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浣洋诀2.5.6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三---行走的四库全书:马一浮?下
2.5.6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三---行走的四库全书:马一浮•下
八角微笑道:“用了三年多时间,马一浮终于通读完四库全书共计3万6千卷,27岁时写下了《诸子会归总目例序》,从此成为了人间最大最全的‘学问数据库’。据李叔同大师对弟子形容他:‘譬如一个人从娘胎里开始读书,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书也不及马先生之多’。”
小武有气无力道:“真的有可能这样吗?”
八角捋须道:“李叔同本人的学问也是大名鼎鼎,其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水平均独步天下。但他中年住在杭州的时候,经常带弟子一起到佛堂里或者马一浮的住处去听他讲学。”
“但是弟子们都听不懂马一浮在说什么,后来李叔同对他们说:‘一个人到我现在的境界,已经没什么书好读、没什么话好听了。也只有去马一浮那里,听他说些东西,才感觉有些新意’。”
小武惊羡道:“李叔同大师我还是非常钦佩的,他写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都能唱的。他竟然如此钦佩马一浮!”
八角笑道:“马一浮精通儒、释、道、基督、回教等诸门学问。但在那段时间里,他讲的主要是佛学。到了1918年,李叔同在马一浮的陪伴下,于杭州虎跑定慧寺落发出家,法号‘弘一法师’。当时,李叔同38岁,而马一浮35岁。”
小武惊讶道:“哇,两位大师原来都还那么年轻!这么说来,弘一法师的出家跟马一浮的劝说,有很大关系咯?”
八角捋须点头道:“当然。弘一法师在出家以前,就称马一浮为大士。而他所皈依的南山律宗,当时已经没落数百年了---若不是马一浮解说,最流行的净土宗并不适合自己,他也不会以中兴南山律宗为己任。替李叔同落发的虎跑寺主持了悟和尚、亦是马一浮挚友,当即尊弘一法师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另外,当李叔同在虎跑寺内修行了半年、尚未下定决心落发之时,又有一位名叫彭逊之的高人也来寺内断食修行。他也是跟马一浮一起研究过易经的朋友,亦为马推荐而来。由于彭逊之刚来虎跑寺修行几天就决定落发、其所说的‘即修即悟’---亦对李叔同刺激不小,因为别人‘龙船快过马、迟来先到岸’。”
小武大奇道:“原来此中还涉及到另一位高人?”
八角捋须道:“彭逊之俗家有一妻二子,他却不顾羁绊而落发,这大大鼓舞了李叔同,一周之后便也下定决心落发,此后日本妻子来寻他也闭门不见。”
“然而此事颇有蹊跷之处:彭逊之是因为笃信命理,本人迷信必须出家才能避祸,所以毫不犹豫地落了发。而马一浮作为朋友,却从此负担了彭逊之家小的生活费。”
“按马一浮对此二人的评价,彭逊之的天才程度还在李叔同之上,但是明悟佛理、持律守一、修行坚定有所不及。后来,彭逊之果然还俗。”
图表13马一浮(左一)陪同李叔同(右二)初落发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大乐道:“这位姓彭的高人是派来搞笑的吧?居然把弘一法师也给忽悠了。还让马大士破费许多!不过,我觉得马一浮亦很有出家的可能---他跟李叔同应该是心意相通的。”
八角点头道:“马一浮虽未出家,但与李叔同确实心意相投。若干年后,弘一法师的临终谒语为‘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而马一浮的辞世诗句也有‘沤灭归海、花开满枝’之语,二者十分相似。”
小武点头道:“好吧。不过,马一浮不应该是以儒学闻名的吗?”
