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浣洋诀2.11.2吉隆坡之父---叶亚来
2.11.2吉隆坡之父---叶亚来
小武大奇道:“还有‘中国寡妇峰’这样的名字?”
八角捋须道:“这源自于一个古代的故事。据说曾有一个中国男人来到了北婆罗洲(即东马),然后娶了当地酋长的女儿。几年后,因为思念故土,他想回中国的家乡探亲,于是又坐船回去了。”
“男人原本说过,回乡探亲后又会乘船再回北婆罗洲;但不知因何缘故,他走了后始终没有再来。而他的老婆、也即酋长的女儿,之后每天都站在东马的最高峰顶上、向远处眺望中国过来的船只,只是一直没有等到自己的男人归来。年深日久以后,这座山峰便被当地人称作‘中国寡妇峰’了。”
小武不禁黯然,又道:“原来有这么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不过我记得,好像《聊斋志异》里也有类似的事。”
八角点头道:“在马来西亚有很多华人和马来人的混血后裔存在,当地对这些混血男女有两种不同的称呼---男的叫做‘峇峇’,女的叫做‘娘惹’。”
小武随口道:“哦!在大马那里很早就有华人了吧?”
八角捋须道:“通常亚细安的华人有两种:一种是在明朝以及更早时间去海外的华人的后裔---因为在海外的传承已经超过了500年,所以被称为‘土生华人’。土生华人大多数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也没有中国名字了,无论是长相和语言,他们都已同当地土著相差不大了。”
小武笑道:“那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给海外带去了不少土生华人吧?”
八角猛地摇了摇头,圆睁了眼睛道:“不是这样的!事实恰恰相反。郑和的船队到来、对马来西亚一带的土生华人来说,其实是无法抵挡的一场浩劫。”
小武大为惊讶,道:“为什么呢?”
八角道:“从表面上看,很多人都知道,郑和在东南亚剿灭了不少华人海匪。但是,到底谁算是良民、谁算是海匪呢?那还是由消灭他们的人说了算。所以首先你要明白,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小武小心道:“莫非是为了抓建文帝?”
八角点了点头,道:“不错,这是主要目的之一。所以任何有实力的华人海外聚居地,都有可能是建文帝躲避的地方。既然有些土生华人集团比较强大,就算他们现在不是建文帝一党,但也是潜在的支持建文帝力量。”
小武恍然大悟,点头道:“那就‘有杀错,没放过’了!”
八角点头道:“而且有很多相关重要信息来自于马来人。如果马来人对哪一处的华人集团很无奈,只需向郑和的船队通风报信就行了---不用多久,那些土生华人集团就会被大明水师灭掉。”
小武张口结舌,半晌才道:“原来事情的真相竟然是这个样子?”
八角眨了眨眼,道:“这个以后再说吧。而除了土生华人外,还有另一种华人,并且他们才是大多数---就是在清朝中后期,从广东、福建一带大规模下南洋的中国人及其后裔。这些华人侨胞留在了亚细安生活,通常被称为‘南洋华侨’。”
小武点头道:“明白!当年,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中国人大规模走出去的三大移民行为。”
八角摇了摇头,道:“那个时候的国家概念没有如今这么明确,走出去的人也还认为自己仍是中国人,所以很难说是否‘移民外国’。而且一个人老了后,只要还付得出路费,身体也经得起航行,他一定会选择‘叶落归根’、回中国故乡之地寿终正寝。”
小武恍然道:“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和华人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混淆的。”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正是。所以只要有条件,那时候的海外华侨总是不忘要为中国做些什么。”
小武道:“是啊。不过,海外华人对当地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吧?”
八角笑了笑,道:“这当然了。举个例子吧,当年的吉隆坡甲必丹叶来,方言讹名叫做叶亚来(叶阿来)的,可是再创了这座城市呀。”
小武讶道:“吉隆坡甲必丹?甲必丹是什么?”
八角笑道:“甲必丹是captain的方言讹名,即华人甲必丹(kapitancina[马来语],kapiteinchina[荷兰语],captainchina[英语])的简称,意为‘华人总长’叶来。”
小武眼珠一转,大笑道:“若按如今的翻译,叶来就是‘中国队长’(captainchina),而不是‘美国队长’(captainamerica)咯?”
