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应:你的经验有可能成为你的阻碍 - 微行为心理学 - 金文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微行为心理学 >

刻板效应:你的经验有可能成为你的阻碍

刻板效应:你的经验有可能成为你的阻碍

刻板效应,指人们在长期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印象,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看,对甲组说“此人是个罪犯”,对乙组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者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结果,甲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罪犯的眼睛、下巴等特征应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学者的应归类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刻板效应。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对于各个地方的人,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固定的认识,并以此推广到全部人群。

有人这样调侃重庆女孩: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人们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

对于上海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精明的、小气的,上海的男人是唯唯诺诺的,上海的女人是崇尚外国潮流的。可实际上呢?上海也有大方的男人,也有做出一番成就的男人,也有在老婆面前理直气壮的男人;而上海的女人中,也有很传统,不为外国新潮事物所动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深入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就会由我们所接触到的个体或部分推知群体或全部,由此形成了刻板印象。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对于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人,我们总是形成一个固定的认知模式,以共同特点去认识他们,诸如此类的看法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刻板印象虽然反映了某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适应环境,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笼统的印象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式去衡量一切,“唯刻板印象是瞻”,就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对“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如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一样,这会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因此,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应尽量克服这一效应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接纳新事物时,为保险起见,变换自己的角色定位,强化对自己有利的定型形象,力求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