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浣洋诀2.4.11文字游戏的精髓---论三种笔法 - 浣洋决 - 武神潭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玄幻魔法 > 浣洋决 >

第58章浣洋诀2.4.11文字游戏的精髓---论三种笔法

2.4.11文字游戏的精髓---论三种笔法

八角点了点头,又道:“专注于自已真正想学的内容,在此方向上不懈地努力,如此方有望获得小成,甚至期许未来可得大成。”

“然而学习不是光靠数量取胜的,即使学得稍微少一些,但是能真正学到精髓,也比贪多嚼不烂要强多了。”

小武连连点头,笑道:“追求质量当然强过简单追求数量,这道理我当然明白。只是受限于资质和悟性,谁又能确保自己学的内容一定质量高呢?何况世界上的很多道理本来就是主观性质的,即使我全都学了、毫无遗漏,但是依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又如何确认学到精髓了呢?”

八角捋了下胡须,欣然点了点头,道:“既然你有如此觉悟,那事情就好办了。我可以给你讲述下文章中常用的几种笔法,如此就可以帮助你察觉作者的真正意图,进而快速掌握叙述背后的隐藏含义,学习质量也就比较有保障了。”

小武有些惊讶,道:“你的意思是---很多文章的内容可能被作者给‘加锁’了,而我们阅读的时候应该先给它‘解密’,是不是?”

八角大笑道:“正是,孺子可教也!文章可以多种多样,并不都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潜规则’的---这就是所谓的‘文字游戏’!”

“而中国人特别擅长玩弄这种游戏。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发明的‘春秋笔法’,讲究的是‘微言大义’,不可不知啊。”

小武抬头笑道:“春秋笔法?自打我爱好古文开始,早就如雷贯耳了!可是,我一直也似懂非懂、不甚了解其中的精微之处!还请你来说说……”

八角捋须斜睨了小武一眼,道:“那你已了解了多少呢?”

小武想了想,道:“自古以来,衙门里作文书的都号称是‘刀笔吏’---端的是下笔如刀、擅能定人生死。据说他们用的就是春秋笔法。其实我也想学习学习春秋笔法的精髓,也能够‘下笔如刀’,那就好了!”

八角微微一乐,想了想道:“‘下笔如刀’?好吧,我就来给你解释一下这个‘刀’字。其实,你可以用另一种刀来类推一下---用冰刀来比拟笔刀,正好两者有个相似之处---那就是追求平衡。”

“所谓平衡也就是‘客观公正’。无论怎么写,你至少要保持文章内容的平和可读、让人容易理解全貌、且乐于接受建议,那么这个笔法才能够说、起到了作用。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写的内容只是自娱自乐,或者仅仅是一个喷子的发泄,谁又会认真去看呢?”

小武似有所悟,马上回道:“你的意思是、文章要四平八稳,如此下笔就如同冰刀支持住了人的重心,决不能摔倒。对吗?”

八角笑了笑,道:“是否平稳,也很难说。就好比滑冰一样,如果只是慢慢滑、没有什么难度,看起来也就容易四平八稳。然而一旦速度加快,然后再加上转体的歪斜动作,你说还能够平稳吗?”

小武眼睛发亮,缓缓道:“可能还是稳的!因为有没有摔倒、才是检验稳不稳的唯一标准!很多时候,旁边的人看上去以为滑冰者扭偏了;其实只不过是滑冰者要转体、要加速,才导致自己的身体斜了,但重心还是在支持线上,所以依然很稳。如果滑冰者在此时不肯侧身的话,反而就会摔倒了。”

八角捋须微笑道:“说的不错!有时候看上去稳才是不稳,看上去不稳才是稳。关键在于冰刀的操控!动作难度加大以后,滑冰者自然会受到各种偏向之力,然而可用冰刀来调校:冰刀偏左,则反推力向右;冰刀偏右,则反推力向左。”

小武恍然道:“用冰刀之力,与偏向之力相互抵消,从而获取平衡!”

八角咧嘴大笑道:“不错,刀笔之下也是一样---关键是着力点在哪里。该向哪一点发力,必须同复杂的形势相适配。如果文字水平高超,笔法配合巧妙,往往会产生奇效---阅读者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接受其思想引导。”

“举个例子说:有位武将连续打了很多败仗。如果在文书中写为‘屡战屡败’---着力点是个‘败’字,那突出的结果就是败绩,显然就等着撤职查办吧!但若刀笔吏在文书中略作改动,写成‘屡败屡战’---着力点是个‘战’字,则突出了过程、显出了勇气,反而可能招致增兵增饷、甚至火线提拔。”

小武连连点头,笑道:“原来如此!看来练好这种笔法,就如同控制冰刀一样,需要勤学苦练!但若练得好,绝对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八角微笑道:“不错,操控冰刀决定受力点,分寸才是关键。应该要左偏几分、右偏几分,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只有这样,才能在高速变向的滑动中履险如夷。”

“同理,春秋笔法要多看、多想、多写、多练,然后方能熟悉掌握。火候不到,你会分不清楚下笔是公正还是失衡,就如同旁观者看不明白滑冰者、到底是稳还是不稳一样。”

图表30冰刀与平衡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笑道:“明白了。其实春秋笔法常能逆转乾坤,奥秘就在于火候的把握上。只有对方方面面的形势了解极其深刻,才能够用精微的笔法引导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同时,要确保自己想要的结果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也是公正的。”

八角呵呵一笑,道:“在这方面你有不错的悟性,也就无须我多饶舌了。另外一种常见笔法是---‘读者笔法’,这种笔法来源于《读者文摘》或《读者》杂志。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人们开始睁眼看世界,新杂志期刊内有很多新文章、对西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对几代中国文化人有着很深的影响。”

“不同于春秋笔法表面平淡却暗潮汹涌,读者笔法是一种以煽情为特点的笔法。它比较倾向于情感的直接表露,然而这种‘直接’又往往会假扮为‘含蓄的唯美’。一般此类文章写法雷同---总是先用唯美的文笔描述一些生活小事,获得读者心理共鸣之后,便开始影射类推,从而令读者接受其类推的意见。”

小武眉头一挑,道:“你是说,使用读者笔法、有类似于三段论的公式?”

