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海底盾构机 - 踏沧海 - 夜半微风之老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踏沧海 >

第三百九十二章海底盾构机

寻常盾构机一天也就几米,能作业八九米都属于高效率了,一个月不停的干,总共也就二三百米。但这已经算是各类工具中掘进速度快的了,能达到这个效率的盾构机施工还是最安全的。同时现代盾构机推进和出土自动化水平高,施工劳动高强度就更低,且不影响地面通行、河道航运,也不受季节气温风雨等影响,施工中干扰条件较少。对待松软含水的地层,盾构机最为合适修建较深较长的隧道。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挑地段,如果下方土层山根断面尺寸变化过大,固定尺寸的盾构机就不太好搞了,而且价格较为昂贵,因为扬尘的关系,工作环境也较差。

然而这些优点我们都享受,由于在海底和塞壬操作,那些缺点我们一个不具备。加上上述都是寻常盾构机,琼斯拿出的试验品可不是一般货色,用琼斯的话说,这玩意儿能够应用到市场上,怎么也要三四十年,除非人类科技和材料工程上有着巨大突破,否则这个标准很难迅速实现商业化。

有些实验室和研究所发明一样机器喜欢的是增配,既是在已有基础上,突破一个核心部位,然后开始在核心部位上做加法,甚至持平生产出仅有某一部分进步的机器。但琼斯力求完美,所以他的机器想要生产出来都是做减法,不然根本没人会愿意购买那台价格同样完美的机器。

就以这台盾构机为例吧,如果按照正常使用比例大小生产出来,估摸着也就够这一个城市给所有市民报销免费乘坐出租车七八年的了,那短期内修造地铁挖掘隧道的意义又在哪儿呢,而且这个价格太贵了,一般人没这魄力会买。老贝曾说过,琼斯带领的团队,其技术水平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二十年,而且在不断迭代,所以每次能拿出来的只有一小部分,毕竟超越一小步是天才,超越一大步是疯子。对于在海螺号上时常被“补课”的我,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盾构法其实和船还有点关系,当年法村的一位工程师,通过观察船蛆得到了启发,他发现船蛆在木头里钻洞时候会从体内排出粘液加固洞穴,那么人挖洞时能不能也这样干呢,如此就不会发生坍塌了。

于是他开始研究制造,在1825年就于英村伦敦的泰晤士河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水底隧道。不过中间遇到数次麻烦,河水淹没等情况也有发生,这也让盾构法更加精进,最终在二十年后修造完成时,盾构法和盾构机已经初见雏形。又过了二十年,1865年,同样在泰晤士河下的,第二条水下隧道再次修造,此时的盾构法已经较为成熟了,与四十年前的第一次动工时有了天壤之别。

盾构机工作原理和顺序很简单,先打一个竖井,把机器依次运下去,先组后面几节电机连桥运输之类的,再放什么螺旋机,最后放主驱动刀盘之类的主机部分,都是组装拼上的,把所有的并到一处,形成一个大型机械。所以盾构机才更适合在现在这个条件下的工作需求,要是掘进机想要在海底地下转个弯,那可费劲费大发了。

盾构机的主机盾体部分有一个圆盾外壳,可以理解成一边撑着一边往前旋,这个圆盾外壳是前后分别由上下左右八块组成的圆柱形,盾构机头部过去的地方就赶紧用搅拌好的混凝土衬砌加固,在辅以钢筋,一般是盾构机管道压上去的混凝土。可如果地压比较高,如我们这般上面是一千五百米的海水,就得采用浇筑铜制衬砌进行加固了。

而琼斯的海底盾构机,除了刀头材质锋利,增设钻头剪切掘进装置,可以面对任何地质的断面外,还增加了自动调节装置,可以结合水压土压和土仓压力,自动校正参数,让掘进速度更加合理。因为是精密件,所以才坏了,有了我们下海维修的事情,这也算有利有弊吧。最快的还不是这个,而是这台盾构机注入衬砌材料的方法比较另类。

寻常盾构机都是边工作边注入混凝土,再进行二次注入防水,但琼斯的盾构机为了保证效率和速度,直接注入类似一种强力胶水的东西,可以直接形成一层黏膜,黏住所有的沙石泥土。

随后在后方配合网状支架,网状支架仿佛是鱼护鱼笼一样的一圈一圈金属,中间直接拉网相连。不过这些网的材料和排布很有讲头,充分利用了水的张力和蜂巢效应,再配合先前的注入胶水,极大的做到了支撑。长久如何不好说,面临地铁高速行驶和高频震动怎样不好讲,但起码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够用了。

琼斯的海底盾构机不用管这么多后面的事,闷着头往前打就行,加之配合特殊的螺旋机和发动机,以及高效但技术不完善容易爆炸的磁电能源,我们的速度很快,预计二十天的时间,就能打到预定位置。

我每天水下,连续工作了四五天,这才准备休息两天。林驷找到了我,开始跟我详细商议起了他的计划,我们提到了用生命反抗的小绿人,不由得感叹唏嘘。随后我们叫来了一郎,一郎这几天也不干活,溜溜达达的,还好海螺号是一艘自动化很强的船只,否则赶走了所有普通船员,让他们乘坐一艘船离开后,我们本就稀少的人手,现在还要分别待在四艘船上,实在是有够紧张的。

林驷问道:“实际上你们执鞭人也曾来过这里吧?”

“应该是,”一郎耸耸肩:“执鞭人的目的不一样,大部分也不是把人类全部毁灭,而是相对减少数量控制人口。目的不一样,行动也就不一样了,北冰洋这里我不太熟悉,但听说过有人做过一些事情,怎么?他可是麦国军方高层,也被拿下了?”

“嗯。”林驷点了点头。

一郎叹了口气:“我跟他也只见过一面,听说他起初也是来研究如何让涡流停滞或者改向,导致全球气候巨变,亦或是让其加快,导致新的冰河时期到来的。如此在经历短暂战争后,就会恢复平衡。因为人类粮食储备不足,在长达几十年的新冰河时期,人类最终会削减数量,达到控制平衡。不过我比较支持更加快速,更没有污染的方式,以闪电的方式达成目的,而他的想法太天真,也带有强烈的z治目的,而漫长的岁月,人类为了抢夺资源、阳光和食物肯定会发生有污染的战争。不过按照实力,最终活下来的,可能大多都是麦国人,其他国家肯定不甘,所以战争到了最后,无法共存有核国家便会选择核打击。不过后来一件事倒是让他很感兴趣,甚至叫停了自己的计划。当初他想过在这里做海上核试验,然后就有一架侦查巡逻的飞机失踪了。”

一郎口中的事情,我也在资料上看到了,当初失踪的飞机虽然不是涉密新型战斗机,但也是在役的侦察机型,而且携带的弹药充足,连飞行员带飞机一起消失绝不是小事。可就在一天以后,这架侦察机又回来了。

这完全不可能,因为这架飞机消失了三十个小时,它的最大飞行时长不会允许它离开这么久,所以初步估计飞行员一定是降落并藏匿了起来。于是飞行员被立刻审讯调查,而他说,他见到了地心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