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浣洋诀2.7.10四卿变六的内外学问---城濮之战?合 - 浣洋决 - 武神潭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玄幻魔法 > 浣洋决 >

第97章浣洋诀2.7.10四卿变六的内外学问---城濮之战?合

2.7.10四卿变六的内外学问---城濮之战•第一回合

姬重耳又道:“楚国连得陈、蔡、郑、许、曹、卫此六国盟誓,对宋国已形成了半包围之势。于是,令尹子玉(成得臣)的下一步便是联鲁伐宋,意图使这个曾经与楚国争霸之宋国一蹶不振、再难复起。”

“另一方面,齐国亦有些许复起之势。齐孝公的头上也不再有宋襄公以恩公自居,便也图谋恢复齐桓公时之霸业。齐国便出兵鲁国,责其不该倒向楚国(鲁国正在犹豫中),且问之是否惧怕齐军。鲁国大臣倒是回答不惧---原因是两国先辈曾签订盟约,故不相信齐军会攻打鲁国,所以不惧(成语:有恃无恐)。”

小武哈哈笑道:“鲁国人总是很能说的!道义上永远不输!”

晋文公淡淡道:“鲁国对齐国如何表现原本无足轻重,无非只是跟风之辈而已。不过楚国亦在争取它,所以鲁国向楚国表示、它受到了齐宋二国的威胁,如果楚军能够击败此二国,则鲁国就没有理由不倒向它。”

“既然鲁国这么说,楚成王便决定攻伐齐宋二国一举奠定霸业。楚国先以申侯为将攻打齐国(前633年),此时恰好齐孝公过世、齐昭公即位,楚军轻易得胜并取得了谷邑之地(山东东阿谷城),正好用来安置已经投奔楚国的齐国7公子(都是齐孝公、齐昭公的兄弟)。见目的已达且遭逢齐丧(按春秋惯例,遇到对方国丧则战斗不祥),于是楚军并未深入,只是留兵戍守谷邑。”

“受到伐齐胜利的鼓舞,几个月后楚国又以成得臣为将,会盟陈、蔡、郑、许四国一同出兵,前往讨伐宋国。由于先前宋襄公比较强势,四邻对于宋国皆有怨言,此时‘墙倒众人推’,连曹、卫二国也表示支持楚国一方。如此一来,宋国的形势便危如累卵,其求救的文书也如雪片般发往晋、齐、秦等国。”

图表18城濮大战参战国家示意图

(晋、秦、齐、宋vs.楚、陈、蔡、郑、许、曹、卫)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点了点头,道:“我知道围绕着救宋一事,终于触发了号称春秋第一经典大战的‘城濮之战’。你也是因此得能继齐桓公之后称霸成功,对吗?”

“说起来,当年齐桓公虽然称霸,然而齐军在沙场上却未击败楚军。只是给了对方一个台阶,然而本方就撤了。所以,城濮之战中晋军能够正面击败楚军,说明你的成绩更超出了齐桓公!”

姬重耳微微点头,道:“也许是吧。但与其说城濮之战是一次经典的沙场战争,毋宁说它是一次经典的外交战争。我并不是简单地以武力击败楚国---事实上此战之前晋国只是刚刚开始走上坡路,实力还来不及增长太多,完全比不上楚国已积蓄了数十年的力量,故我也迟迟不敢同楚军正面交锋。”

小武有些惊讶,赞道:“原来你的头脑如此清醒?然而最终你又是如何让晋军走上战场并获胜的呢?”

晋文公轻轻笑了一下,道:“此时我登位方才三年有余,且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平定国内混乱,国家依然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尚未解决。楚人显然认为我晋以及秦国自顾不暇,故此正是他们稳定东南形势的大好时机。”

“所以楚人的眼中只有齐、宋而已。只要解决宋国,再号令诸侯威逼齐国低头,便如同当年齐桓公威逼楚成王低头之故事---只不过这次反过来---则楚国的霸业已成。待晋、秦二国缓过手来之际---或者互相牵制、永远也缓不过来---楚之盟主地位已稳,东南无数中小国家将尽随其号令而动。”

小武同意道:“这确实是关系全局的制霸天下策略。楚人想的自然没错,但我相信你肯定会去破坏他。只不过如何进行呢?”

姬重耳的脸色有些古怪,道:“既是全局策略,影响因素极多;加上时间紧迫,对我的挑战颇大。我需要同时应对晋国内部和外部之变,营造出一些形势,寻找些突破口,能够掣肘别国,并且避免同楚国直接交锋---因为那是下下之策。”

小武皱眉道:“听起来就相当复杂。恐怕不存在什么现成的好计谋,让你一举解决所有问题吧?”

晋文公微笑道:“很多时候的确要随机应变,只能看一步走一步,但是在指导思想上总有几条法则是不变的。这就好比是下棋,我前后通过五个回合才逐渐占据了上风,进而赢下了城濮大战。”

小武睁大了眼睛,兴奋道:“这五个回合是怎么思考的?请教教我!”

姬重耳的手指头在空中划了几下,点头道:“首先,我在口头上承诺宋国来使---我晋将会去援救他们。故请他们坚守待援,同时也要八方邀请更多的援助者。”

“我并不大包大揽---如果宋使能请到齐、秦二国援救,我晋也乐见其成。同时,我还派遣使者陪同宋使一起去秦国,向秦穆公表明我方立场,请他做好开战的准备,待时机成熟时一并与楚为敌。”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齐、秦二国应该都会持积极而‘观望’的态度。”

晋文公哈了一声,道:“不过更重要的是,我对国内宣布决定援宋---为此需要整军。其实这是我盘算已久之事,正好借这次机会、将‘两军四卿’的编制扩大为‘三军六卿’,让真正听命于我的人正式掌握军队。”

小武低头翻了翻自己带来的材料,其中就有六卿的初始名单,一边随口问道:“你是怎样决定人事任免的呢?”

