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城里,城外 - 做诗心的女子:用诗意温煮人生 - 诗心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40章城里,城外

第三辑初心

纯净的心,最美。

心美,一切皆美。

多年前到上海。天色已晚。这艳丽的城市,披着华彩隆重走上夜的舞台。站在外滩,看高耸璀璨的东方明珠,宽阔的黄浦江,聆听江面往来船只的汽笛声。那夜,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外滩的人很少。我们打着伞,在外滩漫步。天,凉意袭身,有些冷。乘船雨中游览黄浦江。坐在船上,欣赏两岸灯火。这番景致,于我并不陌生。北京与上海,两大城市的景观大同小异。特别是夜色。一样的繁华,一样的霓虹闪烁,如同姐妹。

北京没有黄浦江的壮阔,没有江南小桥流水的婉约。但,是不是连条河也没有呢?不是的。北京大小水系就有八十多条,永定河、凉水河、潮白河……可我要说的,是八十条水系之外的护城河。

护城河,一条古老的河,承载了我儿时的记忆。河中长满常绿的水草,坡上、河岸边栽着垂柳。河上,有一座五六人并排走的木桥,因长久失修,人走在上面,颤颤巍巍,边走,木桥边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有的地方木板脱落,可以望见桥下的河水,令人胆战心惊。惊着心过桥,大气不敢出,直到安全通过。不过,那时还小,我总是被父亲牵着小手走过。父亲是女儿心里的山,父亲在,安全也在。后来,桥拆了,建起一座钢筋水泥桥,直到现在还车来车往。长大,到了上学年龄。夏天雨季,上学途中,母亲总要不停叮嘱我远离泥泞不堪的河岸行走,担心失足,踩翻石块,滚入河中。

护城河,顾名思义,具有防御功能的河。河的内环是城里,外环是城外。那时太小,依稀记得长辈们见面,总是这样招呼,出去啊?是啊,去城里。相比较而言,城里繁华,城外荒凉;城里生活富足,城外生活贫困;城里人穿着时尚,城外人穿着乡土。一条河,一千米的距离,两个世界。住在城里的人看不起城外的人。家中一个远房亲戚住在城里。每到过年,出于礼节,母亲总是带着我,坐上拥挤的公交车去串亲戚。那三个孩子自视清高,脸上总是流露出鄙夷神色。我生性敏感孤傲,后来说什么也不再去。最后一次踏进这家庭院,是其中的一个长辈去世。那时,我已经20岁。他们看了我好久,没有认出。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他们看不起的丑小鸭。

北京,外来人口很多。他们被称为外地人。对他们的出现,我充满敬意。人,无论城里,城外,无论内地,外地,都是一撇一捺一个人字。楼下住着一对收垃圾的年轻夫妇。我时常把家里的废品给他们,分文不取。遇见我,他们总是向我微笑,有时,感慨一句,你的父母都是好人。好人。动人的词汇。它是一个又一个善良行为构成。一个人的高贵,不是出身,地位,贫富差距,而是心灵。

每天上班,我都要从护城河路过。这条河一直在截流改造。河底和河坡铺上方砖。水绿如翡翠,岸边依然是柳。清洁工人经常坐着小船,打捞水里的柳叶和杂草。因为他们的保护,从河岸行走,扑鼻的是水的清香,柳叶香。我习惯每天晚上在岸边的灯光下跑步,再也没有儿时恐怖的记忆。父亲曾说,爷爷是踩水高手。活着时,经常在护城河里踩水过岸。我想,如果他健在,在这样干净的水中行走,炎炎夏日,是多惬意的一件事。

看了护城河19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我还是喜欢今天的护城河。它安全、干净、美丽。一条河作为防御功能固然好。但是,如果给百姓生活造成不便,更有甚者,危及生命安全,还有什么值得赞美呢?听父亲说,1982年,北京市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其中的城市河湖规划重提“风景观赏河道”。1992年修订城市水系规划,又进一步扩大了风景观赏河道的规模。有人说,护城河是城市的魂。这么多年来,我亲眼看见城市的规划者,一直修建,保护着它,也见证城里、城外人们关系的日益融洽。

那天下班想着心事,在桥上与父亲擦肩而过,毫无察觉。父亲站在城里的桥头,不放心地看着我,直到我下桥,过马路,他才安心离去。晚上,母亲突然打来电话,和我聊了好长时间。我向她炫耀工作受到专家高度评价,越聊越兴奋。母亲最后说,你爸爸在桥头看见你心事重重的样子,看了你很长时间,不放心,让我和你聊聊。没事就好,我们就放心了。放下电话,才明白母亲突然打来电话的用意。泪就要流出。儿时,父亲牵着我的小手过桥;长大了,又不放心地看着我过桥。父亲的爱,很深,每时,每刻。孩子再大,在父亲眼里,永远都是他牵挂,长不大的孩子。

一条河,牵动了我数不尽的回忆。

阳光很媚。我穿了浅粉大衣,在城里的河岸行走。岸边杨柳依依,柳枝吐翠,交错着盘在柔嫩的枝上。一棵树,南面的柳翠意浓浓,许是接受阳光多的缘故吧。北面淡了许多。有的柳芽,绽开,像个小蜜蜂,支棱着翅膀。初长成的柳芽,很难看出长大后细长的样子。岸边的看台错落着椅子。有老人坐在椅子上享受阳光。太阳在河水里跳跃,闪了我的眼。我看着河面,那日光可真调皮,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

沿着内环河岸向南,路过观水台,我站在桥头看北面风景。护城河西岸是柳,东面也是柳。两岸的柳一直向北延伸,像一幅春日淡淡的油彩,很美的景致。缺了哪一边的柳,都是残缺的,不协调的。城里,城外,本是一家人。因为贫富差别,生存环境差异,过去怎么就有等级之分呢?如今,城里人到城外去,城外人也到城里去,城里城外,已经融为一体,没有任何区别了。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人民生活的富足,也融洽了城里城外人的关系。

春风暖人。我在外河岸向北。这里人来人往。儿子推着老父亲在岸边行走。几个保姆凑在一起聊天,支支吾吾地说着什么。她们推来的老人用被子盖着腿,晒着太阳。尽管有的老人吐字不清,还是努力交流着。有的老人,围在一起,拿着一张纸念着文字。年轻的异国父母带着孩子在岸边藏猫猫。情侣们肆无忌惮拥抱着。哪位是城里人,哪位是城外人,你,已经分不出来。你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岸边,一派和谐,欢乐融融的人间风景。

桃花坞。其实也就几棵桃树。前几天的春雪催开了花朵。白色,粉色的桃花开了。一朵朵,一簇簇挂在枝上。一棵桃树,宛如打开的手指,张扬着枝干。树上开遍桃花。其实,还是年轻的桃树,开的花最干净,最妩媚。

铜雀微澜。好听的名字,我寻它而去。那是早已立在河岸的金大都遗址。高大的绿色柱子,足有十三四层楼高。四面,是四只一模一样的雄狮,威风凛凛。柱子周围是四个莲花坐台。一个古建筑,坐落在河岸,为今天的护城河增添浓重的文化色彩。

太阳快要落山。我沿着原路返回。岸边园艺工人正在栽种花草,为已经钻出和快要钻出的小草浇水。在北京建设中,坐落在城外的街心花园,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场所。他们在这里散步、聊天、跳舞、舞鸟、唱戏……街边人们的问候,说的更多的,到超市去,遛弯去,去公园……

这就是北京的护城河,一条陪我长大的河,一条发展中的河,一条融洽城里城外关系的河,一条流动亲情的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