八角捋须笑道:“正是。首先要明白,读者的思想上往往会有某些方面的倾向。所以为了迎合读者的品味,自然要有针对性常用套路。就好像你们小伙子去追女友一样,套路基本上是固定的---先制造机会搭茬、拿电话号码加微信,然后请吃饭、看电影等等。不会有太多的不一样,因为大多数女孩子就好这个。”

小武大笑道:“也就是说,你喜欢为什么而感动,我就写什么给你看?”

八角笑道:“所以在《读者》期刊内,有许许多多风格相近的文章---每期都有那么几篇、稍改一改又可以发表在下一期里。因为那个年代的读者就喜欢‘小资产阶级情调’,会像上毒瘾一般地去追新的一期杂志、期待同样风格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会产生‘读者笔法’的原因---此文风的市场一直都存在!”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所以你就破译了这个笔法的公式!”

八角点头微笑道:“不过这还不是笔法的重点,因为风格并不是目的。当读者吃到了他想吃的‘精神大餐’之后,一定也得吃下‘食品添加剂’---夹带的私货。这样,读者很可能轻易接受了、夹带而来的‘似是而非’的结论。”

“举个例子,一篇文章用唯美的笔调描写了自家邻居---‘住在楼上的张医生’---平时简朴生活,乐于帮助病人和穷人;一生善良淳朴,死了后丧礼也十分朴素。墓碑甚至就是他行医的招牌,仅五个字:‘张医生,楼上’---朴实得不能再朴实!写到这里,一切都很唯美,读者无不认为张医生是个道德模范。”

小武笑道:“难道不是么?”

八角笑道:“然而‘读者笔法’的重点在后半段---接着开始类比美国总统门罗---他过世后的墓碑同张医生一样朴素---杜撰为‘门罗,楼上’。因而门罗一生的追求也就如同张医生一样,关心穷人和社会底层---然后推导出结论:门罗是一个值得像张医生一样被仰慕的、道德高尚而又朴实无华的美国总统。”

小武哈了一声,道:“我不知道这个推论是怎么做出来的。”

八角呵呵一笑,摇头道:“你不能要求普通读者都具有强大的思辨能力,何况当这类文章大行其道的时候,人人都希望自己能住在文中‘张医生’的楼下,并且接受美国文化的洗礼。两者一结合,很多人就对门罗留下了很好的正面印象。”

“但其实门罗总统是以提出‘门罗主义’著称的。门罗主义的内容,就是‘美国人的美洲’---意思是‘有且仅有’美国可以管理在域内的一切事情,其它所有国家都被排除在外。也就是说,美国人从门罗开始对北美洲和南美洲实行霸权主义。这与今天推广到全世界范围的‘美国优先’(americafirst)思想一脉相承。”

小武汗道:“这个门罗,可真不是像‘楼上的张医生’一样人畜无害呀。”

八角撇了撇嘴角道:“但是通过‘读者笔法’,的确可以将扭曲的观念、逐渐植入普通人的内心!经过长年累月不间断的期刊洗礼,广大读者会自然而然地陷入身心愉快的‘精神按摩’之中,因而全盘接受、信以为真。”

小武叹道:“好吧。以后我也要避免被这种投其所好的笔法所左右!”

八角呵呵笑道:“最后还有一种笔法可以讲一下,但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因为名字是我起的:‘战国笔法’!”

小武奇道:“战国笔法?的确从没有听说过,又是什么意思?”

八角捋须笑道:“这种笔法,是我在看司马迁写的《史记》和班固写的《汉书》时候总结出来的。战国笔法---这个名称来自于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楚、燕、齐、韩、赵、魏等些个国家,以及晋、鲁、吴、越、宋、卫、中山等国家。”

“这些国家曾经并存于东周时期,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书。按班彪(班固之父)所言:‘楚之史叫《木寿杌》,晋之史叫《乘》,鲁之史叫《春秋》,他们记载的历史都是一回事’。然而说是一回事情,但在不同国家的史书中、对同一个事件的记载却可能会不一样。即使是司马迁和班固在描写同一个人的时候,读者也可能看到不同嘴脸!”

小武若有所悟道:“因为每个国家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对吗?或许一件事情对秦国来说是好事,于楚国来说却可能是坏事。然而,两国在各自记载此事的时候、恐怕都想标榜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所以极可能各用各的‘春秋笔法’?”

八角哈哈大笑道:“不错,说得好!正是因为不存在正义的一方,所以每一方写的或许都有某种道理,或者都有些偏颇。司马迁在写史记前收集了各国大量史书,放在一起一比较便知。”

“但如果一个史家可以不偏不倚、代替多国史家,站在双方乃至几方的立场上来多重描写同一个时段、同一个事件,这就是---‘战国笔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