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浣洋诀2.4.10反碎片化学习---论三大动物症
2.4.10反碎片化学习---论三大动物症
八角捋须道:“开阔眼界、胸怀宽广,不执成见,然后可以读书学习。要知道世界也好,人才也好,他们都是多样化的,读者们能够学习其中精髓就好,却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人。就如同你也不喜欢别人带着有色眼镜来断言你。”
小武微笑道:“我确实感觉到,有时候错有错着,你不能简单地用人为的道德框架或者某两条人为标准来衡量别人,还是要看结果。比方说,如果去要求李约瑟不能出轨,那么中国岂不是就没有‘四大发明’了?”
八角笑了笑,道:“你得知道:人生本就由错误组成,完全正确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可以接受的越多,那可以学到的就越多。你学到的越多,心中的金科玉律就越少,思路就越活跃。此之谓中庸之道、无所不可。鲁桂珍母校的校训---‘厚生’二字,也就是这个意思。”
小武深点一头,道:“我明白了。不过关于学习的事情,也似乎要适应于时代。如今不是寒窗埋首十年就有效果的时候了,光应付一个考试也没有用。”
“而且在离开大学、开始工作以后,在互联网时代,似乎就只能碎片化学习,无法系统地、长期地去学习,也不能只锁定某一个权威去学。”
八角点头道:“如果你只想学习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理论,那么继续去上学深造也是可以的,或者即使不上学也有办法能系统地研究几年。但如果你想知道的东西层面很广,而且又是实践性质的,无人指点的话道确实会走许多弯路。”
小武嚷道:“有人指点也不一定行啊!如今的社会就是专家太多。比如,许多年轻人报名了许多课程,也关注了许多文化大咖、历史大咖、经济大咖、创业大咖,学了不少时间,希望能给自己带来显著提高。但结果往往是学得更加糊涂了。”
八角哑然失笑,道:“他们学得越多,把自己搞得越累,就越把自己给迷失了。不过那是因为---他们学虽然是学了,但却没有躲过三大动物症状。”
小武奇道:“什么三大动物症状?”
八角大袖一挥,从袖筒中又飞出一张白纸,从空中飘飘摇摇而落下,小武伸手接过一看,原来是读书常见三大动物症状表格。
图表28读书常见三大动物症状
只见表格里面只有三行,写的是三种典型读书症状:
“狗熊症是指:对各种理论如同玉米一样,掰一个、扔一个,始终不知道应该要哪个,也不知这些玉米有何不同,或者彼此之间是否不能共存。
松鼠症是指:将各种碎片化‘好文章’如同松球一般通通收藏起来,以便过冬有闲时品尝。然而当收藏超过一定数量之后,你会发现:收藏=永不再看。
树懒症是指:每天简单而重复地看雷同的文章,就如机械地吃一样的树叶而不思考是否有其它食物。最终那些文章看与不看都一样,知识面死气沉沉。”
小武一边看着、一边汗水刷地就下来了,道:“这种情况我也有,每天一有空就刷微信、头条,或者其它自媒体里面的文章,每一篇似乎都让我深受启发,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结果还是毫无长进。”
八角呵呵一笑,道:“读者们看得越多,越容易陷入这一个焦虑症三角循环:狗熊症、松鼠症、树懒症,周而复始、永无止歇。”
“比如说,你努力跟踪大咖们发布的内容,学习了数百篇碎片化的‘知识贴’、‘鸡汤文’之后,结果居然会发现自己跟大咖们的差距更大了!”
小武烦躁道:“莫非因为,在我们学习和总结的时候,大咖们也在总结和学习?而他们进步更快?这是不是颜回跟着孔子学习的感觉:‘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飘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八角捋须点头道:“有这个可能,毕竟普通人和大咖并不在一个层次上。这就好比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学习计划,在属于别人的课程当中,你很难插得进去。即使是所谓设计给普通人的课程,也依然不一定适合你。然而,普通人很难发现这一点;何况出于某些原因,大咖可能故意让他们发现不了。”
小武叹息道:“那么即使是勤奋学习,结果却依然是可想而知了……”
八角笑道:“不错。所以,只有找到适合你的,才是对你最好的。而总的来说,碎片化学习,又特别容易让人迷失、而不知所从。”
小武疑道:“那为什么呢?学习总是花了时间的,为啥碎片化就不太好呢?”
八角捋须笑道:“这可以用营养学来打个比方。假定我是个营养师,给你制定了一个长期营养计划,你可以按此计划来进食,同时配合锻炼计划,那么即使现在身体不好,慢慢地也会好了起来。”
“而碎片化学习,就好比是吃快餐,并且内容飘忽不定:今天吃汉堡,明天吃辣条,这还如何保证你的营养?虽然也能吃饱,但是垃圾食品吃多了,副作用多过好处,又如何与锻炼计划相配合?”
小武恍然大悟道:“快餐到底只是快餐!虽然能喂饱肚子、骗骗口腹,但是绝对比不了长期的营养计划能带给人的好处!无论如何,我们到底还是应该少吃快餐;只要条件允许,还是应当按长期有益的食谱来吃饭!”
