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效应:成功并非你死我活 - 微行为心理学 - 金文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微行为心理学 >

零和效应:成功并非你死我活

零和效应:成功并非你死我活

“零和”源于博弈论,博弈论的英文名为gametheory,直译过来就是“游戏理论”。

“零和理论”的大意是,在任何一项游戏中,正方所得与负方所失相同,两者相加,正负相抵,和数必为零,即为“零和”。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与零和游戏雷同或类似的现象。

我们大肆开发利用煤炭、石油资源,留给后人的便越来越少;我们研究生产了大量的转基因产品,一些新的病毒也便跟着冒了出来;我们修筑了葛洲坝水利工程,白鳍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产卵。

对于“零和游戏”的社会状况,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帕累托提出了相对应的结论: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时,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否则这个提高就不能认为是最终提高了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帕累托本人强调,历史上人类建立的不少制度牺牲或剥夺了部分群体的利益,这延缓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帕累托最优原则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极度不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延缓甚至阻碍了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并成了世界上战乱不休的重要原因。

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

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非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与其把精力耗在无所作为、没有效益的“窝里斗”上,不如把视线盯在对方的长处和优势上,并为我所用。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