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成功篇:把要做的事做好(4) - 左宗棠家训 - 李绪廷编着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左宗棠家训 >

第24章成功篇:把要做的事做好(4)

没等他说完,左宗棠一挥手制止了他:“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事在人为,只要塌下身子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众人见左宗棠主意已定,都不再多说,按要求下去准备了

经过几年的治理,尤其是朱家山和赤水湖工程的顺利竣工,秦淮水患基本得到控制。据记载,1883年7月下旬,飓风暴雨,运河水势几至漫堤,要是往年定会汪洋成灾,但这年河里低洼田亩,竟未有一处被淹,通、泰各州县农田安然无恙。

所以后人说,纵观左宗棠的从政生涯,水利一直是他施政的重点之一。他从1866年在西北任陕甘总督,至晚年到东南任两江总督前后十几年,在各地督办水利一直没有间断。而且,动用军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虽不是左宗棠的首创,但他利用军队兴修水利的成效却是前所未有的。

【感悟】

只要关乎民生的事都做:治水没有什么神奇的,但没有经费也能治水,就是神奇的了。其实,治水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意义很是深远。就像左宗棠所说的:只有兴办好水利,民心才能安定,水利废兴,关系民生国计。这句话如果是朝中分管治水的官吏说出,也没什么奇怪的,但说这话的,却是清朝后期政局中一位地位显赫的封疆大吏。这一点,很值得当今的官员好好思索。

带出一支威武的仁义之师

【家训】

“除临阵外不准滥杀,不准奸淫妇女、搜抢财物、烧毁粮食。如果故意为之,定严惩不贷!”

【故事】

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即使不在战场附近的百姓,也因部队经过不得安生。还有那些纪律涣散的乌合之众,在战场上贪生怕死,对老百姓却是心狠手辣,烧杀抢掠,坏事做绝。

左宗棠平时很注重对部队的教育,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部队要从严约束,战士绝不能像市井上的一般人一样。”在总结江南大营失败的原因时,他还说:“现在看来,金陵之所以局势变得很糟糕,不是没有强将勇卒,完全是因为部队纪律涣散所致。”所以,左宗棠认为,教兵如教子,不仅要教给士兵打仗的本领,还要让他们学到做人的道理。

后来,左宗棠的这一观点在部队爱民亲民上体现的最为完美。

左宗棠常对他的部下说:“军队要想打胜仗,就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大家常说,我们是‘威武之师’,殊不知,这个‘威武’是给敌人看的;在老百姓面前,我们就要做‘仁义之师’。所以,除临阵外不准滥杀,不准奸淫妇女、搜抢财物、烧毁粮食。如果故意为之,定严惩不贷!”

在陕甘追剿白彦虎的战斗节节胜利,大军准备直取南八城的时候,左宗棠有一次申明:“我的规定大家也知道,就不多说了。还是那句话,严禁杀、掠、奸淫,要让八城的回民有出虎口、入娘怀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在胜利的基础上,真正做到长治久安。”

这天早上,左宗棠刚起床,就听到外面有人啼哭。左宗棠不耐烦地说:“这是谁啊,这么晦气!”侍卫说:“回大帅,是不远处村里的一个老爹,哭着要见大帅。”左宗棠赶紧穿好衣服,走出大帐一看,一位六十几岁的老大爷正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着。

“老人家,你这是怎么了?”左宗棠上前一步,想把老大爷拉起来。

“你别拉我,我要等到大帅来了才起来。”

左宗棠赶紧说:“我就是左宗棠。有什么话起来说吧。”老人一听更不起来了,边哭边说:“左大帅,你要给小人做主啊!”

“你还是起来回话。”左宗棠说着把老人拉进大帐,“现在说吧,你有什么冤情?”

