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绝画(2) - 天诛:民国异闻录 - 岳勇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0章绝画(2)

第30章绝画(2)

上门求画者,又多起来。孟兰亭早已才穷智竭,懒得动笔,有人上门索画,讲好尺幅润格,就让袁驼子代笔。求画者不知底细,只道得了兰亭先生的“真迹”,个个欢天喜地而去。那袁驼子本是一介画痴,只要能让他挥笔作画,一展才华,画外之事,从不过问。孟兰亭本已江郎才尽,再也画不出一幅像样的画来,靠着袁驼子这个“枪手”,却还能名利双收,坐享“荆楚画圣”之名,不禁也有些飘飘然。两人各取所需,合作三年有余,倒也相安无事。

这一天,袁驼子在画室里闭关数日,终于又画出一幅新作,请了孟兰亭来看。

孟兰亭看时,只见那是一幅《女童扑蝶图》,图中石桥回转之际,一名四五岁的女童手挥网兜,欲扑双蝶。背景柳枝垂曳,几笔朱砂勾出桥栏。人物近似工笔白描,线条柔细,形象素雅清秀。女童头扎双辫,亮眼圆睁,脸上笑窝隐现,嫩唇有如朱砂一点,胸前挂着的长命锁上下跳动。意境清新,童趣盎然。从画法上看,袁驼子将皴擦与渲染结合起来,与平时画风又略有不同。

孟兰亭叫了一声“好”,细看时才发现画旁还题有两行小字:吾女小倩,四岁离散,已近十载。每每忆及,心中怏然。今绘小倩幼年扑蝶之景,聊以慰藉。这才知道老袁画的是十年前离散的小女儿,不禁心中一阵唏嘘。如此好画,他自然不会放过,欣喜之下,题款钤印,署上了兰亭先生的大名。

《女童扑蝶图》甫一问世,荆楚画坛为之惊艳。众人争相上门赏画,无不为之倾倒。孟兰亭倒是识货,知道这幅《女童扑蝶图》是画中妙品,并不急于标价出售,而是自己珍藏,待价而沽。倒是名声传出,慕名赏画者络绎不绝,几乎踏破门槛。

过得月余,有一天,一名外地画商前来观画,看了之后,忽然一拍大腿道:“哎呀,画中女童,我不久前曾在公安县县城见过。当时她正与一老翁在街头弹琴卖唱。虽已长成少女,相貌神态却与画中一致。我曾与那卖艺老翁攀谈,言及此女身世,说是他早年前收留的一个流浪孤女,因家遭变故,与亲人离散,女童受到惊吓,已记不得幼年之事,只知道自己叫小倩。当时她胸前也挂有一只铜锁,说铜锁钥匙在其父亲手中,谁能打开铜锁,就是她生身之父无疑。”

旁人纷纷叫好,定要他去将那女孩找来,如果促成兰亭先生父女相认,倒是一件功德。那人也是个好事者,立即去了。

公安县与绣林城相邻,过得两日,那人果然将那小姑娘领到了兰亭雅居。孟兰亭看那女孩儿,虽然已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但那秀眉圆眼,神情气质,确与画中女童无异。

他可没曾想到一幅画,竟会牵扯出这样一桩孤女认亲的事。急忙跑到后院,跟袁驼子说了。袁驼子听了,激动得老泪纵横,就要奔到前厅认亲。孟兰亭拦住他说:“你这一认亲,岂不正好暴露了逃犯身份,如果惹出麻烦,你们父女俩都得受罪。”

袁驼子就问:“那可如何是好?”

孟兰亭说:“那幅画上钤的是我兰亭先生的朱印,外人只道是我画的,你把铜锁钥匙给我,我且去将这个女儿认下。我已无儿无女,自会像亲生女儿一样待她。你们父女虽不能即刻相认,但同在一个屋檐下,等她年纪稍长,时机成熟,再说明原委,父女团聚,岂不更好?”袁驼子听他说得有理,长叹一声,就把钥匙从贴身衣兜里掏出,交给了他。

孟兰亭拿着钥匙,来到前厅,将钥匙插进小倩的铜锁,只听“咔嚓”一响,铜锁应声而开。小倩“扑通”一声跪在孟兰亭跟前,叫一声“爹”,眼泪就流下来。孟兰亭急忙上前,将“女儿”紧紧拥住。父女俩抱头而泣,好不感人。

兰亭先生作画认亲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传为画坛佳话。那一幅《女童扑蝶图》便显得愈发神奇,引得远远近近的人都想一睹为快。

忽有一天,又来了三个观画的人,一个眼镜老者,两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

孟兰亭将三人请到书房,就将那幅《女童扑蝶图》拿出来。眼镜老者瞧见,眼睛就亮一下,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放大镜,对着那画仔仔细细足足瞧了半个时辰,然后对那两个年轻人略一点头,说:“此画多用渴笔皴擦,并以中锋、侧锋作画,化面为线,计白当黑,苍劲中透出疏秀,老朽敢肯定,确是他的画风无疑。”

两个年轻汉子就沉下脸来,盯着孟兰亭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孟兰亭有些不悦,说:“没见上面钤着‘兰亭先生’的朱印吗?”

