练,对将士们说道:“朕的将士们,如今有此利器,应当勤加操练,保家卫国,将大明的威名扬于四方。”
然而,随着大明科技的不断进步,周边国家也开始有所察觉并心生忌惮。一些国家暗中勾结,妄图窃取大明的科技成果,以遏制大明的崛起。
朱允熥得到情报后,一方面加强了边境的防御以及对科研院的安保措施,另一方面决定主动出击。他派遣外交使者前往各国,展示大明的科技实力,同时警告那些心怀不轨者,若敢侵犯大明,必将遭受严厉的惩罚。
在国内,朱允熥继续鼓励科研创新。他设立了更多的学府和研究机构,广纳天下英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进入其中学习和研究。一时间,大明境内学术氛围浓厚,各种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涌现。
但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开始担忧自己的生计会受到冲击,一些地方出现了小规模的抗议和抵制活动。朱允熥意识到,必须平衡科技进步与各方利益的关系。
他下令对受到冲击较大的行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补贴,引导他们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加强对百姓的教育,让他们明白科技进步最终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改善。
在朱允熥的不懈努力下,大明在科技、军事、民生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大明正沿着一条科技强国之路稳步前行,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朱允熥站在皇宫的高台上,眺望远方的山河,心中充满了对大明未来的憧憬与信心。他深知,只要坚持科技发展与民生并重,大明必将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不朽的传奇。
永昌八年,皇宫之中,压抑的寂静如同厚重的乌云一般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朱允熥刚刚听闻张定边已至弥留之际,心中猛地一紧,慌乱与悲痛瞬间涌上心头。他脚步匆匆,急切而沉重,每一步仿佛都承载着无尽的担忧与不舍。
当朱允熥踏入房间,映入眼帘的是卧于病榻之上的张定边。往昔那个威风凛凛、在沙场之上纵横驰骋的英雄,如今却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犹如一片摇摇欲坠的秋叶。朱允熥快步走到床边,声音微微颤抖着,饱含深情地叫道:“爷爷。”那一声呼唤,满是眷恋与牵挂。
张定边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中虽然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仍透着一丝坚毅。看到朱允熥后,他努力挤出一丝微笑,那笑容中带着欣慰与慈爱:“陛下……”朱允熥紧紧握住张定边的手,那双手,曾经是如此有力,能够挥舞宝剑,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如今却瘦骨嶙峋且冰冷。“爷爷,您一定要好起来,大明还需要您。”朱允熥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那是对爷爷深深的依恋。
张定边轻轻摇了摇头,声音虚弱却坚定:“陛下,老臣怕是不行了。如今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科技昌明,军队强盛,老臣也可安心去了。”朱允熥的泪水终于滑落脸颊,他哽咽着说:“爷爷,您若离去,朕如失臂膀。您陪伴朕走过了这么多岁月,您的教诲、您的关爱,朕一刻也不敢忘。”
张定边的目光开始变得有些迷离,他似乎在回忆着遥远的往事:“陛下,记得当年……”话未说完,他的身体突然一阵抽搐。朱允熥大惊失色,急忙呼喊:“太医!太医何在!”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地转动着,一切都无法阻挡生命的流逝。张定边的手缓缓垂下,眼神渐渐黯淡。朱允熥呆呆地坐在床边,仿佛失去了灵魂,心中满是悲痛。
在张定边离世后,朱允熥悲痛欲绝。他下令以国葬之礼安葬张定边,以表达对这位如亲人般的长者的敬重与怀念。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大明上下,无不哀悼这位英雄的离去。朱允熥亲自为张定边送行,他看着那庄严的葬礼队伍,心中默默祈祷,愿爷爷在天堂安息。他知道,张定边不仅仅是一位英雄,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之一。他会永远铭记爷爷的教诲和关爱,带着爷爷的期望,继续治理好大明江山。
永昌十三年,在朱允熥的精心治理下,大明王朝的科技犹如新星绽放光芒,军事逐渐强盛,民生也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朱允熥常常觉得自己对民间之事了解还不够深入。于是,他决定将政务暂时托付给皇兄朱雄英以及李卫、铁铉、夏元吉、王阳明等大臣,带着妻子徐妙云、徐妙锦和一双儿女朱文辰、朱绫罗踏上巡游大明的旅程。
一家人轻装简从,踏上这片既熟悉又似乎有了新面貌的土地。他们走过繁华如锦的城镇,也穿梭于宁静质朴的乡村。一路行来,朱允熥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然而,当他们来到一座小城时,却看到了令人忧心的情况。
城中街道上,有不少小乞丐在四处游荡。朱允熥满心疑惑,大明如今如此昌盛,为何会有这么多乞丐呢?他停下脚步,望向儿子朱文辰,问道:“文辰,你好好想想,这繁华的大明,为何会有这些小乞丐呢?”
