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拒见 - 重回北魏 - 黄皇室主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重回北魏 >

第199章拒见

第二天,在用过早餐后,拓跋慎踩着秋霜,带上陆光、刘腾,就去挨门拜访皇帝其他宫妃,主要是有子女、名位的,没有的也有要去看看的,比如郑嫔,怎么得也要去走一遍。

要说皇帝年岁不大,实岁二十四,可是子女可不少,到目前总计起来十五人,连拓跋慎在内七子,八女,目前最小的孩子就是高贵人的小女儿。

在古代宫廷,子女是非常重要的,有名位的可以没有子女,但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不得宠那种,想要名位就一定要有子女,这是晋升位阶的捷径。

从两个姐姐开始,拓跋慎大体按着弟姐妹年岁大小挨个上门拜访。同辈的说起来人不少,其中有不少都是一个母亲,所以需要拜访的总计八处,外加郑嫔的住所九处,时间倒也不耽搁太多,多是说了几句话,看下弟弟妹妹们就走了。倒不是他不喜欢这些弟弟妹妹,而是因为他(她)们普遍年纪小好几岁,最大的三妹妹才七岁,平时见的不多,能说的话自然就少了,所以感情培养不上去,再说哄孩子也很累的,有高贵人一家的两个就行了,其他的弟弟妹妹以后再说吧。

高贵人这里,拓跋慎特意放在了最后,在这里逗留了近半个时辰,主要是想看看拓跋恪这几个月的学业到哪里了,对照一下进度,然后陪着拓跋怀和说话还有点口齿不清的依娘玩了一会儿才走。

出了栖凤阁,正准备回中音殿,想起还有拓跋恂那里没有去,昨天在太和殿见皇帝时没有看见他,奏对后就直接回中音殿了。说心里话,他不想去,可是其他弟弟妹妹都去拜访过,单放着拓跋恂那里不去,在皇宫这种人多嘴杂的地方不用一天,就能给你编排出几种小道故事。

打发陆光、刘腾先回中音殿,拓跋慎独自前往太和殿,到了太和殿外思贤门外,便见一个传诏谒者正带着四个身着朝服的人急匆匆进去。显然这是皇帝要召见人。

皇帝要见人,拓跋慎也不急了,走到思贤门偏房中等着,又请这里的谒者等皇帝见完人后去帮着通报一下。

在偏房中等了不到一刻,便见那四个不认识的人出了前殿,走路的姿态也不似之前那般轻快。

不过一小会儿,谒者来报,说皇帝许见,拓跋慎便整理下衣服,顺了下头发,便跟在谒者后面进了前殿。

皇帝见了拓跋慎,问道:“二郎今日不在中音殿,来见为父何事?”

他刚刚在这里斥责了几个要官的母家亲戚,心里正有些不舒服。

拓跋慎道:“儿数月在外,不见大兄,甚是想念,故来请一见。”

“嗯”皇帝的点点头,脸色好了很多,道:“你能记得阿兄,甚好。他正在西室温书,你自去吧。”

“是”

拓跋慎躬身出殿

出了前殿,拓跋慎右转往西室,在室外不远便听见里面传来高昂的颂书声,拓跋慎到了门外,让看门的小宦进去通报。

屋里面的读书声没了,先是传出几句恶狠狠的话声,然后便听见几声“砰砰“声,好似某种东西在地上快速滚动的声音,然后便见刚刚进去的小宦急匆匆小跑了出来,苦着脸道:“二殿下,大殿下正在读书,还请二殿下下次再来吧。”

拓跋慎目不斜视,站着不说话,两个呼吸后才点点头,道:“既如此,我便先回去,还请告知大兄,便说小弟有暇再来”说着转身踱步而去。

中给事中李坚走进太和前殿,皇帝问道:“如何?伊兄弟可见了?”

