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浣洋诀2.5.15数学学派的兴衰---倨傲的“种菜教授”
2.5.15数学学派的兴衰---倨傲的“种菜教授”
八角捋须点头道:“虽然如今大学分而复合,但很多以前的精华,却很难讲可以继承下来。以浙大的数学系为例,在抗战时期,以陈建功和苏步青二人为首建立的浙大数学研究所曾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单是在庆祝这个数学研究所成立的遵义会议上,就已展出了过百篇的数学论文,令当时前来观瞻的国内外学者十分震撼。”
“在1930~40年代,苏步青等人建立的‘浙大射影几何学派’已经与当时的意大利学派、美国学派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微分几何的世界三大学派。---这是中国数学界迄今为止取得过的最高成就,在短时间内想要重现这种举世公认的数学辉煌,就非常难了。”
小武讶道:“哦?当时的中国数学这么强么?”
八角点头笑道:“我还是从头介绍一下吧。最初时候,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人都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留学,并相约取得博士学位后一同回国效力。”
“陈建功年纪稍长,读博时专攻傅里叶分析的三角级数论。1929年,他成为了第一个在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由于其发表的《三角级数论》一书中有大量日文数学术语是由他首次创造的翻译,该书至今仍是日本该领域的教科书。”
小武摇头道:“高等数学太深奥了,我不太明白。”
八角呵呵笑道:“这是三角函数方面的内容,你不懂也无妨。而苏步青当时也在该校读研,并兼任代数讲师。不久,他还和松本导师的女儿松本米子相恋、结婚;当陈建功博士毕业时,苏步青已经有了第一个女儿。”
“此时陈建功收到了国内外许多大学的聘书,而苏步青劝他去浙江大学数学系,接替钱宝琮成为数学系主任。苏步青还说等自己也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就来杭州找他,两人可以一起奋斗个20年,从而为中国打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数学团体。”
数学家陈建功
数学家苏步青
苏步青之妻苏松本(松本米子)
图表38陈建功与苏步青夫妇小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诧异道:“可是看苏步青这个发展趋势,他都很可能变成日本人。”
八角嘿嘿乐道:“两年后,苏步青紧跟着陈建功、成为第二个在日本获得理学博士的外国人(1931年)。由于在日本、美国、意大利的科学刊物上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领域内已经是国际知名学者了,被称为‘在东方国度上空冉冉升起的数学新星’。”
“在陈建功的催促下,苏步青努力说服了妻子和岳父母一家,于是携妻儿一同回到了中国。他来到了杭州的浙大,并接替陈建功担任了数学系主任。但此期间的浙大经常发不出工资来,这让儿女越来越多的苏步青十分苦恼。”
图表39苏步青与妻子及新生儿女合影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好奇道:“苏步青和松本米子到底有多少个孩子呢?”
八角笑道:“加上夭折的孩子,他们前后至少生了10个吧。”
小武大惊,道:“这也太厉害了吧!”
八角微笑道:“等到竺可桢主政浙大时,财政状况稍微稳定了一些。但陈建功和苏步青刚准备大展拳脚,日本侵华战争又开始了,于是大家都开始西迁。而日本驻杭州领事馆居然派人找到了苏步青的家里意图拉拢,但被松本米子直接拒绝。”
“不久又收到了松本教授病危的日本急电,然而松本米子放弃了回国看望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为了保护自己怀孕的身体,她又躲去了苏步青的老家---浙江温州市平阳县贫瘠的乡下(苏步青是农村贫寒子弟出身)。”
小武叹道:“这个松本米子真不是一般的女人!”
八角捋须道:“建国之后,松本米子成为首批加入中国籍的日本女人,改名叫苏松本。而在当时,待浙大西迁的路线逐渐清楚之后,苏步青又带同妻儿一家迤逦来到了贵州遵义,这才继续了数学研究的事业。”
“在遵义之时,虽然竺可桢尽力照顾、虽然松本米子在持家方面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但苏步青家总是缺钱。为了养活两口子再加上八个小孩,苏步青在学校里亲自开垦了一块空地,上课之余就来种菜,这样至少家里吃的青菜就有了保障。”
小武赞道:“不愧是农民出身的子弟啊,当了教授也不忘种地!但是这块菜地没有被王淦昌养的羊给啃了吧?”
八角嗤的一笑,道:“你还记得这一出啊?要是真啃了,就赔偿羊奶吧。”
“平日里教导大学生、以及编制教材,对于陈建功和苏步青这样世界级的数学权威来说,完全是屈才了。于是他们一合计,纠集了一些数学教授、研究生、甚至外校的高手,办起了一个浙大数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内包含了几个数学研讨班,尤其是苏步青主持的几何研讨班,以及陈建功主持的函数研讨班,研讨成果特别突出。”
小武点头道:“看来这个数学研究所的等级是相当高的。”
八角捋须道:“数学研究所成立的大会在遵义举行,并邀请了海内外很多高校学者前来观礼。当时展出的众多数学论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给赞襄盛况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其中仅苏步青本人发表的论文就多达43篇。”
“这个数学研究所并不限制参与者的来源和学校,很快便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来源逐渐扩大,其它名校也经常推荐数学成绩突出之人前来贵州遵义,甚至还招来了一名印度学生。后来,李约瑟来访时也盛赞了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成就。”
小武点头赞道:“好吧,这样办学的确是奔着国际领先而去的。”
八角微笑道:“抗战胜利之后,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认为、培养数学人才是国家当务之急,于是从全国高校选拔了一批新人加入。在考试合格的大学生录取名单中,浙大数学系毕业的足足占了全国的一半,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小武一翘大拇指道:“不错,看来陈建功和苏步青的确已经完成了他们在日本留学时的夙愿,为中国打造了一个一流的数学团体!”
八角捋须微笑道:“建国之后,苏步青当然也是面临着变迁。不久他奉招北上,负责筹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刚到北京的时候,他心情倒也不错,你也可以参看他当时所作的这首小诗。”
说罢,八角大袖一挥,几张白纸便从袖筒之中飞出,从空中飘飘摇摇的落下,小武连忙上前一步,双手接过一看,第一张就是就是一首五律《北海》。
北海
苏步青
北海趁清晨,波光净可亲。
荷残初日露,柏护故宫春。
风雨龙蛇在,江山日夜新。
无为见烽火,学作武陵人。
小武一边读,一边讶道:“搞数学的人还会写诗?”
八角微笑道:“忘记说了,苏步青虽是理科高手,文笔却是相当不错。他生平所作诗词数以千计,其中多数质量能算到中品以上。后来他更是经常即席赋诗、到处填词留墨,俨然是个文化名人。”
“跟据苏步青的经验,从小就打好语文基础,可对学习其它学科提供很大便利。所以当他日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之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复旦可以独立招生的话,高考就先考语文,考后立刻判卷子。如果语文不合格,其它门课就不用考了。”
小武大为惊讶,道:“哇?还有这么重视语文的数学家呀?真是另类!不过挺对我胃口---我也很喜欢诗词,无论我从事什么行业。”
八角捋须道:“不过,苏步青性情倨傲,生平极少服人。除了会给竺可桢三分面子之外,一般不肯屈居任何人之下。50年代初到北京不久,大约出于某些原因,他又掉头南下,最终没有加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之列。”
小武奇道:“这‘某些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