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浣洋诀2.5.14大学的“分”与“合”---半个世纪的轮回
2.5.14大学的“分”与“合”---半个世纪的轮回
小武皱眉道:“我先前以为,若想大学里能够培养出大师,只须给予足够的钱,再加上有一个出色的大学校长就可以了。但是从竺可桢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大学的校长要想干好,必须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具备---这可得有多难啊!”
八角微笑道:“对于中国大学的总体发展历程,现在你了解的还不够。建国以后还有两次大的变动潮流,也不可不知。”
“先是在1952年,以苏联专科教育的大学模式为模板,全国206所高校发生了规模浩大的重组运动。大学要求保留文理的就只搞文、理两科,如北大和复旦等,不再是综合性大学了;而其它学院如工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医学院等统统独立,重组成许多专门性的大学和学院。”
小武点了点头,道:“这次高校改组我大概知道,尤其是产生了许多工科类的名校,比如清华、浙大、中科大、哈工大、天大、东南、华科等等。这些名校当时基本上都只剩下了工学院,对吧?”
八角捋须道:“不错。不过具体到不同的大学,受到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徐志摩的母校---沪江大学,在解放前是非常有名的大学,此时一改组就彻底消失了。另外,还可以给你一个中央大学改组的例子看看。”
说罢,八角大袖一挥,又是一张白纸从袖筒之中飞出,从空中飘飘摇摇地落下。小武连忙上前一把接过,定睛一瞧,正是中央大学在1952年分解的情况表。
中央大学1952年分拆多个院校
依然留在南京部分:
1文学院,理学院-->南京大学
2工学院部分院系-->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3工学院水利系-->河海大学
4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5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6农学院林学系-->南京林业大学
7工学院化工系-->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8气象工程系-->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外迁至其它城市部分:
9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10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
11心理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12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3工学院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
14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
15工学院食品工程系-->无锡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无锡)
16工学院农业机械系-->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镇江)
17影音部-->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8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
19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有线电部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图表36中央大学分家大略情况(1952年)
小武仔细看了半天,讶道:“我以前一直以为,中央大学就是分成了南京大学(文科、理科)和东南大学(工科),原来还有这许许多多的其它实力被分走了呀!罗家伦时期的中央大学真是异常强大哟!”
八角捋须道:“大学的各种院系全都分开来、可能可以帮助培养一些专科人才,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高校大改组的初心,是为了便于中国各大学同苏联各大学进行对等学术交往。然而为达到这一目的,中国各大学的师生还必须全面掌握俄语。不料五六年后,当各大院校师生初步具备了俄语能力之时,中苏之间突然全面断交了,所有计划好的学术往来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小武长叹了一声,道:“人算不如天算啊。早知如此,就不要这样改了。”
八角又道:“另一方面,中国大学跟欧美大学之间的传统交往却陷于中断。即使到中美建交之后,同欧洲大多国家也已复交,学术交流的桥梁也很难恢复---很多时候,彼此大学的跨国邀请依然找不到人,或者不明白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1980年美国某大学研究食品工程的一位老教授收到一封来自中国无锡轻工业学院的信,结果他看都没看就直接扔进了文档库。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让他明白---那是中国食品工程方面最权威的一位教授给他的信---而且倆人三十年前还认识呢!但他怎会明白,名不见经传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居然直接传承了中央大学的食品和酒类专业呢?所以没有及时拆开对方的信看看。”
小武长出了一口气,笑道:“真是的,这完全是人为的隔阂!要是中国大学的院系结构跟民国时期一样的话,欧美各大学应该非常清楚,许多误会就不会发生了。互相交往也容易了许多,如我们想留学的话,大约gre、gmat什么的也不用考了吧。”
八角哈哈大笑道:“有可能。大学是互相认牌子的---若牌子不够亮,送给人家也不要;而若牌子够亮的话,别人不用考试也愿意收。”
小武跟着点头,笑道:“正是如此!邀请的话也要看牌子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名牌大学的邀请自然会放在高优先级考虑,无名小卒的邀请就很可能被直接忽略了。因为大家都很忙的,不可能谁一邀请都有时间去。”
八角点头道:“此外,专科院校还有一个更致命的弱点---现代科学研究往往是跨越院系、跨越学科的。而一个系一个专业出来的大学生又是同质化的,所以他们往往需要到远处去寻找合作伙伴,才能将自己的研究继续下去。”
小武恍然大悟,大声道:“没错!当今世界要搞的科学大多都是‘联系科学’,要不断地‘跨界渗透’!如果研究者思想只被拘束于一个狭小的领域里,如何才能寻求突破!当年马一浮嫌综合大学的方向都太窄,再化为一个个专业学院,岂不是只能培养出一大堆‘螺丝钉’,而绝不会再出什么‘大师’!”
“如果大学都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专科性的,那么要找跨学科合作伙伴的话,在本校内的不同院系里很可能就找到了!互相印证、取长补短、就近合作何等方便?这要比去人生地不熟的其它院校找寻合作伙伴、可容易得多了!”
八角点了点头,抿嘴微笑道:“而且中国人似乎特别具有门户之见。让他们去别的大学寻找合作伙伴,然后分享研究成果,就好像‘肥水流了外人田’,更是困难非常。更不用说,当合作者的院校处于别的城市,跑一趟都舟车劳顿、十分辛苦。”
小武笑道:“现在普遍有了高铁,在这一点上情况会好很多。”
八角笑道:“好在到了上世纪末,在许多技术专家的强烈建议下,教育部终于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于是乎有辉煌历史的名牌大学们又统统改回了综合性研究大学。---这就是建国后高校变化的第二次大型重组风潮。”
小武眉毛一扬,道:“我还记得90年代末各大高校的纷纷合并---当时应该就是从浙江大学开始,他们率先合并了4所大学,对吗?”
八角捋须点头道:“不错。新版浙大就是一个高校合并的范例。当时在王淦昌、苏步青、贝时璋(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谈家桢(遗传学奠基人)四位名宿的联名上书以后,中国教育部批准了将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并入浙大的请求。”
“当然,开风气之先总会遇到一些矛盾的。其中浙医大、浙农大这两所学校的问题相对还容易处理些,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从浙大的医学院、农学院分拆出来的。然而,杭州大学以文学院、理学院为主,且与浙大的关系之前也没有好到不分彼此的程度,所以一旦被‘拉郎配’,马上就会水土不服。”
浙江大学1998年四校合并
杭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