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浣洋诀2.5.5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三---行走的四库全书:马一浮?上 - 浣洋决 - 武神潭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玄幻魔法 > 浣洋决 >

第64章浣洋诀2.5.5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三---行走的四库全书:马一浮?上

2.5.5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三---行走的四库全书:马一浮•上

小武道:“那你想介绍的第三位学贯中西的大师是谁?能比得上前两位吗?”

八角呵呵笑道:“当然比得上!大隐隐于市,此人不为一般人所了解。而就算已经被称为大师的人,基本也只能触及他的皮毛。他被晚清民国的诸多才子、学神、大师们公认为是:才子中的才子,学神中的学神,大师中的大师!”

小武笑道:“赛亚人里的超级赛亚人?他到底是谁?”

八角捋须笑道:“你不信是吧?清朝最大的一个图书库叫做四库全书,拢扩了到清朝乾隆年间为止、搜集到的一切古代遗留书籍,听说过吗?”

小武点头道:“这我当然听说过。当时乾隆让才子纪晓岚做主编,再加上众多文人官员辅助,终于将全中国能搜集到的所有古书编辑成册。一共有四份全量拷贝,放在中国北方的四个城市,故此称为四库全书。听说运书入库的过程是‘汗牛充栋’---意思是书籍之多,导致拉车的牛全身是汗,又可以从地板上堆到屋梁的高度。”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最初那四份抄本所放之地称为北四库。后来为了安全,又抄写了三份放在南方,称为南三阁。这后三份都在江浙,分别是: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渊阁。可你是否听说世上有人、能把将四库全书都读完?”

小武大为讶异道:“这个……我不知道,不太可能吧?那可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所有书啊!无论什么学问、什么门派、什么朝代作者写的,全在那里啊!”

八角捋须道:“可是世上却真的是有这么一位、难以置信的泰山北斗---马一浮,他很年轻就做到了。由于马一浮在28岁就通读完了文澜阁的四库全书,而且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很多文人便尊称他为‘会行走的四库全书’。”

“例如,发表《中国文字构造论》的才子戴君仁说道:‘中国历史上大学者,阳明先生之后,当推马一浮’。也就是说,自明清两朝直到近代,也只有王阳明和马一浮这两人堪称为大学者。”

小武奇道:“是不是啊?跟王阳明先生并肩?有这么高的评价,而我却不知道此人?”

八角笑道:“天才的路还是从头说起吧。马一浮其实名叫马浮,一浮是他的字。其父在四川做知县时,娶了陕西的名门之女何定珠。1883年,马一浮出生在成都,5岁时随父母回浙江绍兴原籍,开始拜师学习。9岁时,家里特地聘请了一个当地的郑举人给他做老师,但一年后郑举人便主动辞职。”

小武讶道:“这是为何?难道小马浮很调皮?学习上‘马马浮浮’?”

八角莞尔道:“清末绍兴一地的科举‘分数线’很高,原因是当地的高手学霸实在太多。清末民国之时有‘天下文章出浙江、浙江文章出绍兴’一说,虽不全对,但多少表达了绍兴科举很难出头的事实。当地很多秀才满腹经纶、却总考不上举人,最后只好走个门路,为知县、巡抚们做个师爷,也就聊慰此生了。所以,绍兴师爷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群体,也是一个普遍屈才、声誉很高的群体。”

“而小马浮的老师是个绍兴举人、并不是秀才,这已是极为难得的了(大约是因为那人暂时无法做官),但是郑举人却告诉马浮的妈妈,自己不愿再教的原因是:我会的他已经全都会了!而且……下面的话不好直说:他可能再也找不到老师了!”

小武惊道:“竟有此事?可信吗?当时马浮才10岁吧?”

八角笑道:“不错。当然马母何氏也不是很信,于是随手摘了朵菊花,随便选了个‘麻字韵’让他作诗,作为测试。结果小马浮很快道:

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

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

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

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

这样,郑举人证明了自己并非推脱,便收拾收拾走了。而父母也的确无法再给小马浮找到老师,只好让他任意看书、自学。”

小武点头道:“好吧,他肯定是个神童。从诗中看,十岁便有高士的既视感!”

八角捋须道:“绍兴神童很多,外人对细节也不一定了解确实,大可说你吹嘘。不过,关键是到了15岁时,马浮正式参加了绍兴乡试。他不但考过了秀才,又以乡试榜录取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举人!”

“这种成绩在绍兴、乃至浙江省、甚至整个东南科举场上,不啻于投下了一颗原子弹!让全中国的读书人目瞪口呆!于是当时的学子们都称马浮为‘江湖怪兽’!顺便说一声,与马浮同科参加考试的,还有同为绍兴才子、日后名震天下的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不过名次要落后他许多,而且一个放弃了府考、另一个终止于院考。”

小武奇道:“鲁迅兄弟二人,年纪比马一浮要大吧?却考不过他?”

八角捻须笑道:“从此,浙江的读书人无不以马一浮为精神偶像。尤其是原籍绍兴的一些教育大师,例如蔡元培、竺可桢、罗家伦、***等等,一提起马一浮之名无不敬仰万分,并终身以其读书事迹来勉励后学弟子!”

