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浣洋诀2.4.12汉文化的扩张---沟通五式
2.4.12汉文化的扩张---沟通五式
小武瞳孔收缩,庄重道:“如果问题错综复杂,从表面上看怎么也看不清楚,那就用‘心’来看!我受教了!”
八角点了点头,又道:“你今天学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很多东西你可能一下子难有深刻理解。但我多讲无益,你还是先记下来,以后再慢慢去领会吧。”
小武点了点头,道:“这是自然。不过今天我对学习上进的思路清楚了许多,而且是涵盖了中西文化的学习!各种文化的交流势必造成互相渗透和演变,让我受益良多!总之以后大可慢慢努力、稳步前进,我觉得路反正是越来越宽了。”
八角点了点头,捋须道:“不过,文化交流也好、文字翻译也好,都是双向的。你也要注意一下中文输出的影响。其实别国对于翻译中文,也是非常有传统的。”
“以东亚地区而言,非常有影响力的日、韩、越等大国都曾经广泛使用过汉字。而且他们后世产生的本土文字,也都是中文的辅助文字。”
说罢,八角又是大袖一挥,从袖筒中再次飞出几张白纸,小武连忙接过一看,第一张上面就列举了东亚几国对于汉字和本国文字的称呼。
图表32东亚各国之汉字与本土文字名称
八角继续道:“日本的真名、朝鲜的正文、越南的儒字,就是这三国对引入的汉字的称呼。在古时候,这些国家的所有官方文献,都是使用汉字写成的。而人民的文化程度,基本上可以用认识汉字的多少来直接衡量。”
“同时,由于引入的汉字相对比较深奥,并不容易让所有的国民都掌握;所以,在这三国本土、都诞生了相对简易的本土文字,以作为中文的辅助和补充。日本的假名、朝鲜的彦文、越南的喃字,就是这样为本土文化相对较低的人所设计的文字,以便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小武连连点头笑道:“‘假’名也好、‘彦’文也罢、‘喃’字也行,任何人一看起的这个名称,就知道是‘山寨’中文的意思,跟正宗的汉字自然有相当的差距!”
八角捋了捋须,微笑道:“长期使用汉字的结果,使得东亚各国都有不少精通汉文化的人。有时候,中国古代遗失的东西,也可以去他们那里找找,往往会有不错的发现。”
小武也笑道:“这是自然的!还是‘礼失则求诸野’嘛!”
八角笑道:“还不止如此。别的汉字国家,对于中文和汉字、其实也是有一些创新和发扬的。比如朝鲜,他们就有许多自己发明的汉字成语---有的同中国的类似,有的又完全是独创的。有时候,看朝鲜人就跟看镜子里的中国人一样!”
小武也点头道:“不错,另外我知道日本以前也翻译了不少西方新词语,因而创造了不少汉字新词。结果中国也学习并且沿用了这些词语。可以说他们也给中文添加了不少新鲜血液。比如说:人气、景气、浪漫、俱乐部等等,这些日本首创的汉字词语非常形象,所以也为中国人所接受和乐于使用。”
八角哈哈大笑,道:“日本翻译为汉字后再引入中国的外来词语那是相当的多!远不止你认为的那几个。比如说:‘服务、政策、方针、哲学、原则、科学、商业、干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美学、美术、抽象、证券、刺激、法人、概念、会谈、细胞、系统、目的、综合、克服’等等这些常用词语,都是在日文汉字中率先出现,然后中文汉字才开始使用的。”
小武大为惊讶道:“我以前完全没有想到,日文汉字对中文汉字的影响和输出竟是如此之大?”
八角摸着胡须道:“近代日本比中国更早睁眼看世界,出现这种情况也属正常。当然还有一些日文汉字的翻译和中文汉字的翻译,各擅胜场、难分高下,所以两者兼容而通用。比如‘味素(味精)、能率(功率)、卡通(动画)、镭射(激光)’等等。”
“不过,汉字外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日式翻译超越了原本的中式翻译以后,才流传到后世的。比如:经济学>计学,社会>群,进化>天演,形而上学>玄学等。究其原因,是中式翻译相对深奥,而日式翻译相对直接。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最终选择了接受日式翻译。”
小武点了点头,道:“事实证明,在翻译外来语这方面还是应该多采用日式的直接翻译法,少玩些花活。有些深奥的翻译似乎只是翻译者本人的文化卖弄,搞得中文词和外文词的原文没法对应起来,这种翻译还不如直接采用原文呢。”
八角点头道:“以后随着中国的崛起,使用中文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也许会更多。如何同外国文字共存及融合使用,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要像英语那样容易推广,不同其它语言有较大冲突,并且可以帮助其它语言文字保留一些历史传承,这才是中文汉字应该具有的能力和活力。”
小武同意道:“不错,中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扩张。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不都是在建立一些孔子学院吗?假以时日,作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文化必将不断扩大在世界各地的影响。相应的,中文汉字当然也应该更加强大和包容。”
出乎小武意料之外,八角忽然摇了摇头,撇嘴道:“文化的扩张并不如你想象般简单,不能只靠主观愿望来臆想。尤其扩展去那些没几个华人的地方、投资未来,跟去华人比较多、或浸润过汉字文化的国家相比,方式也得有所不同。”
小武也皱起了眉头,道:“你的意思是,把孔子学院办到那些没有华人的地方,这种投资可能会打了水漂?”
八角捋须道:“完全打水漂,倒也不至于。但是从效率上讲,别人很难从古代的儒学教育中去了解现代的中国,这会造成学习的脱节和低效。何况,如今即使是中国人,恐怕也不愿意去接受孔子学院的教育,因为并不能帮助自己找到工作。”
小武思索了一会儿,道:“好像真是这样。那你说怎么办比较好呢?”