八角点头道:“虽说学问上无所不知,不过马一浮最终还是坚信---儒学是中国最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他又逐渐转回到儒学研究的轨道上了,并且认为一切东西方的道与术,都能被归纳到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去。”
“具体来说:礼---包括哲学与政治,乐---包括音乐与娱乐,射---包括武器与战争,御---包括交通和技巧,书---包括文化与艺术,数---包括自然科学。其实,马一浮生涯中的最后几十年、就是在做一个终极学术尝试---即试图以儒家学问为总纲来统一世间所有文化。”
小武皱眉道:“这个……乍一听似乎也不能算错。我觉得马一浮在文化上所做的这个终极尝试,就好像爱因斯坦晚年在物理学上所做的终极尝试---‘统一场论’那样,试图用一种终极理论来解释世间所有的电子、力场、磁场。两者差相仿佛。”
“这可能是那种做学问做到终极的人,才会去做的尝试。成败与否,已经在所不计---这绝非我等常人能够理解的境界。不,即使是水平相当不错的学问高手估计也理解不了,因为在层次上有差距。”
八角捻须微笑道:“说的不错,毕竟马一浮是大师中的大师,理当如此。不过,除了学问渊博、无人可比以外,马一浮的另一个特点是脾气大。”
小武思索道:“我觉得---他的学问是做给高等文化的人看的,应该不会对普通人发脾气吧。”
八角道:“在民国刚成立的时候,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以及听从岳父意见,马一浮曾短暂出任过教育部秘书长;但因为主张教育部保留经学一科、而不是废除,同蔡闹翻后辞职。随后他去新加坡考察讲学,对南洋依然保留经学大加赞赏。”
“后来蔡元培出任了北大校长,正好马一浮路过北京,于是蔡元培便率领北大文科诸教授一起去火车站、迎接这位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同乡学神’(当时北大的文科教授多为浙江籍)。尽管大家年龄相仿,但多名教授对马一浮持弟子礼。”
小武笑道:“‘江湖怪兽’已经成长为‘吞天巨兽’了。”
八角笑道:“蔡元培邀请马一浮来北大担任教授,但马一浮以回杭州料理家事为由、予以拒绝。蔡之后的下一任北大校长也多次诚心邀请,但马一浮依然拒绝。”
“到1924年时,北洋三大军阀瓜分了中国南北。其中东南五省(江浙皖赣闽)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在文化上鼓吹儒家复古之礼---听说当代大儒马一浮住在杭州,于是特地从上海赶来拜见。”
图表14北洋三大军阀所占区域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好奇道:“马一浮对孙传芳怎样?”
八角微笑道:“孙传芳站在马家的门口,请看门老人入内去通禀,但是马一浮对老家人回话道不见。老家人道:这样说大帅的面子不好过吧?不如就说你不在家?然而马一浮道:你告诉他,我在家,就是不见。”
“孙传芳在门外听完了老家人的回话,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又带着大队随从,悻悻然回上海去了。”
小武摇了摇头,笑道:“马一浮也是够耿介的。孙传芳估计也是没办法,至少他‘复兴儒学’的大旗是不能倒的。听说北洋军阀对于文人的态度普遍还是尊敬的,何况是马一浮这样的大师,只能惹不起、躲远点。”
八角捋须又道:“到了1936年,浙江大学迎来了新校长竺可桢。而甫一上任,竺可桢就不拘海内外、广聘高级教授,大力扩张浙大的实力。想到马一浮也在杭州,竺可桢不可能不打这位‘同乡学神’的主意,于是将其视为重点突破目标。”
小武微笑道:“竺可桢也想聘马一浮为浙大教授,是吗?”
八角点头道:“正是。但是身为民国的‘北蔡南竺’两大教育家之一,竺可桢不会不知道马一浮是如何拒绝蔡元培的。于是他不敢造次,多次去马一浮家里拜访请教,但决口不提此事。等彼此关系比较熟络了以后,再请双方都熟悉的丰子恺、王子馀等中间人进行旁敲侧击,探讨马一浮有无可能去浙大任教。”
“马一浮感受到了竺可桢的诚意,于是通过中间人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意见。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答应了可以为浙大讲学,然而他的要求又是极难满足和通融的。比如说:不按学校体系教学;要看学生资质、不对普通大学生教学;不在学堂教学、浙大人可自行来马家听课;等等。”
小武汗道:“这许多苛刻条件?我看竺可桢还是放弃吧。”
八角呵呵大笑道:“竺可桢是科学家出身,跟文人的沟通是有障碍的,更何况还要通过中间人,故此事只能暂时搁浅。但凡事都有转机,不久日本便发动了侵华战争。浙大开始了号称‘文军长征’的西迁运动,马一浮也搬家去了桐庐。”
说着,八角大袖一挥,接连几张白纸及照片便从袖筒中飞出,自空中飘飘摇摇而下。小武连忙接过细瞧,第一张纸上画的正是抗日战争时浙大西迁的路线图。
图表15浙大西迁路线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看着地图,自言自语道:“桐庐就在杭州的西南方向不远,正好在浙大的西迁路线上……这倒也不奇怪---逃难嘛,大家走的都是相近的路线。”
八角笑道:“桐庐县的富春山水风景很好,然而当时交通很不方便。而马一浮携带的藏书颇多,家人弟子数量又少,走到桐庐这里已经一筹莫展。恰好此时发现附近有年轻的浙大学生经过,马氏就让人捎个信儿给竺可桢,请求帮助。”
“竺可桢得到消息,立即派出约一个加强连的师生,暂停搬运仪器和教材、先替马一浮搬书要紧。又因为马一浮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搬到哪里去,于是就船上舟---他跟着浙大师生一起‘长征’去了。”
小武哈哈大笑道:“竟然是这样!”又仔细看了一会儿浙大西迁路线,分析道:“这个西迁道路还是相当曲折的,路上还有几个分叉?”
八角捋须点头微笑道:“不错。因为不知道哪里才安全,而且道路也不够熟悉,碰到有两条路、或者多个地点,都得去尝试一下。比如在浙南的龙泉和广东的三水,浙大也尝试过在那里重起校园,但后来还是因故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