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情结:人只看得见自己想看的 - 微行为心理学 - 金文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微行为心理学 >

自恋情结:人只看得见自己想看的

自恋情结:人只看得见自己想看的

自恋情结深深扎根在人们的信念当中。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高伯瑞(johnkennethgalbraith)曾经这样阐述:“在必须选择改变意见或不必改变意见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必改变意见。”换句话说,大家多半喜欢与自己信念相符的事物,不喜欢与自己主张相反的事物。

人们偏好阅读与自己政治立场相符的报道,也是类似的现象。简单来说,与其给予指正,不如随声附和。我们对和自己立场相符的信息兴致盎然,对立场相反的信息却听过就忘。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richardnisbett)和李·罗斯(leeross)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著名的研究,大致内容如下:

有两组学生,一组赞成死刑,另一组反对死刑。将美国某两个州的犯罪统计资料发给两组学生。这两个州的统计数据完全相同,只是第一个州以往没有死刑,后来才引进死刑制度,第二个州以往有死刑,但后来废除了。

两组学生在看过资料后,必须判断死刑能否有效遏制犯罪。结果,两组学生都认为,统计数据(两组人看的是同样的数据)证实了自己原本的意见。

也就是说,虽然看到的是同样的数据,但赞成死刑的人认为数据可以证明死刑有效,反对死刑的人认为数据可以证明死刑有害。两组学生都根据“非常适当的理由”,忽略掉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部分,而特别注意能证实自己意见正确的数据。

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符合自己意见的调查“设计得很好”,显示了“重要的事实”,而不符合自己意见的调查则设计不当、令人难以苟同。

换句话说,人们只看得见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为了不看到自己不想看的东西,人们还会不断改变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根据调查,有明确预设立场的人在看到混合正反观点的证据时,总会强化自己的预设立场。他们并不会完全忽略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部分,却会努力找到恰当的理由说服自己不必在意那些相反的证据。

别以为科学家就不会犯这样的错。当实验结果符合自己的理论时一切都好,若实验结果违反了自己的理论,他们就会想重新做实验。

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实,往往只是自己偏好的事实,未必是最客观的事实。实验哲学始祖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提醒大家要注意自己的本性:“人类智慧的典型错误是排斥那些否定自身经验的事物,偏好那些符合自身经验的事物。”

培根还发现,人们不仅在有预设立场时才偏重自己喜欢的信息,在没有明确的意见或信念时,人们也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注意自己偏好的信息,而忽视相反的部分。不过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未必总是如此。尤其在可能受骗上当时,人们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