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成功篇:把要做的事做好(5)
“真是岂有此理,李鸿章不借船还情有可原,曾国荃竟也说什么海路受阻不能前来……真是气死我了!”
“那我们靠什么跟法军在海上决战啊?”一个将官问。
“我也曾想借德国商人的船,但也没办成。先不管了,我们自己准备吧。”
左宗棠派王诗正统领“恪靖亲军”三营陆续开赴泉州一带,令杨在元从厦门赶过去,准备一些渔船,待王诗正兵一到齐,扮作渔人黑夜偷渡。左宗棠对王诗正说:“你到台湾后告诉刘铭传,军情瞬息千变,如有机会可乘,可以相机行事,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王诗正说:“左帅放心,我一定转告刘铭传。”
十二月底,恪靖各营在王诗正指挥下,分批渡过台湾海峡,抵达台南,增强了台湾的防卫力量。随后,刘铭传、王诗正督率各军力挫强敌,终于保住了台湾。孤拔在企图攻占台湾的阴谋破灭后,又企图进取浙江镇海,结果又被中国守军打退,孤拔也被击伤,法军只得于光绪十一年二月(1885年3月)退踞澎湖群岛。孤拔不久就一命归西了。
随后,左宗棠派福建按察使裴荫森、道员刘倬云等在闽江海口瑯崎岛与北岸的长门处竖立铁桩,横以铁绠,藏入水中,并安装了起落的机器,我船出入时,铁绠没入深水处;敌船一来,就用机器把铁绠升起来,就可以有效地阻止敌船进入。接着,左宗棠又命人在距省城三十里的林浦、魁歧及闽安右路出海的梅花江,用石头把两边填起来,只能容下一个小船经过。并且,岸上修筑了很多炮台,水里安放了大量水雷。这样一来,福建前线的防务大为增强,马尾之战的悲剧再也不能上演了!
【感悟】
凡事争取主动:一件事情的成功,似乎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但如果这些因素都不具备,我们是不是就该放弃呢?回答是否定的。有时候,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就能在对手的倏忽间杀出一条路来。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年代也是这样。当你面对强大的对手不气馁、不放弃对抗时,就离打败对手不远了。这种精神就是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谁拥有了它,谁就能笑到最后。
一人带动众人廉
【家训】
“吏治之振新,全在上司精神贯注。”
【故事】
左宗棠临终时的全部家产,只有两万五千两。当了二十多年总督,每年仅养廉银一项就有两万两之多。李鸿章与他地位相当,最后留下的私财却有四千万两。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左宗棠的廉洁早已盖棺定论,似乎没有再说的必要。早在左宗棠“发迹”之前,还在湖南巡抚衙门当幕僚的时候,有一次,长沙城里一个姓常的富家子弟杀了人,应该偿命,因为是独子,常家不惜血本,在衙门里上下打点,想把事情摆平。
左宗棠坚持这件事情应该依法办理,常家听说后又气又怕,就专门请人找左宗棠疏通,但没有作用,这位常公子最后还是判了死罪。从这件事就不难理解,这位功绩卓著的封疆大吏,在风气恶浊的晚清官场中,是怎样的独树一帜。
晚清的地方官吏,除去廉俸之外,还有许多合法的灰色收入,叫做“陋规”,左宗棠在陕甘时,对各种陋规大加禁革,自己于廉俸之外分文不取,并且向所有的属吏发布“通饬”:“凡遇庆贺礼节,概应删除……其有专差呈送礼物者,尤干禁例”,坚决杜绝官场里行贿送礼的歪风。在用人方面,他从不徇私,四个儿子,没有一个留在身边,他的女婿要求随丈人当官,也被拒绝。在陕甘时,许多族人亲朋前来求事,但都被婉言打发回去。光在肃州一地,支付这些人回乡的路费,就达四千多两。
左宗棠不仅分文不取廉俸以外的钱财,分内的廉俸收入,百分之九十以上也被他用于公事,每年只有很少部分被寄回养家。同治八年,湘阴水灾,他捐银一万两;光绪三年,陕甘大旱,他捐给陕西一万两,甘肃庆阳三千两。他自费刊印了大量书籍,如“四书五经”、“棉书”、“种棉十要”等等,分发陕甘各地,以期恢复那里的文化教育,指导百姓发展战后的生产。为了巩固西部的国防,他指挥部下大修兰州城墙,建西门城楼的材料费户部不准报销,他就用自己的廉俸支付了。这类例子极多。
一个人清廉可能不算难事,只要洁身自好就行了,但若要培养出一批廉洁的干部,却不是易事。左宗棠却做到了。
请看下面的一组史料:
刘典,长期担任左宗棠的搭档,帮办大臣。在陕甘时,由于军饷短缺,他“锐然以减饷自任”。收复新疆的时候,左宗棠驻肃州,他坐镇兰州,西师全军的军饷都由他掌管调拨,经手的款额极大,却从不动用公款办自己的私事。刘典的住处,“环堵萧然,一如寒素”,完全不像一个大官的居所。后来,他病死军中,全家老幼无以为养。左宗棠痛悼不已,从自己的廉俸中拿出六千两银子为刘典治丧并安顿他的家人,却不去动用分毫公款,以符合刘典生前的习惯,使他“不污素节”。
刘锦棠,是进疆清军的中路统帅,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后辞官归里。离职前,将朝廷补发所部欠饷四百万两“辇致藩库,以备新疆缓急,而不以上闻。”他回家之后,因贫乏至极被寡居待养的婶母痛骂致病。等到甲午战争爆发,朝廷急需知兵大臣,诏家居多年的刘锦棠进京。他带病上路,病死在途中,时年五十一岁。人们打开他的遗箧,里面除了几份关于时局的奏折之外,一无所有。
张曜,是进疆清军的南路统帅,他“居官四十年,不言置产事,性尚义,所得廉俸俱散尽”。
金顺,是进疆清军的北路统帅,1885年,他在伊利将军任内奉诏赴京,死于肃州途中,“身后不名一文,几无以为殓,寮采醵金,丧始归,部伍缟素,步行五千里至京者,达二百人云。”