图表19晋六卿名单1.0和1.1版

姬重耳微笑道:“设置六卿需要平衡两股势力:随我多年的流浪派和原本朝堂的传统派。之所以将四卿改为六卿,是因为原来的编制只能容纳四位重臣,而此后便可以多加两个。传统派3个卿、流浪派3个卿---这样大体上可让各方满意。”

“故郄縠为中军将、郤溱为其副,加上下军将栾枝---这些都是我晋原有的势力,必须要团结他们。六卿里面中军将的位置最高---我暗地里让赵衰当众推荐郄縠为其不二人选,故传统派势力应该可以满足,并让他们承流浪派的人情。”

小武恍然道:“原来你这次军队改革,建立三军六卿,是为了一碗水端平啊!”

晋文公含笑道:“初始的时候也就只能如此了。狐毛、狐偃接管了吕省、郤芮的军队,基本上可以独领一军。此外还有这两年新征募的军队,都划给先轸,以示对他的看好。这样便尘埃落定,以后若有人再立新功,才能继续调整六卿的配置。”

“接下来的事情,就需要一个开门红来。必须让新的三军旗开得胜,方能营造出好形势。我就同郤縠商议,让他当众提议先去伐卫。不过,先轸暗地里已给郤縠献策---如何假托伐曹而向卫借道。”

小武笑道:“你需要先完成一个小目标来立威、并且鼓舞人心!讨伐曹、卫两国既可祭旗,又可对楚军围宋有‘围魏救赵’之缓解效果,确是一个好计谋。”

“但是明明只须你和先轸两人商议一下、就可以决定这一切,然而这些决策都兜了一个圈子,却从郤縠的嘴中说出来!”

姬重耳淡淡道:“因为在六卿之中,必须体现出中军将(上卿)的权威,而郤縠就是中军将。如此才能确保流浪派和传统派的团结,我晋的几路军马才能够勠力同心、尽力发挥。”

小武点头道:“理解了。随后伐卫的事情顺利吗?他们对你有防范之心吧?”

晋文公冷笑道:“我们料定卫国此时还有所犹豫,不知道在楚晋之间该倒向谁;并且卫君自认为曹国得罪我更多,卫国处境相对要好一点---只要答应把路借给我们,应该就没事了。”

“所以卫人虽然还有狐疑,但也只是关注着我军跟它相借的那条道路而已---监视我军何时抵达相关城池,然后再做反应。同时卫国还把答应借路一事、悄悄知会了曹国,让他们防备我军的偷袭。”

小武惊道:“看来卫国并不会倒向你们晋国呀?我明白了,它们也是姬姓国家,而且怕了‘假途灭虢’之计---卫国君臣肯定认为你晋重施故技,打算像吞并虞、虢二国那样,用同样的方法再吞并曹、卫二国!”

姬重耳闻言嘿嘿一笑,却道:“卫曹既已有了防范,我晋当然不会再用老计策!只是派一点疑兵假装走那条借来的路而已;下军佐先轸却亲自率领先锋部队、于郑国东边偷渡黄河---从侧面迂回进攻卫国的五鹿地区。这条路其实是我们十几年前的逃难路线,早已走过、非常熟悉,只不过这一次我们绝不会再断粮!”

“卫国人完全没有料到这条路线需要防守,措手不及而丢失了五鹿。先轸得手之后又力排众议(魏犨认为偷袭之战人数不多、故不宜宣扬),迅速进军扩大声威,将所过山林尽数插上了我军的旗帜。于是‘声势浩大’的晋军尚未走到卫都,就已经将卫国国君吓得外逃了,卫都不攻而下。”

小武羡道:“先轸用兵真是神出鬼没。一次小部队的侧面偷袭,就让晋国不费吹灰之力,直接拿下了卫都。”

晋文公点头道:“至此,第一个回合已经漂亮取胜。郄縠跟我说,照这个态势下去,我晋军迟早会同楚军直接会面。如果双方无法避免开战的话,我们还是及早跟齐、秦二国联手为妙。”

“于是我便遣使去齐国游说,重申在齐桓公时期的齐晋旧情。此时齐昭公(齐孝公之弟)初即位,因为之前谷邑被楚国夺取和庇护七公子(齐国君位的7位竞争对手)的缘故,愿与我晋通力合作、共攘荆楚。”

小武点头笑道:“郄縠到底是中军将呀,还是相当有全局观的。”

姬重耳淡淡道:“郄縠不擅战事,但是懂政治。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我们屯军卫国之时,郄縠突然得了重病,没几天就死了。当时中军的将旗也被大风吹倒,造成军中的传言十分不好。”

小武叹道:“真正的大战尚未开始,主将突然亡故,真是不祥之兆啊!”

晋文公哼了一声,道:“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却只有我说、此乃是吉兆!中军将乃是主将之位,是何等的重要?如今竟难得地空了出来。我乘势在军前宣扬,先轸夺取卫国立下头功,便由他来接替郄縠之位。而他原来的下军佐一职,移交给见识广博的胥臣---也是随我流浪的从人之一。”

“如此一来,流浪派已经占据了三军六卿的4/6,而且包括了上卿主将之位---故我对军方的控制就更加稳固了。如果不是正在军前打仗、先轸又刚刚立下了大功,我想作此调整是非常困难的。”

小武点了点头,道:“不错。真乃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