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混战之背嵬军
“饿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这是整个宋洲连黄口小儿都会郎朗吟诵的顺口溜,而这句话的主角就是南宋中兴四将,岳飞的岳家军。
而“背嵬军”则是岳家军精锐中的精锐,毫不夸张的讲,这支部队代表了“岳家军”的精华所在。
嵬,山高大的样子。
诗经唱: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背嵬军”名称据说是韩世忠首创,后来被岳飞借鉴。
根据南宋史官记载:
“燕北人呼酒瓶为峞,大将之酒瓶,必令亲信人负之。
韩(韩世忠)兵用以名军。
峞即罍(酒瓶),北人语讹故云,韩军误用字耳。”
意思是嵬本指酒瓶,将帅的酒瓶必亲信拿,故喻为亲信军。
峞是酒瓶的意思,北方人有口音,所以韩世忠把峞当作嵬。
背嵬两字是音译。
也有说,韩世忠原为西军的军官,长期与西夏作战。
因此也有说法认为“背嵬“一词是西夏语的音译,用以指骁勇军士,由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始创。
但是不管怎么说,背嵬军绝对是岳飞的亲信卫队无疑。
岳家军鼎盛时期是在两宋合盟北伐之时。
那时岳家军大约有十万人,可分为:
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神武、奋武和背嵬军共十三军。
其中背嵬军骑兵八千,步兵亦有数万。
背嵬军的步兵由岳云统制,骑兵由王刚统制,两支部队由岳云统一节制。
骑兵背嵬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十支短弩,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铁叶片革甲。
但是之前岳云被岳飞安排了其他任务,所以此时由岳飞亲自带领着背嵬军的三万士卒,在宋金两国的营地中穿行。
一路行来,但凡是宋军将士无不用一种崇拜羡慕的眼光注视着背嵬军的将士。
宋军中有一句话:
宁当背嵬一小卒,不做御前百夫长。
而这正是来自于背嵬军常年百战不败的战绩,以及严苛的选拔制度。
背嵬士卒的选拔是极其严格的:
军中进行军士技能比武的时候,将胜出的士卒登记在册。
一旦旗头和押队一类的低级军官阵亡,则迅速以这些优秀士兵补充进去。
这些被登记了的勇卒之间也会经过多次选拔并决出优胜者来,一旦各级将官有伤亡需要补缺。
则再从这些优胜者中进行选拔,这些人都有可能进入背嵬军。
但凡进入背嵬军编制的士卒便享受到与岳家军各级统制相同的尊重,犒赏也异常丰厚。
所以能够入选背嵬军的,既是荣誉也是利益。
这样的待遇,如何不让寻常宋军艳羡,宋军如何不以入背嵬军为荣?
而一旁的金国士卒则用一种包含着仇恨、恐惧还有崇拜的目光看着急速行军的背嵬军将士。
背嵬军的威名,是用无数金国士卒的鲜血铸就的辉煌。
背嵬军的初啼来自金军飞袭建康,岳飞在牛头山处伏击。
当金军进入圈子之后,岳飞带领背嵬军骑兵三百,步兵两千余人从高处冲下,大破金军。
金军仗着有骑兵支持,常常搞的都是突袭战,这次反倒被岳飞突袭,战役的结局是背嵬军的大胜。
紧接着,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
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终于大败兀术的精骑一万五千及步军十万。
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岳飞的奏折也称:“杀死贼兵满野”。
郾城之战后,兀术不甘心失败,集结三万骑兵以及十万步兵再攻颍昌。
岳云以背嵬军骑兵八百主动出击,决战于荒野,再次大破兀术的金军精骑。
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部队随后跟进,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只有兀术一人仓皇遁去。
而背嵬军最辉煌的战绩,就是在朱仙镇,五百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余万金军。
最终令金人无奈发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