八角点了点头,欣然道:“你有点明白了。然而要减少碎片化学习的话,也不是很容易---毕竟很多内容都是推送给你的。但你心中要掌握一个尺度,就好像民国教育家罗家伦说的那样---‘平生尽量不作时文’。减少令你分神的伪‘学习’,如此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小武奇道:“罗家伦?他是谁?什么是‘不作时文’?”
八角微笑道:“先说说‘时文’---就是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所写的文章。你每天看到报章或者自媒体刷屏的、动不动就几十篇流量热文,观点正正反反、说的都是同一个议题---这些就是时文。”
小武讶道:“时文原来就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热点文章呀?为什么不看?为什么不作?而且我的写作就是不够好,要是够好我也写,写完了发布出去浏览量可大了!说不定我一夜爆红!这个罗家伦是个老古董吧?还躲在故纸堆中?”
八角呵呵吹起了胡子,咧嘴道:“罗家伦可不是个老古董,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个学生领袖。而且他原来也会写时文,并且极其擅长。比方说在五四运动的时候,他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写了不少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对了,‘五四运动’这个无人不知的经典名词,最先就是出现在他的时文中---一时被作为金句和热词,并且永远地流传了下去!可以说,他不但是五四运动的学生代表之一,而且就是‘五四运动’的命名者!”
小武大为惊讶,道:“啊?那么罗家伦就是天生自带流量的热点人物啊?怎么后来又不写时文了?”
八角捋须笑道:“因为罗家伦自身学识精湛,随着风口浪尖看得多了,他慢慢感觉到:那些时文绝大多数只能让人们关注一时,吃吃西瓜,看看热闹,不见得有多大用处。而且文人们都去写的话,一刷屏就是几十篇。那么多你一篇,还是少你一篇,其实是无所谓的,效果没有多大区别。”
“反而这会造成群体性的不专注、或者说---被带偏。热点每过几天就变,大家看过喷过也就算了;然后又去关注下一个热点,周而复始,永无止歇。对需要长期关注、下大力气、作苦工夫的事情,反而没人去做。所以,罗家伦在开始踏踏实实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候,就发誓:如非有极特别的情况,否则自己绝不再写时文!”
小武深吸了一口气,道:“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方面,这个罗家伦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他后来还做了哪些事业呢?”
八角微笑道:“那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罗家伦吧。首先,他在教育界是个罕见的青年天才,1928年时罗家伦才31岁,就当上了清华大学校长。”
小武大惊,道:“啊?我咋不知道?这也太年轻了吧?”
八角笑道:“民国时期,不说在清华,就是在全国各大高校,都没有这么年轻的校长---罗家伦算是少年英杰了。他的履历很全面:不仅是名牌大学毕业,而且有欧美的留学经历,北伐时又做过高级军官,并在贵民党中央党校任过高职。”
小武恍然道:“好吧。这样看起来,他年纪虽然不大,但经历未免太丰富了些。不过,无论是办学或是从政,罗家伦应该都是前途无量的。”
八角捋须道:“不过,在当时清华还只是留美预科学校,其功能主要是让想去美国高校留学的中国学子(来自各大学),先到这里培训一下美式英语、参加美国大学认可的语言水平测试,同时介绍清楚美国各高校的院系特点---这样学子们才能搞明白,去美国后应该选择哪个高校哪个院系就读。”
“顺便插一句,当时那些去美国留学的科技人才,很多后来被记录为清华大学毕业或者肄业。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多数来自于中国其它高校,只是因为留美渠道被‘垄断’、使得他们必须经过清华。”
小武领悟道:“原来如此!那么清华当时除了语言以外,其它方面都很弱了?”
八角捋须微笑道:“当时的清华除了培训英语以外,就还有个‘国学研究院’不错。但是罗家伦的想法是将清华转变为一个综合性大学,锐意发展哲学、科学、工程等几个方面的学术。”
“为此,罗家伦上任以后,亲笔写了《科学与玄学》一书,赠给国学院教授们人手一册。感觉上,新校长有些讽刺的味道:影射老夫子们搞的都是玄学,跟现代科学格格不入。所以,后世的清华大学选择推崇那些老夫子,就不宣传罗家伦了。”
“总体说来,清华大学当时的学术水平是远远弱于国内外很多其它知名大学的。而罗家伦在国内就读过复旦、北大,在国外七年间又就读了美、英、德、法四大国的五所著名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自然志高气盛,觉得现代高教方略已尽在胸中,故一上任立即着手、对清华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小武好奇道:“他改了啥呢?”
八角道:“首先是改名。当时的名字本来是‘清华学校’,罗家伦不满足于学校现有功能,因此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然后一边大力裁汰冗员,一边面向全国、聘请了冯友兰等数十位知名教授,以加强各方面的学术力量。同时扩建宿舍,招收女生等等。不过因为这些改革,他得罪了不少人。”
小武惊道:“这么说,罗家伦才是清华‘大学’的真正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