八角笑道:“甲必丹是苏丹授予当地华人的最高职务。叶亚来,或称叶德来,原为广东惠州的客家人,十几岁时下南洋投奔在马六甲的族叔讨生活。他大名就叫叶来,只是南洋长辈喜欢叫他‘阿来’---写作‘亚来’。不同于一些发迹的华人富翁后来改过名字,他一辈子在用‘叶亚来’这样‘接地气’的名字。”
“最初在马六甲的时候,叶亚来在锡矿和杂货店都工作过,但身体一直不太好;族叔认为他水土不服,便让他回老家---给了一百元让他坐船、经新加坡回去广东。不过,当船只半路停泊在柔佛(johor)州时,他上岸赌博,结果将钱输光;于是只能绝了回国的心思,又去投奔另一个族叔,从此苦研矿场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小武哈哈大笑道:“叶亚来一定从此戒赌了。”
八角笑道:“后来叶来去了芙蓉(森美兰州首府),成为了当地甲必丹的得力手下,当上了副队长。但是过了不久,两个马来土酋为了争夺矿区的税收,开始互相争斗。”
“芙蓉的两个华人矿工集团(海山党、义兴党)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分为两派、各自加入了争斗的一方。不久,大规模的械斗升级,据说矿场战死了数千人;叶亚来也只能负伤逃命,幸亏躲进碳堆、将自己抹得漆黑,这才活了下来。”
小武惊叹道:“这些矿业利益都是拿命去博的呀。”
八角微笑道:“结果连队长也不愿在是非之地芙蓉待下去了,便转去了吉隆坡当甲必丹。叶亚来也跟着前去、继续给他当助手,放弃了自己升任芙蓉甲必丹的机会。”
“树挪死、人挪活。此后,叶亚来开始在吉隆坡(当时属于雪兰莪州)发迹---他逐渐经营了两家矿场,开设了药材店,并成立了惠州公司。因为对实业极感兴趣,有利可图的行业他都想插上一手。”
图表5从芙蓉市(森美兰州)到吉隆坡市(雪兰莪州)
小武笑道:“叶亚来终于等来了好日子。”
八角摇头笑道:“不过也没有这么快。在雪兰莪州的马来苏丹土酋之间,又爆发了8年内战;此时叶亚来已经代行了吉隆坡甲必丹的职务,并将当地治安维持的很好。”
“然而吉隆坡、万挠、安邦和瓜拉雪兰莪等地持续战乱,期间吉隆坡两度易手、三度被焚,叶亚来屡遭打击。除了战场上的失利,几番征战又常被盟友背叛,幸好叶亚来顶了过来。几经辛苦以后,叶亚来终于在1873年3月光复了吉隆坡。”
小武吸了一口气道:“真不容易啊。”
八角笑道:“战后,雪兰莪邦苏丹正式封叶亚来为吉隆坡甲必丹,希望以他的才干能治理好当地。然而,当时的吉隆坡只不过是个被战火摧残过的小市集而已;便是已在当地居住多年的华人,很多也准备迁居他乡讨生活去了。”
小武踌躇道:“这样如何能翻身呢?”
八角笑道:“应该说,这时候才真正显示了叶亚来的才能。首先,他劝说想走的华工都留下,再向西洋人借债,重整了战争中被水淹掉的锡矿,迅速恢复生产。”
“然后,叶亚来开始在吉隆坡一带建设公路、疏通河流、建造桥梁、扩建住屋---使得商贩们开始在砖瓦屋中经营商店,而告别了原始的‘亚达屋’。”
图表6“亚达屋”样例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看过亚达屋的图片,便笑道:“草木架空的房子也太实在原始了!亚达屋建在山林沼泽之中还可以,唯一的作用是防水;可是用来做商店的话,极容易被砸抢。”
八角笑道:“吉隆坡的经济开始走上坡路以后,很快就面临着人口不足的问题。于是,叶亚来一边向中国募集新移民工人、来吉隆坡从事生产;另一边向山区招募马来人、来近郊种植农产品,以就近满足粮食需求。”
“好在这段时间的国际锡价持续保持高位,矿业十分兴盛;导致吉隆坡市还债不难,又可借新债用于进一步发展。于是,吉隆坡迅速由一个小集市、发展成了马来西亚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叶亚来小像(吉隆坡甲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