八角微笑道:“对于不同区域,应该可采用不同做法。你觉得重点向哪里推广中国文化、目前比较合适呢?”
小武又想了一会儿,道:“我觉得是南半球。因为北半球的国家跟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的互相了解。无论是亚欧大陆这些跟中国有传统交往的国家,还是北美大陆的美加二国,由于长期的、大批量的留学、移民等原因,他们对中国文化也已有了基本的印象。所以有钱也更应该花在刀刃上。”
八角呵呵笑道:“你说的好,有钱更要花在刀刃上。我也同意是南半球。除了你说的原因,还有两点:一则,各强国相对都不太重视南半球,开拓空白相对容易。二则,南半球的中文基础很差,培养起来不是一时半会的功夫。所以更要及早着手,如同‘百年树人’那样,开始或许看不到投资有何结果,但未来会慢慢有成效。”
“不过,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沟通、基本上存有五个招式:婚、商、教、战、学。在古代的时候,最原始的只有通婚、通商、战争这三式。然而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多了两式:传教和留学。”
小武回应道:“那就是要从这两招着手咯?其它传统方式如通商、通婚等等也还是存在的,只不过中国同南半球的交往不够深而已。”
八角微笑道:“如果从教、学这两式着手呢,孔子学院也不是完全不行;但是还可以采用其它一些影响深远的方法,多方面平衡才是更周到的办法。”
小武思索道:“还有什么其它影响深远的办法呢?其实,我倒是觉得清末民国的时候,西方传教士大批来中国传教,效果就是相当不错的。否则我们中国人怎会睁开眼睛看世界,怎会同西方亲近了那么多年?”
八角捋须笑道:“这个招式既然西方人可以用,那中国人为何不用呢?”
小武一惊道:“你是说,中国人也可以去南半球传教?那我们去传什么教呢?中国原产的道教吗?他们会接受吗?恐怕其中的把握还不如教他们儒学吧?”
八角微笑道:“依我看,还有更合适的---佛教。佛教比较容易推广,也容易让受众接受。佛教徒也不能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就都躲在北半球。”
小武哈哈一笑,随即眉头微微一蹙、思索道:“这似乎也不是不行。而且如今中国各处的和尚尼姑太多,又收了许许多多香火钱,不为国家出点力也是不妥当的。何况,将中土佛教发扬光大而传去全世界,也是佛门弟子应该发的宏大愿心!”
八角抿嘴一笑,捋须道:“佛教虽不是中国原产,但其实也差不多了。何况中国历代一直有外传佛教的传统,跟印度当年没有两样。比如说,鉴真七次东渡就是古时候的一个伟大壮举。对吗?”
小武连连点头,道:“遥想当年鉴真不顾眼盲、不顾船只随时倾覆而葬身大海,依然不顾一切的去日本弘扬佛法,这种精神难道不应该让如今的佛门弟子们学习吗?何况如今去南半球传法,可比古代安全多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如不解决则恐怕效率依然低下。南半球的国家,包括非洲、南美、大洋洲等等,他们的汉字基础很差呀,远远不及日本。”
八角捻须道:“这就需要国家和佛门共同建立一个强大的翻译力量来作为辅助。要知道,当年来中国传教的外国人绝大多数都流利地掌握了汉语,并且将宗教书籍译为中文,如此才顺利在中国推广。中国人如想出国传教,也不能不跟他们学习。”
小武恍然大悟道:“你是说需要有‘反向’玄奘,能将中文的佛经带到外国去!并且由国家或寺庙们集体出钱,邀请大量翻译,将中文的佛经翻译成外文?就好像***世界曾经的‘百年翻译’那样,让南半球国家从此具有跟中国可互相对照的文化纽带?这可真是个庞大的工程呀!”
八角笑道:“知道难,也就不难。从佛门筹款也并非不可想象。再者如今僧人往往也通外语,学历也还不低。只要由佛教协会来布置翻译和传教任务,是有希望取得成绩的。而翻译的目标也不需要太广,基本上南半球流行的语言主要是英、法、西、葡这四种,所以先只要搞好佛经面向此四种语言的翻译就可以了。”
小武连连点头,道:“没错,推广文化的时候也还是要聚焦的,这样才有力量、有成效。而寺院里面的僧侣职称升级,以后考英、法、西、葡四门外语就可以加分,完成翻译功课也要加分,这样才算通过考核。否则监寺就很难升级为方丈!”
八角闻言呵呵笑道:“你领会得很快。佛经翻译的力量目前只有少许,很需要大力加强。目前即使能找到少数佛经译本,但残缺很多,内容也不规范。”
小武点头笑道:“我明白,不同的译本一旦内容冲突,受众会无所适从,也许需要重新去西天取经一下---这样弘扬佛法未免也太辛苦了!”
八角捋须微笑道:“如此,先建立一个佛经翻译的标准化审查制度,也是极有必要的。不然的话,即使你自以为翻译得不错,讲英、法、西、葡语言的人却可能理解差谬。这是由他们的语境决定的。”
见小武若有所思,八角笑道:“举个例子,晚清时候宰相李鸿章奉命去欧美各国访问,期间极受西方官民追捧。半年多的环球旅行,他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访问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基本囊括了所有欧美大国。”
“所至国家无不极其尊重李相,无论是总统、首相、国王、沙皇、女王,包括俾斯麦、尼古拉二世、维多利亚女王这些重量级人物,全部同李相当面会见过。甚至连美国总统,当时也曾亲自赶去纽约港迎接他。”
小武疑惑道:“他们是对中国和李鸿章极其好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