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求学篇:不以获取名利为目的(1)
自小就有侯爵相
【家训】
“此子幼时分物能均,又知让而忘其私,异日必能昌大吾门(左宗棠祖父左人锦语)。”
【故事】
左宗棠出生于清朝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11月10日)的凌晨,这个胖小子的出生,不仅没给家里带来喜庆,相反更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那时,他这个家族从江西迁到湖南的偏僻山村,已长达700多年。虽然也出过一些名人,但大多还是比较贫穷。左宗棠家也不例外,家里土地很少,祖父母均已年迈老衰。左宗棠上有三个姐姐、二个兄长,年纪都小,全家九口人的生活要靠父亲终年在外设馆授徒维持。
左宗棠出生后母亲奶水不足,又雇不起奶妈,只好靠吸吮米汁来喂养。米汁虽然也能喝得肚儿圆,但营养跟不上,小左宗棠就日夜啼哭,时间一长,肚皮和肚脐都突出来了。以后长大了,仍然是腹大脐浅。
一晃三年过去了。这天晚上,左宗棠见祖父在灯下认真地看书,很感兴趣,就搬个凳子站在上面看。祖父见了非常高兴,就把小左宗棠抱到膝上,读出声让他听。左宗棠好像听懂了似的,不哭也不闹,眼睛一刻不离祖父手里的书本。
左宗棠的祖父叫左人锦,字斐中,号松野,国子监生,一生以授徒为业。他为人和气,乐善好施,闻名于乡里,家里有个“梧塘书塾”,专门用来教书育人。左人锦见孙子爱书本,就带了他来教书,谁知,只有四岁的左宗棠聪敏过人,祖父教给的诗句,很快就能记住。左人锦非常高兴,即使不教书时也爱带着孙子到处去玩。
这天,左人锦带着孙子到后山去玩,回来时摘了一大把栗子。回到家,左人锦坐在椅子上,把栗子放到桌子上,对左宗棠说:“把这些栗子分给兄长姐姐去。”左宗棠看了看那些栗子,仔细地分成五份,然后一次一把分别给了三个姐姐和两个兄长,自己却一个也没留。左人锦看后点点头,笑着对家人说:“这孩子从小就知道礼让,又没有私心,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左宗棠五岁那年,父亲左观澜到府城长沙设馆授徒,就把左宗棠和长兄宗械、仲兄宗植带在身边。一天,父亲教两个兄长读书,当读到“昔之勇士亡于二桃,今之廉士生于二李,”时,父亲问:“二桃的典故出自何处?”
兄长们愣了一下,想不起来,都没有回答。这时,坐在后边的左宗棠用稚嫩的音调朗声念道:“古诗《梁父吟》有‘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父亲非常奇怪,就问:“棠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左宗棠背着手,学着大人的样子说:“兄长读书时,我在旁边听,就记住了。”
晚上睡觉前,左观澜笑着问夫人:“你知道我今天发现什么了?”夫人摇摇头。
左观澜说:“你看棠儿。”夫人看了看睡在身边的左宗棠,不解地问:“棠儿怎么了?”左观澜说:“你还记不记得棠儿出生那天晚上母亲做的梦?”夫人笑了:“当然记得。母亲说,她梦见一个神仙落在院里,就过去询问,那人说,他是牵牛星,母亲就惊醒了。几乎是同时,棠儿就生下来了。母亲说,棠儿是牵牛星下凡。”
“对。今天上课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宗械和宗植都没回答出来,棠儿竟回答出来了。真是奇了。所以,我突然想到了母亲做的那个梦。现在看来,那个梦就要实现了。将来老三有封侯的希望。”
左观澜的这一预言,在60年后果然实现了。虽然,他没有等到儿子封侯的那一天。
【感悟】
无私才能前途无量:一个人,不管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如果一心只想自己沾点小便宜,永远都不可能成就大事。因为私心太重,不仅目光只停留在身前身后,还会恶化和周围人的关系,造成形单影只、孤独行走的境遇。而没有私心的人,什么时代都会成为周围人的榜样,并自然形成一个人场。你帮别人的时候,别人都想帮你,这时,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开口能谈天下事
【家训】
“开口能言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贺熙龄赞左宗棠)。”
【故事】
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所以,左宗棠从六岁起就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到九岁的时候,已经能写八股文了。
道光六年(1826年),左宗棠参加了湘阴县试,竟名列榜首。第二年应长沙府试,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别人都羡慕左家终于快要熬出头了。
然而,就在左宗棠奋发读书、开始走向科举道路之时,家中却遭遇一连串的不幸。祖父母相继逝世不说,长兄竟也因病去世。面对一连串的变故,左宗棠的母亲因伤心过度,也于道光七年患病不治身亡。原来一片笑声的大家庭,现在只剩下他们爷三个。年过半百的父亲接连丧子、丧妻,再加上积劳成疾、负债累累,两年多后也一病不起,不久就撒手尘寰。
将父亲埋葬了,左宗棠和仲兄宗植泪眼相望,几天没有吃喝。
父亲的死,不仅仅是家里少了顶梁柱,更要命的是留下了数百两银子的债务。
??这时,左宗棠的三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各自的家庭也不宽裕,没有能力顾两个弟弟。没有办法,左宗植只好离乡背井,去到处打零工。
十几岁的左宗棠于是也就失去了所有的依靠,独立地走上了社会。但倔强的左宗棠从不在别人面前说一个“穷”字。
也就是从这时起,左宗棠的脑子里已不再仅仅是装着《四书》、《五经》了,他开始涉猎一些别人想都不想的书籍——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等。这些“杂”书,使左宗棠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让他学会了很多带兵打仗、施政理财、治理国家的经世之学。
这天,同村的一个儒生来向左宗棠请教一个问题,看到左宗棠床头摆得这些书,奇怪地问:“棠兄,你这是干什么?马上就要考试了,你读这些没用的书,岂不白白浪费了时间?”
