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交友篇:处理好人际关系(1) - 左宗棠家训 - 李绪廷编着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左宗棠家训 >

第16章交友篇:处理好人际关系(1)

湘江一夜话,半生不“毁约”

【家训】

“是晚乱流而西,维舟岳麓山下,同贤昆季侍公饮,抗谭今昔。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

【故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左宗棠正在家中看书,有人来找他,说是林则徐林大人在长沙湘江的船上等他。

左宗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他确定那人不是开玩笑后,门都没关,从湘阴火速赶往长沙。一路狂奔来到江边,看见一老者站立船头,气宇轩昂。虽然和林则徐没见过面,但单从风度上就可以看出,站在船头上微笑着向他招手的,就是心目中的大英雄林则徐。

“我可见到您了。”左宗棠说了这句话后,激动地好久说不出话来。

林则徐招呼左宗棠坐下,也高兴地说:“两江总督陶澍和他的女婿胡林翼都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提起你,说你是‘近日楚才第一’,所以,这次我请假回乡养病,特地在此暂停,为的就是能和你见上一面啊。”

左宗棠说:“自从林公遭贬去了新疆,我的心就跟着林公去了。天地可鉴,我说的都是真心话。”

林则徐知道左宗棠非常狂傲,他相信今天左宗棠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接着,两个人从个人理想到国家安危,真可谓无话不谈。

左宗棠说:“现在的当官的,向下面伸手贪得无厌,使百姓觉得日子都没法过了。”林则徐点头称是:“在这方面,贺长龄是我们的楷模啊。”

“对了,林公,滇中战乱现在如何了?”

“祸首已经被绳之以法,不久那里就会安定了。”说着,林则徐叹了口气,“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西域边政。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土地肥沃而人民不能过上富裕日子。为此,我主张大兴水利,只要水利兴修,稻田广种,那么西域就能和江南一样富庶。可惜,一直到我离开,水利工程都没有成功。这是我一生的憾事。”

说着,林则徐拿出一些书籍纸张,说:“这些还不难解决,我最担心的还是边疆大患。根据我的观察,俄国不久将会对新疆用兵。这些材料都是我这些年研究的心得体会,今天全交给你。我老了,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这些年我一直留心经世之才,好将这件事托付给他,今天我终于放心了。”说着,将一大叠资料交给左宗棠。

左宗棠激动不已,这些资料凝聚着林则徐的心血,那是万金难买啊。

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泛白,左宗棠恋恋不舍得起身告辞,林则徐说:“我送你一副对联吧。”说着,铺开宣纸,略一思考,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临别时,林则徐将对联交到左宗棠的手里,语重心长地说:“将来完成我的大志,只有靠你了!”左宗棠含泪点了点头。

以后的日子,左宗棠经常秉烛夜读林则徐留下的资料,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地方,渐渐地装在了他的心中。

道光三十年(1850年),左宗棠在长沙朋友寓中听到了林则徐死于广东的噩耗,不由痛哭失声。没有几个人知道,左宗棠的哭声里带着多少惋惜、多少崇敬。

接着,左宗棠流泪撰题挽联寄托哀思:“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这副对联,既有对林则徐坎坷遭遇的愤懑不平,又包含着“出师未捷”的无限遗恨与痛惜。可谓力透纸背。

正像林则徐预测的那样,20多年后,左宗棠毅然舆榇出关,收复了新疆。并像当年答应的一样,奏请建省,屯田垦荒,凿修水利,努力将林则徐生前意愿一一付诸实施。

【感悟】

让别人看到你:茫茫人海,一个人显得微不足道,就像沙粒中的金子,需要淘金者细细筛选才能得到。但在没被发现之前,你就要尽力展现自己的光华,让淘金者发现你。只有这样,渺小的你才能走出原有的狭小地带,踏上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当欣赏你的人靠近你

【家训】

“汝之言论志向,我俱明白,将来勋业当在我上(陶澍赞左宗棠)。”

【故事】

这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路过醴陵,偶遇左宗棠,才使这颗珍珠不至于长期埋藏于沙砾中,而放射出其应有的光芒。

你也许会问,陶澍是谁?他有什么能力能从万千沙砾中,发现哪颗是珍珠而不是沙粒?

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集,安化县小淹乡人。嘉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亲书“印心石屋”匾赐之。

就是这位陶澍,在醴陵县公馆小憩时,看到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不仅洋溢着对陶澍的赞赏和敬佩,还写出了陶澍一生中的旷世之荣——道光皇帝曾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陶澍幼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写匾额。走进公馆,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看到此联此诗禁不住心潮澎湃。当然,不仅仅是想起了自己的辉煌一生,而是看到了一位才子。

“请问,这对联是谁撰写的?”陶澍抑制住激动的心情,问旁边的陪同人员。

“是本县一个私塾先生,叫左宗棠。”

“噢。那请他来一趟公馆如何?”

“当然可以了。前几天我们在一起闲聊时,左先生还提起您。好,我这就去请他过来。”

那人去请左宗棠了,陶澍站在原地看着那副对联不住地点头。

“陶公在哪里……”

陶澍听到声音回头一看,见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和刚才去请的人急急走来。他往年轻人身后看去,并没看到别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位年轻的后生就是对联的作者。

“你就是左宗棠?”虽然知道了,但陶澍还是忍不住问道。

“不错,正是小生。那么,您就是陶公了?”见陶澍点点头,左宗棠赶紧施礼,被陶澍一把拉住。

“免了免了。”陶澍上下打量了一番左宗棠道,“想不到小小的醴陵县竟是藏龙卧虎之地。”左宗棠赶紧说:“陶公过奖。”两个人手挽着手来到陶澍的住处,边喝茶便开始谈论一些时政。

这时,陶澍的随从告诉陶澍该启程了,左宗棠赶紧起身告别。陶澍示意左宗棠坐下,对随从说:“你们去一边休息吧,我不叫你们就别来打扰我们。”随从答应着下去了。

陶澍说:“好久没遇到如此博学的人了,今晚我俩要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一听高兴地说:“好啊,小生愿听陶公教诲。”

就这样,两个人从春秋战国聊到大清,从国内聊到国外,整夜未眠竟没有倦意。

这时,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澍爱才,欣然应允。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师参加会试,等发了榜一看,仍然没有自己的名字。在南返途中,他到南京拜访了两江总督陶澍。故人相见,自是一番嘘寒问暖。这充分表明陶澍对他这个会试落第而又具真才实学的举人非常器重。但接下来的事却让左宗棠始料不及。作为一代名人至尊的陶澍,竟要和落魄的穷举人结秦为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唯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

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去世,留下七岁孤子陶桄,左宗棠受贺熙龄之托,在次年初前往安化小淹陶家,承担了为陶桄教书的义务,并在陶家教书八年中饱览了丰富的典籍。

也就是从这时起,左宗棠才真正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并和许诺陶澍的一样,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感悟】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如果左宗棠没有过人之处,即使陶澍在醴陵县住上几年,都不会和他谈论时政。很多人自以为是千里马,天天坐在那里等待伯乐来发现他,结果,空等一生也免不了落寞而去。当我们仕途不畅时,不去怨天尤人,而是勤奋钻研治国安邦之道,最终一定会等到云开日见,人生也因此而辉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