朱文辰微微皱起眉头,稍作思索后说道:“父亲,或许是有些人家遇到了特殊的困难,以至于无法养育孩子。”
朱允熥微微颔首,又问:“那你觉得可能会是哪些特殊的困难呢?”
朱文辰环顾四周那些小乞丐,缓缓说道:“可能是家中遭遇了疾病、灾祸,或者是失去了生计来源。”
朱允熥接着追问:“如果换作是你,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朱文辰认真地思考着,然后说道:“如果是儿臣,会先派人仔细调查这些小乞丐的家庭情况,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遇到疾病的家庭,给予医药救助;碰到遭受灾祸的,提供物资援助;对于失去生计的人,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工作或者给予技能教导。”
朱允熥露出赞许之色,说道:“不错,有自己的思考。那你再想想,除了这些直接救助的方法,还有什么办法能够从根本上减少这种情况呢?”
朱文辰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父亲,儿臣认为可以加强教化,让百姓知道遗弃子女是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应对困境的能力。再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百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地方求助。”
朱允熥微笑着轻轻拍了拍朱文辰的肩膀,说道:“很好,你能想到这些,可见你有认真思考问题。”
此时,他们走近一个小乞丐,朱允熥轻声问道:“孩子,你为什么在这里乞讨呢?你的家人在哪里?”
小乞丐怯生生地看着他们,眼中满是恐惧和无助。过了很久,才小声说道:“我爹说家里贫寒,养不起我了,就把我赶了出来。”
朱允熥眉头紧锁,又问了其他几个小乞丐,渐渐了解到一些情况。原来,有些人家重男轻女,把多余的女儿遗弃;有的因为女儿与大户人家的公子定了娃娃亲,家道落魄后想要东山再起,就遗弃了儿子;更有甚者,因为孩子出生残疾,狠心将其舍弃。
徐妙云和徐妙锦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心中充满了仁慈与怜悯。徐妙云温柔地抚摸着一个小女孩的头,眼中含泪说道:“这些孩子太可怜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
徐妙锦也点头说道:“是啊,不能让这些孩子流落街头。”
朱允熥望着妻子的善举,心中感慨万千。他再次看向朱文辰,说道:“文辰,现在你看到了这些具体的情况,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朱文辰望着那些小乞丐,坚定地说道:“父亲,我们应该立即行动,救助这些孩子。可以设立专门的救助场所,为他们提供食物、住所和医药。同时,加强对百姓的教导,转变他们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为了利益遗弃子女的行为。对于因为残疾被遗弃的孩子,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朱允熥满意地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很对。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军事的强大,更在于百姓的幸福。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忽略了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苦难。”
一家人继续在城中走访,他们看到一些善堂在竭力帮助这些小乞丐,但是力量终究有限。朱允熥对朱文辰说道:“文辰,你觉得这些善堂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呢?”
朱文辰沉思片刻,说道:“父亲,儿臣认为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资金和物资,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来帮助他们。同时,还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
朱允熥说道:“很好。那你想想,如何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呢?”
朱文辰说道:“可以通过宣传,让大家知道慈善的重要性和意义。还可以对积极参与慈善的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朱允熥微笑着说道:“不错。在这次旅途中,你要多观察、多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他们路过一片农田,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朱允熥对朱文辰说道:“文辰,你看这些农夫,用汗水浇灌土地,为我们提供粮食。我们应当敬重他们的劳作,也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你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为他们做些事情呢?”
朱文辰望着那些满脸汗水的农民,说道:“父亲,我们可以改良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也可以减轻农民的赋税,让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同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药和教育资源。”
朱允熥点头说道:“很好。那你觉得在改良农业技术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朱文辰说道:“可以派遣农业方面的能手到各地指导农民耕种,也可以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创新,对有创新成果的农民给予奖励。”
当他们来到一个小镇时,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以及大明这些年的变化。朱允熥听着老人的故事,心中满是感慨。他对朱文辰说道:“文辰,你从这位老人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呢?”
朱文辰思索片刻后说道:“父亲,儿臣学到了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要努力为大明的未来拼搏。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享受先辈们创造的成果,更要为后人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
朱允熥欣慰地说道:“你能有这样的感悟,很好。希望你能牢记今天的所见所闻,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为百姓谋福祉,为大明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