这几个人都是左宗棠的部下,随左宗棠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却以左宗棠为榜样,廉洁奉公,为后来的官员留下了实实在在的教材。
除此之外,左宗棠对于廉洁的官员也非常器重。陶模在任甘肃秦安县令时,县城里曾聚集过大量难民,每天都有人死去。陶模开始时只是每天带着衙役清理尸首,及时掩埋。可后来死的人越来越多,陶模再也看不下去了,就用自己的钱来开粥厂,仅仅几天,他便倾家荡产,再也没有钱买粮食了。这时,县衙的库房里还有一大笔银子,可要动用这笔钱,必须经上司批准,否则,将获严谴,甚至被杀头。而这时县城的难民越聚越多,若呈递公文一级一级审批,已经根本来不及了。他把心一横,拿出这笔钱,将粥厂继续开了下去。后来,左宗棠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处分陶模,还夸他是“天下第一循吏”,不断提拔重用,这位县令最后当上了总督。
从这些活生生的实例可以看出,左宗棠不仅自己不贪不贿,还时时用行动告诫文武官员,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官。在他的影响下,西师出现那么多的廉吏,是很自然的。这一批职务很高而又两袖清风的文官武将的存在,当然会对全军的士气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他才带领一支长年领不到军饷的军队,以极其旺盛的士气,将盘踞新疆十多年的阿古柏匪帮,一举赶出国门;再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沙俄让步,交还了已经被其吞入口中的伊犁地区。
民间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但这人人皆知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能作为座右铭。纵观上下五千年,为什么包公、海瑞等名字能家喻户晓,就是因为他们是老百姓眼里的清官。同样处在那个时代,李鸿章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清史稿”中说,李鸿章“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为用。”他本人和许多僚属,都是富甲当时的大款。如果让李鸿章带着这些人去收复新疆,结果可想而知。
【感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头头带头是头头,不带头是挡头。”带好头还是带坏头,是一个人思想的认知程度决定的。但因为开始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很多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件事,致使酿成严重后果而后悔不跌。
用人之长为上策
【家训】
“人各有才,才各有用,尝试譬之草皆药也。”
【故事】
有一次,左宗棠去现场看征兵的情况,到那里的时候,正碰上一伙人在和负责征兵的将官吵架,就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将官一见左宗棠,连忙说:“大帅你看,这样的人能当兵吗?”
左宗棠顺着将官手指的方向一看,五六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站在那里。
“那你说了,他们为什么不行啊?”左宗棠看着那个将官问。
“大帅有所不知,这几个人从前天就来了,但因为他们都是残疾人,我没有答应他们,他们就每天来闹。”
左宗棠点点头,走到一个年轻人跟前,伸手抓住了他的手,年轻人没有反应过来,本能地把手往后一带,差点把左宗棠拽到怀里。那个将官正想呵斥年轻人,被左宗棠制止了。左宗棠说:“你看,这个年轻人多有力气。好,都收下吧,暂时先编上号,晚上你去我大帐,我教给你怎么安排这些人。”那个将官虽然不愿意,但大帅发话了,也只好遵照执行。
晚上,左宗棠正在批阅公文,那个将官来了。左宗棠一看就知道,他还在为白天的事憋气。
“是不是还没想通啊?”
“没法想通。”那个将官说,“一群瘸子、哑巴,哪能当兵打仗啊?”
左宗棠笑着说:“那我问你,你们村里有没有瘸子、哑巴?”
“有啊。”
“他们是不是都靠父母兄妹生活?”左宗棠接着问。
“这倒没有,我们村有一个哑巴特别有力气,每天去山上砍柴,比别人多砍很多木柴。”
“这就对了。”左宗棠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走了几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就看你怎么用了。”
那个将官还是想不通:“可是,这是在征兵,不是找苦力。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到冲锋时,聋子听不到,瘸子跑不起来……这不乱了套?”
“难道军队里就只有冲锋陷阵的兵吗?”
左宗棠这句话把那个将官问住了,他想了一会,摇摇头。
左宗棠说:“这就是你为什么只是将官,而我是统帅的缘故。你只看到冲锋陷阵,但看不到冲锋陷阵以外,也有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要我说,在军中就没有不能用的人。聋子,可以安排在左右使唤,以免泄露机密;哑巴,可以送递密信,以免添词加句;瘸子,安排在炮位值勤,以免随便离开;瞎子,可以让他伏在地上监听远处的动静,因为眼瞎的人必然听力特佳。你看这样安排是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