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求学篇:不以获取名利为目的(2)
曾国藩刚才的高兴劲还没过去,就被左宗棠一棒给打回去了。他暗暗点头,心说,这左宗棠果然是个人才,这么难的对联,他竟然不假思索地就对了出来。不仅有力地回击了自己,还把自己的名字也嵌在里面。那句话怎么说了,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没有揶揄到左宗棠反被左宗棠奚落了一句。他本想再回一句,又一想算了吧,看来同左宗棠斗智,自己占不了便宜,还是不去惹麻烦了。
想到这里,曾国藩哈哈大笑起来,好像左宗棠说的不是他一样。左宗棠一听笑声就明白了,也跟着开怀大笑。大家都心照不宣,彼此打着哈哈,就把这事搪塞过去了。
【感悟】
让自己拥有金刚钻:自信与不自信只有一步之遥,中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纸,那就是:真本事。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其实,这个“金刚钻”也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你的长辈有钱,你就可能把他的钱据为己有;但你父辈有看家本领,你却不一定能拿过来。钱为身外之物,谁拿谁用;“金刚钻”为腹内生长,别人想拿也拿不走。
读书须先明理
【家训】
“读书先须明理,非循序渐进,熟读深思不能有所开悟。”
【故事】
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史,使许许多多的读书人走上了历史舞台,或忠或奸,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左宗棠开始也是想走这条道的,但走着走着,他就走到了十字路口。如果非要靠这条道入仕,就要像所有的儒生们一样,为了早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而点灯熬油、板凳坐穿。思来想去,左宗棠还是走向了另一条道路——研究经世之学,以图报效国家。
在封建社会,这样做无异于“怪癖”。很多人不明白,不为科名,读书干什么?
左宗棠有一个同学叫孙道山,这人脑子特别好使,在私塾时,别人两个时辰背过的课文,他不到一个时辰就能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后来,这人考上了进士,当了一个县的父母官。
这天晚上,左宗棠把几个孩子叫到跟前,问他们有什么理想。儿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左宗棠摇摇头说:“我这些年光顾了四处打打杀杀,没空给你们讲这些道理。”左宗棠停顿了片刻,突然问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为父的同窗孙道山?”孩子们说:“记得。他考上进士的时候,大门口张灯结彩,村里人都羡慕的不行。”
“不错。可你们知道他现在在干什么?”
“不知道。应该在某个地方当官享受荣华富贵吧。”
面对孩子们的这一回答,左宗棠没有批评。因为读书和当官似乎是因果关系,没有一个读书人能逃出这个怪圈。
“其实,在学校时,孙道山的聪明大部分同学望尘莫及。尤其是《四书》、《五经》,他竟达到了倒背如流的境界。当时,先生把他当作我们的榜样,天天让我们向他学习。”
“现在他也应该是学子们的榜样啊?”孩子们说。
左宗棠没有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接着说:“但他当上官后,却成了一个鱼肉百姓的贪官。前年他所在的地方大旱,朝廷拔下一些赈灾银两,他竟然上瞒下骗,中饱私囊,结果落了个充军岭南,永不启用的结局。”
左宗棠说完,看着孩子们,并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惊奇。
“其实,我不提倡你们为科名去读书,并非降低了读书标准,而是更加严格。《四书》、《五经》不只是用来背诵的,会‘用’才是读书的真谛。如果对自己修身立德、学做名儒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你背的再娴熟,也只是在嘴皮子上,没一点用处。”
孩子们问:“那怎样才算会读书呢?”
左宗棠说:“读书要学一字了解一字的意思,学一字会用一字。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满腹经纶,行为却不如一个没读过书的村野之人,那么,即使获取功名,不仅不能成为经世之才,还可能祸国殃民。”
看着孩子们频频点头,左宗棠又说:“读书先须明理,非循序渐进,熟读深思不能有所开悟。”
孩子们问:“父亲,这‘理’究竟是指什么?”
左宗棠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归于对一个圣贤之人如何成为圣贤的参悟和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圣贤的自审。不读书不行,读书只为功名也不行,读书应该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一个圣贤。也就是说,只有明白这一道理,才能正确对待读书与功名的关系,才能广泛而深入地接受对社会有用的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们听完频频点头,这些道理,在私塾里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感悟】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出人头地:我们读书,常常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却不知道读书的真正含义。把书读透,并不就是完成任务了,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参透做人的“明理”,然后广泛而深入地接受一切对社会有用的知识,并使自己逐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踏实读书,扎实做人
【家训】
“读书应该脚踏实地,扎实认真,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学。”
【故事】
左宗棠在新疆的时候,有一天闲来无事就到了一个学堂,看到孩子们在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背书,就问一个先生:“孩子们读的什么书啊?”先生答道:“都是才上学的,读的是《千字文》和《三字经》。”左宗棠又问:“那《千字文》是谁写的?”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周兴嗣。”
左宗棠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突然又问:“你们知道做这部书用了多少时间?”
先生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左宗棠微微一笑道:“这部书是周兴嗣编的,后来由王羲之抄写,这大概都知道。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说: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虽然知道这个工作的难度,但君命不能违,于是,绞尽脑汁,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梁武帝看到《千字文》,连连称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后来,王羲之的孙子智永禅师自己临摹了八百本,江南各个寺院各留了一本后,其余的就散发给别人了。”左宗棠说着拿起一本《千字文》,翻开,指着两个地方说:“你们看,整本书一千个字,只有一个字重复,那就是‘洁’字。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两次:‘女慕贞洁’、‘纨扇圆洁’。关于这个字,后来的很多文人都想修改一下,但未能奏效。”
先生们听着左宗棠的高论,一个个目瞪口呆。他们原因为带兵打仗的都是大老粗,没想到眼前这个个子不高、胖胖的将军原来满腹经纶啊。
还时有一个先生还是不服气。他在称赞了左宗棠的才华后,不阴不阳地说:“大帅既然知道的这么多,不妨给学生们解释一下这千字之文所蕴含的道理。”左宗棠知道他是在有意难为自己,就和颜悦色地说:“可以。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简要地说一下了。”
“大帅请。”
左宗棠不再谦让,走上讲台,对着先生和学子娓娓道来: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第三部分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并对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多加赞誉。第四部分则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左宗棠边讲边朗诵有关的词句,真可谓言简意赅、准确无误。
看着先生们久久没有合上的嘴,左宗棠走下讲台,顺手拿起一本《三字经》,打开,指着“性本善”三个字说:“大家都背《三字经》,但对里面的含义是否清楚却很少有人提及。比如一开始——性,从心而生,若以耳目口手足动静为性,此近于作用之说。释氏尝曰:‘狗子有佛性’即性本善之义也。孔子的‘性相近’,道子的‘性善’就是这个道理。”
听完左宗棠的话,一个先生大呼:“妙啊!听大人一番讲解,深得讲书三昧。”
左宗棠听后哈哈大笑,又去另一个学堂闲逛去了。
【感悟】
练就一身真功夫:书读的多是好事,但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到用时也不能信手拈来、似曾相识却不能落于纸面,这样的读书态度,自然只能练就一副花架子,没什么用处。读书是这样,做人也是如此。
做学问不以获取名利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