李坚摇摇头,道:“二殿下未曾进去。”

皇帝张口欲言,却不知说什么好,便道:“让二皇子回去吧,不用来陛见了。”

拓跋恂对拓跋慎的不满,皇帝当然心知肚明,他原本本还指望能用时间淡化,没想到结果好像不减反增。

回去的路上,拓跋慎低着头,眉头紧锁。没见到拓跋恂,还没有什么,只是没想到拓跋恂对他的仇恨已经到了面都懒得见的地步,皇帝眼皮子底下尚且毫不掩饰敌意,私下更不知道对他恨成什么样呢。

······

下午未申交刻,拓跋慎又去了一次紫宫寺,为母亲张嫔焚香祝祷。在那里,拓跋慎遇到了曾在徐州沛县见过的柳夫人刘氏,不过她在宫中以其本姓生活的,在浅谈过后,才知道她和女儿现在都在紫宫寺,也是她们母女运气好,因为母女二人都能识文断字,所以刘氏就被分配到紫宫寺中做校对、抄写经卷的活儿,女儿被简拔到了宫中女学中继续进学,如果有成,以后她在宫中的路会好很多,至少起点比很多人要高。至于她的儿子怎么样了,拓跋慎没有问,刘氏也没有说。

接下来的几天,拓跋慎的生活又回到以前的步调,不过因为时间正好到了重阳节,所以还没有接到开课的时候。利用这几日的悠闲时间,拓跋慎知道了他不在平城的几个月朝中发生几件大事。

一是皇帝命令在太皇太后的永固陵边修建自己的万年吉地,称之为“万年堂”。时间正是他在南朝庆义馆火灾当天。

此事表面看来,仅仅是皇帝孝心的表现,可是站在拓跋慎这个外来者的视角内看来,说明皇帝现在在推行汉化改制上是想以温水煮青蛙的想法循序渐进的,以免遭到太大反弹,这与他后来迁都洛阳之后急进式汉化大不相。万年堂的修建表明他至少现在还没有迁都的决心。

当然,也不排除万年堂是他放出的烟雾弹,拿来惑人耳目的。

二是皇帝改了将道武皇帝的庙号烈祖改为太祖,废除了原平文皇帝的太祖庙号,这件事在朝中,尤其是宗室中反响极大。

本朝在建魏之初,按中国旧例追谥前代帝王,当时审时度势,便以平文皇帝为太祖。平文皇帝皇帝虽然对代魏的建立不及他的儿子昭成皇帝(什翼健)功劳大,但因当时魏国初建,需要团结更多拓跋子弟为国效力,所以追平文为太祖,将平文皇帝以下子孙全部纳入宗室范围,都能享受一定的特权。

这次皇帝将平文皇帝的太祖庙号转移给了道武皇帝,理由是道武皇帝是建立魏国的功劳比平文皇帝大,称烈祖不当。理上来说,皇帝说得有理,本朝成于道武皇帝之手,平文皇帝不过因为是昭成皇帝的父亲才尊为太祖,而且这个庙号当时是为了团结皇族才给平文皇帝的,如今时移势易,皇家本宗已经根深蒂固,将太祖从平文皇帝转给道武皇帝也是合理的,而且建国之君为太祖是非常合乎西汉以来的规矩的。

但于非道武一系的宗室成员来说可不是个庙号转移的问题,因为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们的宗室地位的重要性,甚至可能在将来存在被剥夺宗室地位的隐患,因此在宗室内部有不少人不满,不过因为皇帝并没有明文将非道武皇帝一系的全部革除宗籍,所以这种不满暂时还没有浮出表面。

还有一桩,就是皇帝要将道坛迁到桑干水以南去,改名为“崇虚寺”,说是京城人多地少,道坛占地方。要说这话有真有假,以真来说,道坛初建的时候,平城人口还不如现在多,当时空地多,到现在确实显得占地广,可是城中寺庙也多啊,让和尚们挪挪地方,还是能够腾出点土地的,现在只赶道士,不迁和尚,有点不公平。(注)

此外还有几个人事变动,皇帝七月份外放了都曹尚书王袭为秦州刺史,他的都曹尚书由仪曹尚书·大鸿胪卿游明根兼任,原署的吏部曹由散骑常侍·内行令王遇管理,并担任吏部尚书。

游明根是朝廷的积年老吏,历仕三代,王遇久在宫中任职,担任任事朝官还是第一次,又是吏部这么重要的位置,可见皇帝对他的信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