左宗棠没有反驳,他知道,这里面的玄机,面前这位温文尔雅的兄弟,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参透。
看着左宗棠不可救药的态度,那个儒生掉头就走,从此再不来左宗棠这里浪费时间。不仅这样,左宗棠的这一行为也招来了全村人的不屑,认为左家出了一个败家子,几百年的诗书礼仪就要断送在这小子手里。但左宗棠毫不理会,他目光所及是那些人永远也看不到的。
然而,机会终于来了。
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回到长沙。左宗棠早闻其大名,对贺长龄的学问、功业和为人十分钦慕,便前往请教。这贺长龄在清代中期可是个人物,曾与江苏巡抚陶澍针对时弊,进行大力革新,并请魏源选辑从清朝开国到道光初年有关社会现实问题和经世致用的论文,编成《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是一位著名的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
这天早上,左宗棠来到贺府拜见贺长龄。贺长龄问:“除了儒家著作,你还读过什么书啊?”左宗棠就把自己读过的书说了几本。
贺长龄开始不信,就随口问了几个问题,左宗棠都流利地回答了出来。贺长龄非常高兴,拍着左宗棠的肩膀说:“好啊,想不到像你这样年轻的儒生,能懂得这么多经世之学。”说着,贺长龄拉着左宗棠的手,蹬梯上楼,指着一橱子一厨子的书籍,对左宗棠说:“这些书你随便看,什么时候有时间就来取。”左宗棠高兴异常,当即挑选了几本,告辞出来。
几天以后,左宗棠去还书,贺长龄和左宗棠就书中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贺长龄说:“虽然每次大考都有不少儒生入仕,但少有惊世之才。你一定要好好用功,千万不要自满啊。”左宗棠点头称是。
第二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学习。这座书院为南宋时抗金名将张浚与其子——著名理学家张拭所创办,大学者朱熹曾在此讲学。当时主持书院的是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世致用学者。
进了城南书院,左宗棠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开始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
转眼到了道光十九年。这年秋天,贺熙龄要奉旨进京,左宗棠听说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城南为恩师送行。先生乘船离去,左宗棠竟然渡河登上岳麓山顶,一直看着贺熙龄乘坐的船只慢慢消失在暮霭中。
贺熙龄也不愿离开左宗棠。船到九江,面对滔滔江水,禁不住想起和左宗棠在一起指点江山的日日夜夜,于是提笔写下一首诗:“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感悟】
不能成为“书呆子”:有一句广告词“上学不是为了面子,好工作才是关键”,虽然是为自己的学校招生,但这句话里却包含着朴素的真理。每年全国正规院校毕业的中文系大学生数不胜数,但又有几人能成为文字工作者?书读得多,并不见得视野就宽、学问就精,会读书、读好书才是成才的关键。如果你已经大学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就不要只是责怪社会,想想自己,除了会背诵几篇课文,还知道点什么?
才识有人识,方能脱颖出
【家训】
“心忧天下,读破万卷,自觉志趣不凡。”
【故事】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吴荣光设立的湘水校经堂学习经学时,由于学习刻苦,七次取得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当时因为父亲去世,他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纳资为监生,应湖南乡试。说到捐监,左宗棠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按清朝的科举制度,要参加乡试,必须是秀才才够格。而左宗棠由于两次丁忧在家,错过了考试机会,没有成为秀才。他也想等下次再考,但一想要等三年,就改了主意。于是,左宗棠就花了108两银子,捐了一个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