老人说,他叫老根,就住在不远处的王家庄。昨天晚上,他家里突然闯进一个当兵的,不仅把他家的老母鸡杀了吃掉,还趁老人出去找干柴的空,把他十八岁的女儿强奸了。他的女儿当晚就上吊自杀了。

听到这里,左宗棠气地胡子都快立起来了。他强压怒火问老跟:“老人家,你可认得那个人?”老跟说:“认得。他的左脸颊有一块青胎记。”

一听这话,左宗棠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他的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这人叫孙大罕,是他老朋友的儿子。前段时间,他老朋友带着儿子来到左宗棠大营,说让孩子在队伍里磕打磕打。左宗棠见孙大罕有一身好武艺,就留在身边当了侍卫。

左宗棠对身边的一个侍卫说:“你看到孙大罕了吗?”那个侍卫说:“昨晚他说肚子吃坏了,出去好大时辰才回来,回来后就躺在行军帐中没有出来。”

“去,把他给我带过来。”

不一会儿,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被带到大帐。老根一见,大声说:“大帅,就是他!你还我女儿!”说着,老根就要冲上去厮打孙大罕,被侍卫拉住了。

孙大罕一见老人,知道事情败露了。但他仗着父亲是左宗棠的朋友,认定左宗棠不会太委屈自己,还斜着眼看着老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左宗棠强压怒火看着孙大罕,二话不说,从一个侍卫刀鞘中抽出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当啷”一声扔在孙大罕面前,一字一句地说:“看在你父亲的面上,你还是自己了断吧!”孙大罕没想到会是这样,但军令如山倒,他知道再多说也于事无补,只好捡起大刀,当众自刎而死。

左宗棠又拿出一些碎银子给老跟,让他回去好好安葬女儿。

老根“扑通”一声给左宗棠跪下了,高喊:“左青天!”

【感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不制定一个底线,可能把好事变成坏事。就像风筝,如果没有那根线拉着,他就不能想飞就飞、想落就落。

教育是国家振兴之源

【家训】

“各子弟到局学习后,每日晨起、夜眠,听教习员训课,不准在外嬉游,致荒学业;不准侮漫教师,欺凌同学。”

【故事】

左宗棠西征时,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只要基本的社会秩序恢复了,他就开始让地方官员恢复和兴办各种书院。

这天,左宗棠把兰州的有钱人集中到一起,开了一个茶话会。这些人知道左宗棠不会无缘无故请他们喝茶,就不安地等着看左宗棠这出戏是花脸还是白脸。

左宗棠看着大家的表情,哈哈一笑道:“怎么,大家把我这里当成鸿门宴了?”一句话说得大家脸上稍稍有了点笑容。

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站起来,向左宗棠拱手一礼道:“大人今天有什么事就明说吧,只要大家办到的,自然万死不辞。”众人都齐声符合。

左宗棠也站起来还礼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是关于建书院的事。”

一听这话,大家议论纷纷,都说如今战乱不断,谁还有心读书?

左宗棠说:“即使一些地方有动乱,国家还是要向前发展的。而要发展,没有学问是不行的。我知道大家也是战乱的受害者,我不强求大家。现在建书院的钱还差的不少,况且我们还要出资聘请好教员,实在是没有办法才有劳大家的。”

左宗棠的一段话可以说是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再说了,兰山书院建起来,还不是我们的子孙受益?于是,大家一商量,还是多少捐点吧,不然,对不起今天的这碗茶水啊。

就这样,地方官员出一点,义士捐一点,财政上再拨点,兰山书院很快就建成了。听着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左宗棠感到由衷的欣慰。

又到了去北京会考的时间。这天清早,左宗棠早早来到书院,和院生们交流考试的情况。这时,左宗棠看到一个院生蹲在一边愁眉不展,就走了过去。

“你叫什么名字?别人都喜气洋洋的,你怎么愁眉苦脸的?”

那个院生赶紧站起来说:“回大人,学生叫秦军生。眼看就要进京考试了,可盘缠还没有着落。”

“原来是这样。”左宗棠说完就走了。

秦军生旁边的一个院生望着左宗棠的背影,鼻子里“哼”了一声:“假惺惺。”秦军生又低下头,用一根树枝拨弄着地上的几只蚂蚁。

半个时辰后,秦军生被叫到先生的书房里。进屋一看,里面还有三四个低头不语的院生。左宗棠也坐在里面,正和先生说着什么,看到秦军生进来,问先生:“到齐了吗?”先生说:“齐了。一共五个。”左宗棠站起来,从他们身边走了一遭,语重心长地说:“我刚才和先生聊了一下,知道你们几个都是勤奋用功的好院生,如果再努力一把,可能就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今天我来的匆忙,身上没到多少银子,回头让秦军生跟我回去拿银子,你们的盘缠我出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