一个年轻汉子逼近一步,问:“你就是兰亭先生?”

孟兰亭说:“正是。”

“好,很好!”年轻汉子冷声一笑,沉声说道,“你以为你化装易容之后,就没人识得你了吗?”眼中寒光一闪,突然一个箭步冲上来,伸出一只手,死死捂住孟兰亭的嘴巴,让他发不出半点声音。另一个年轻汉子从同伴身后蹿出,自衣摆下掏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猛然往孟兰亭胸口扎来。

孟兰亭两眼圆睁,胸口中刀,倒在地上,挣扎片刻,就此死去。

观画的三人对望一眼,大步离去。

过了好久,一个家丁进书房倒茶,才发现主人中刀倒地,手中茶壶茶碗“咣当”一声,就碎了一地。

全府上下,顿时惊慌忙乱起来。

警察接到报案,火速赶来,一面勘查现场,一面教人去追凶手。那三人早已开车出城,哪里还寻得到踪影?

小倩没想到自己刚刚与父亲相认,就遭此横祸,哭得泪人似的,好在有袁驼子一力打点,才将孟兰亭的后事办了。

头七之夜,小倩给父亲烧了香烛,正坐在地上暗暗垂泪,忽然听到隐隐有歌声从后院传来。仔细一声,那一个苍老的声音,唱的却是一支很有趣的儿歌:

小毽子,小毽子,

飞上天,落下地。

我们都来踢踢它,

踢不好儿没关系。

……

小倩听着,神思一恍,这不是小时候,父亲教她唱过的儿歌吗?那低沉慈爱的哼唱声,竟是那么熟悉。沿着歌声寻去,却见后院门槛上,坐着一位老人,手里打着拍子,嘴里轻轻哼着儿歌。仔细一看,正是袁驼子。

袁驼子一双老眼中噙着泪花,正慈祥地望着她……

【后记】

关于孟兰亭的命案,警方查了好久,也没有半点线索,最后不了了之。

对于孟兰亭的死,坊间倒有两种传闻,兹录于此。

一是仇人索命。听说孟兰亭年轻时曾得罪过长江上的一个水盗,那两个刺杀他的年轻汉子,就是这个长江水盗的后人。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二是夺命谋财。袁驼子见孟兰亭的独子在前线战死,孟家万贯家财无人继承,就设下巧计,一步一步将孟兰亭引入彀中,最后作画认女,让小倩成了孟兰亭的女儿,再雇凶杀人,只要孟兰亭一死,其刚刚当众认下的女儿小倩就是兰亭雅居名正言顺的主人了。而小倩,正是袁驼子的亲生女儿。如此一来,孟兰亭的家产,就落入了袁驼子父女手中。

这位兰亭先生到底死于何因,绣林文史界的专家争论数十年,仍无定论。

岳勇写这篇小说的时候,采访过市博物馆馆长老蔡,倒是有些新的线索。

老蔡不仅是文物方面的专家,而且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得一笔好画。老蔡告诉岳勇,兰亭先生那幅《女童扑蝶图》就收藏在市博物馆。他曾对那幅画作过细致的研究,最后发现,画家在画那幅画时,用了一种名为“淡斧劈皴法”的绘画技法。而这种画法,乃是民国年间绣林另一位大画家张煊独创的技法。

我吃了一惊,当即问他:“你的意思是说,画这幅画的袁驼子,就是张煊?”

老蔡点点头说:“是的,如果我推测得不错,那个匿名举报,害得张煊全家葬身火海的人,不是别个,正是孟兰亭。张煊应该从那场灭门大火中侥幸逃生,为了报仇,他不惜自毁形象,装成一个驼子,混入兰亭雅居,然后设下巧计,让孟兰亭帮他找回了在那场大火中失散的女儿小倩。”

我恍然大悟地说:“如此说来,那动手杀死孟兰亭的人,倒真是袁驼子——哦,不,是张煊雇来的了?”

老蔡摇头说:“不,以我对张煊的研究,他应该不会雇凶杀人,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应该不会干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事。”

“那你的意思是……”

老蔡说:“张煊化装成袁驼子,做孟兰亭的枪手,一直都在模仿孟兰亭的画风,只有最后这一幅《女童扑蝶图》,画风却为之一变,其中还十分含蓄地展现了张煊独创的成名技法‘淡斧劈皴法’。我想对于那些嗅觉灵敏、一直在追杀张煊的国民党特务来说,自然不难嗅出这一丝气息。那些人一见此画,即知是出自张煊之手无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