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明代三大女真
正当以建州三卫为核心的建州女真逐步形成时。另一个女真族群也从野人女真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起来,这便是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女真。海西作为地名始于元代,原指上自伊通河口、下至依兰的松花江中游地区,中心地区为拉林河和阿什河一带。元代,海西地域属于水达达女真的主要分布区。明朝建立后继续沿袭元代称呼,将分布于松花江大屈折处(即元代海西),以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的女真诸部统称为海西女真。明代的海西女真,其族源主要来自元代水达达路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三个女真万户府的后裔。元末明初,分布于松花江支流呼兰河,一度较为活跃的忽剌温部即属于海西女真。明太祖时,明将周兴曾率部进至忽剌温一带设立兀者卫,后因在当地遇阻等原因被迫撤回。明成祖时,明朝大力经营奴儿干地区,以忽剌温女真酋长西阳哈为首的海西女真主动归附明朝,明朝遂于海西重设兀者卫等卫所。收服海西女真后明朝再以海西为跳板,继而又招抚了其它松花江流域及黑龙江流域的女真各部。又因海西地处要冲,系明代辽东与黑龙江流域交通联系枢纽。明朝在海西遍设卫所同时也在该地大兴驿站线路。著名的“海西东水陆城站”就因途经海西而得名。
十四世纪中后叶,当建州女真开始南迁时海西女真依旧留于原地发展。随着人口不断繁衍增多,和建州女真一样海西女真也遇到资源短缺难题。如果无法转变落后的社会经济模式,要想生存下去唯一可行的解决途径就是效仿建州女真外迁。约半个世纪后,海西女真也开始向外迁徙。但导致海西女真外迁的原因很多,可不仅仅人口增长引致资源短缺这一条,更有蒙古各部对海西地区的不断侵夺。海西毗邻蒙古高原,极易受到来自漠北草原方向的战火波及。宣德年间,蒙古鞑靼部太师阿鲁台在追击兀良哈蒙古(即朵颜三卫)时,就曾大举侵入海西。兀良哈蒙古为躲避鞑靼部改将驻牧地移至辽东塞外,而兀良哈蒙古东移不仅压缩了海西女真领地,更把海西女真彻底裹挟到蒙古各部间无休止的纷争与混战中。无论鞑靼、瓦剌还是兀良哈都对海西女真侵扰不止,海西女真为此不得安生饱受欺凌荼毒时时刻刻苦不堪言。
根据《明实录》记载,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海西肥河等卫女直都督剌塔宁哈答别里格遣其徒咬速等来报,欲于今秋,率众往福余等卫作复私仇,已聚兵辰州”。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九月,瓦剌部首领也先引兵侵犯兀良哈并收服朵颜和泰宁两卫,福余卫避于恼温江(今嫩江)。也先遂以搜捕三卫逃人为借口纵兵杀入女真地区。还是《明实录》记载,也先“吞噬诸部,往者既自北而西,又自西而东,今又东极海滨,以侵女直”。这其中海西女真首当其冲受战火涂炭最深。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年底,脱脱不花统兵三万再次大举进犯海西,期间脱脱不花对海西女真肆行杀戮。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述,“脱脱兵三万于腊月二十三、四间到海西,执不剌吹杀之,其部落降者不杀,不顺者皆杀之”。明兵部尚书于谦在《少保于公奏议•兵部为关隘事》中,同样记载了脱脱不花对海西女真的屠戮,“脱脱到白马儿大泊子去处,将都督剌塔(兀者卫都督)、伯勒哥(即肥河卫都督别里格)、都指挥三角兀(双城卫都指挥)及野人头目约有三四百人,尽数都杀了”。饱受蒙古各部残暴蹂躏不堪兵燹之灾,忍无可忍的海西女真为躲避战火。自永乐年间起,以忽剌温地区为出发地开始向外不断迁移。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明朝为巩固在奴儿干地区统治历来奉行招抚政策。并对奴儿干各部族许以朝贡、马市等惠利。当初建州女真就是为了近汲惠利才决定南迁的,有样学样海西女真为求逐利同样选择南迁向内地靠拢。但海西女真南迁时间跨度较长,从永乐年间一直延续到嘉靖年间而且迁徙过程也陆陆续续较为分散。细分其迁徙方式可大体分作三种:
其一、内迁至京城。明代前期女真各部尽都向朝廷朝贡内属,很多海西女真部族酋长都曾赴京朝贡。期间领略了京师繁华富庶后往往会乐不思蜀,随之常常出现“率妻子等来归”、“皆愿居京自效”的情况。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海西女真弗提卫指挥察罕帖木儿便“率妻子等五百七十二人来归,奏愿居京自效”。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弗提卫指挥佥事哈刺帖木等入京朝贡时亦“皆愿居京自效”。对于他们的要求明朝全都允准还给予房屋器物令其好生安居京师。这些内迁京城的定居者多为女真酋长及其家眷,身份虽高贵数量却相对较少。
其二、内迁至辽东或关内。明朝曾大力招揽女真内迁并将其安置于辽东或关内。设于辽东的自在、安乐二州就是专门安置内迁女真的。经得明朝同意后,部分海西女真选择迁往辽东的安乐州、自在州或广宁府,此外还有部分被安置在关内。《明实录》就有如下记载,“敷答河千户所镇抚弗里出、忽儿海卫所镇抚火罗孙,皆自陈愿居东宁卫(隶属辽阳),从之”。
然而万事有利皆有弊。内迁至辽东或关内的女真人确实可以享受到诸多惠政,但在受到内地先进文化长期熏陶后,凡是选择内迁辽东或关内的女真人都出现严重汉化现象,很多女真人彻底丧失了本民族意识继而完全融入到当地汉族中。更重要的一点倘若女真人选择内迁至汉人地区,势必会处于明朝严密管控下。而这也意味着原本私属于部族酋长的部众,都将会成为明朝治下编户从此不复为酋长统有。对于很多部族酋长而言此种情况实在是难以接受,毕竟甘愿放弃世袭统治权的部族酋长少之又少,故而迁入辽东或关内的海西女真数量也不多。
其三、内迁至辽东近边。如果只迁徙至辽东近边的话,不仅能够获得明朝予以的荫蔽和保护避开蒙古锋镝,又可坐享源源不断的马市惠利,同时还保留了原有卫所官职和部族世袭统治权。很明显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也正因如此选择内迁至辽东近边的海西女真数量最多。
嘉靖年间,海西女真主体已然南迁至辽河上游到松花江之间。又经与周边女真、蒙古各部族不断吸收融合,以及海西女真内部持续争竞与整合。至明朝中叶,海西女真逐渐形成了以原纳喇氏女真为核心的四部,分别为:哈达部、乌拉部、叶赫部、辉发部,又称扈伦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