小武大为惊讶道:“哦,原来那些民国的大教育家,其中竟有这么多是绍兴人?而***也算是吗……按说他在黄埔军校做过教导主任,勉强也算是教育界人士吧。但他不是江苏淮安人吗?”

八角笑道:“***对马一浮了解甚深,那也是自幼家传的因素。周家原籍绍兴,***的祖父因为大半辈子科举实在无法出头,只好追随了一位淮安县令去当师爷。正巧县令在任上猝死,他便暂为代理,后因代理工作出色,被朝廷明令嘉奖,就转正出任了淮安县令。从此他家正式迁居淮安,以为子孙不必再回绍兴考试。”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的父亲也是一个知县,花了钱打点关系想平调回淮安。然而前任知县却不肯离任,而且弹劾他‘离家百里不得为官’,也就是说:你既然是淮安人就不得出任淮安县令。周父只好再上下打点,且称自己是外来侨人,原籍还在绍兴---如此一来,则坐实了周家子孙不得不再回绍兴参加考试。”

“1898年马一浮高中绍兴乡试第一,恰好这一年***出生(两人差15岁)。周家祖孙也世代读书,但考试的成绩离这种‘学神’不知道差多远,不禁百感交集,于是自小便勉励***---要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榜样来学习!”

小武恍然道:“原来如此!”

八角捋须笑道:“其实照我看来,马一浮之所以名声在民间不是太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的研究内容过于高深,写出来的书用于指导教授们则是好书、用来指导学生们则学生看不懂(包括大学生)。二是因为众多文化名人、平日里都不太愿意提及他的名字,因为差距实在太大、人比人要气死人的!”

小武点头笑道:“第二条的心态我倒是可以理解的,名人之间互相吹捧、也要吹捧水平跟自己相差不大的人,否则最好不提。而别的名人本以为自己是‘学霸’的,跟马一浮一比、发现自己还是‘学渣’,所以最好离他远一点。”

八角点了点头,缓缓道:“当时清朝积弱,为列强所欺,有志的年轻人都认为学习西方可以强国。所以,马一浮接连中举、成亲之后不久,便开始‘游学江海’,先去了上海,从学习英语、法语、拉丁语开始……不久便可以阅读各种西方文字写的原著了。他还和谢无量、马俊武两个朋友一起在上海开办了《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介绍西方文学与哲学。”

小武笑道:“原来是‘多语言学神’?又开启了升级版模式?”

八角微笑道:“翻译世界杂志辟有《哲学史》、《哲学泛论》、《社会学》、《宗教进化论》、《政治学史》、《法律泛论》、《最新经济学》、《教育史》、《海上大冒险谭》、《地球之最要新闻》等栏目,半年时间里出了6册期刊。”

“其中,马一浮特别翻译和介绍了斯宾塞的作品,论述了‘教育达尔文主义’---如何将‘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里(尤其是教育和阶级斗争)。这即使在西学中也是极为先进的内容,各地学子们闻所未闻。因为先有‘天下文章归绍兴’之语,既然马一浮如此超前和领先,所以学子们干脆誉之为‘天下文章归马氏’。”

小武无语,道:“好吧,我能理解学子们的心情---干脆让江湖怪兽唱独角戏去吧。”

八角又道:“然而祸福相依,在马一浮19岁时其父、其妻相继去世(父亲是病重过世,妻子则是因为打胎导致的并发症过世、而之所以打胎又是因为守制之故),马一浮只能回家奔丧,《翻译世界》期刊也因此停刊。加上母亲去世得更早,从此马一浮孤身一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不久,马一浮的岳父汤寿潜(辛亥革命后浙江首任都督)又想让他跟小姨子续弦,但是为其婉拒。后来,马浮的岳父、小姨子又接连染病。不过家里病魔肆虐并不能打倒马一浮,他逐渐自学成为了良医,并且治好了岳父和小姨子的病。”

小武张大了口,道:“他医学也行?难怪是一个怪兽啊!”

八角捋须道:“打击虽接踵而来,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他原也不会有太多影响。马一浮以后若是想走当官之路,以及续弦名门之女,没有丝毫难处。但是,马一浮在悲痛之余却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从此不再娶妻,也不去为官,而是终身追求学问大道。”

“不过,朝廷还是需要马一浮这样的人才做事的。恰逢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市为欢庆建市一百周年而承办了第十二届世博会,清政府也提前了一年准备参加事宜。21岁的马一浮因为汉语、英语、拉丁语俱佳,于1903年被聘为参展团秘书翻译,派往美国密苏里州公干。”

小武惊道:“原来他是这样去外国的?同其它中国人出洋留学可大不相同啊!”

八角哈哈笑道:“这样出国是有工资可拿的,能够持久,跟穷留学生大不一样。一路上马一浮意气风发,接连作了好几首诗。我还记得其中一首,诗云:

万里来寻独立碑,丈夫到此自堪悲。

入关不见咸阳籍,击剑谁携博浪椎?

国命真如秋后草,党人犹是裤中虮。

千秋意气英雄骨,都化烟尘逐雁飞。”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