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金朝崛起
南北朝末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靺鞨族群主要分作为七个部落。分别为: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当时高句丽国力正值鼎盛并称雄于东北地区南部。为其锋芒所迫靺鞨诸部或为高句丽所治,或为高句丽所逐。只有居于黑龙江地区的黑水靺鞨因位置偏僻“最处北方”,得以免遭南方强国霸凌。同时地处偏远苦寒之地也磨练出黑水靺鞨坚忍不拔和骁勇剽悍的民族习性。根据《新唐书》记载,黑水靺鞨“性忍悍,善涉猎”。《旧唐书》亦记载,黑水靺鞨为靺鞨诸部中最劲健者“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
别看黑水靺鞨能以逞雄于靺鞨诸部。但跟周遭林立的各个强权相比,黑水靺鞨发展落后在整体实力上还是太弱小了。为能在周边强权夹缝中生存下去,黑水靺鞨唯有选择隐忍与蛰伏。起初黑水靺鞨长期臣服于东突厥汗国,唐朝灭东突厥汗国后,黑水靺鞨又转而归附唐朝向其称臣纳贡。在唐朝与高句丽战争中黑水靺鞨坚定站到唐朝一边,全力配合唐军合击双方共同宿敌高句丽。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六月,唐太宗派遣校尉宇文法“诣乌罗护、(黑水)靺鞨”,调遣两部兵马配合唐军出击迎敌。唐朝使团返还至东部边境时突遭薛延陀部阿波设堵截,史载,宇文法“帅(黑水)靺鞨”大败阿波设。以致于薛延陀汗国误以为是唐军主力抵达漠北,诸部因而陷于惶恐由是大乱,这便为唐朝后续灭亡薛延陀汗国创造了佳机。此战中黑水靺鞨助唐有功表现尤为突出,深得太宗皇帝嘉许,黑水靺鞨与唐朝关系也因而越发融洽。当时在唐军凶狠猛攻下,黑水靺鞨以南依附高句丽的靺鞨各部全都遭沉重打击。其中,“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唐)收平壤之后,部众多入中国。泊咄、安居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与那些站错队的靺鞨诸部形成鲜明对比,得到唐朝鼎力扶持的黑水靺鞨一时间混得风生水起。尤其高句丽灭亡后,靺鞨诸部“唯黑水部全盛”。
可是黑水靺鞨同唐朝的融洽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随着高句丽国灭政息,黑水靺鞨同唐朝关系反倒迅速交恶。而交恶根结就在于,黑水靺鞨妄图染指现并入唐朝版图的高句丽故土。小小黑水靺鞨为何如此大胆?敢于和泱泱大唐叫板!原来唐朝虽然灭了高句丽但当地原住民不肯屈服激烈反抗唐朝统治,同时唐朝又与新罗爆发战争。两点因素都削弱了唐朝对原高句丽故土的控制力度,受此影响唐朝设于平壤的安东都护府也向内地一撤再撤。为平息局势唐朝大量迁徙高句丽故地遗民,就连依附高句丽的靺鞨人也被强制迁徙赶散。曾经人口稠密的高句丽原核心区域而今竟至落得人迹罕见四处荡然一空,此情此景着实让黑水靺鞨喜出望外。
因为对于任何民族而言大片物饶人稀的沃土,都意味着极为宝贵的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现今高句丽故地陷于空虚混乱,眼前一幕让看在眼里的黑水靺鞨心动不已,利令智昏之下黑水靺鞨为扩张势力不惜与唐朝翻脸,很快曾经盟友便刀兵相见。黑水靺鞨自拉林河流域南下越过张广才岭,向原高句丽北境的粟末水(又称速末水,今吉林第二松花江)流域大举扩张。在与戍守粟末水的唐军遭遇后双方展开一系列冲突和对抗。别看黑水靺鞨号称“劲健善步战”、“性忍悍,善涉猎”。然而面对依然雄劲威猛的唐军,黑水靺鞨并没占到半点便宜。依托原高句丽为防御北面黑水靺鞨而修筑的边境长城工事,唐军兵力虽有限但仍有效抵御住黑水靺鞨进攻和袭扰。在唐朝灭高句丽之后二十多年间,黑水靺鞨始终被唐军压制在边境长城以外。
恢弘至伟的唐朝可是不会仅仅满足于抵御寇虏于边外的。为彻底扫清黑水靺鞨对辽东地区的不断威胁,唐朝派靺鞨族出身的右鹰扬大将军李多祚,赶赴粟末水之滨组织对黑水靺鞨反击。对于李多祚反击黑水靺鞨的准确时间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应为武周革唐命前后,部分学者认为应是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介于李多祚衷心侍唐且一生南征北战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入侍武周后李多祚也始终坚持拥李反武立场。故而笔者仍将李多祚反击黑水靺鞨之战,视为武周革唐命前唐军在东北地区的谢幕之战。文武双全又富于韬略的李多祚将军,充分利用自己出自靺鞨的有利身份大打感情牌,诓骗黑水靺鞨诸部酋长们前来赴宴。待至酋长们喝得酩酊大醉时李多祚将其全部斩杀,而后趁着黑水靺鞨群龙无首且正混乱无序之际,李多祚率唐军发起大举进攻给予黑水靺鞨沉重打击。后世学者推测,李多祚此战一直杀至今黑龙江地区。黑水靺鞨遭到惨败被迫退出拉林河一线,回缩至东流段松花江下游,今三江平原南部一带。乘此胜余威,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李多祚又率军从扶余城出发,征讨以黄头室韦为代表并对粟末水流域构成威胁的南室韦诸部,大张挞伐过后南室韦诸部尽皆畏服!
李多祚轻易打败黑水靺鞨,可在唐朝(武周)看来,教训黑水靺鞨这类不服王化的边鄙蛮夷实在算不得什么武功,也不值得大书特书。故而史书中针对此战的记载俱都轻描淡写,大多是一概而过。像《旧唐书》中对于此战记述只才一句话,“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别看唐朝(武周)对此次反击黑水靺鞨丝毫不以为意,却难掩此次作战在中国历史尤其东北民族史上的重要意义。首先,此战唐(武周)军轻易打败靺鞨诸部中最为劲健的黑水靺鞨。扩大了唐朝在东北地区诸部族中的无尚声威,巩固了唐朝对粟末水流域及原高句丽故土统治。其次,此战深深打痛黑水靺鞨,让黑水靺鞨对唐军的骁勇善战以及唐朝的雄悍刚猛,多了一层刻骨铭心记忆。最后,此战成功遏止黑水靺鞨南下态势迫使其不得不退回三江平原一带。客观上为不久后从营州逃回故土的粟末靺鞨(或渤海靺鞨)清除一个强有力竞争对手,也为渤海政权建立及其早期发展铺平道路。若不是李多祚打跑黑水靺鞨,日后还能否有海东盛国渤海政权存在,那都是个未知数。
此战过后黑水靺鞨暂时倒向漠北突厥势力,接受了后东突厥汗国统治,后东突厥汗国为此在黑水靺鞨派驻直属于汗廷的“吐屯”。这个吐屯系突厥官职,相当于唐朝派驻羁縻州府的长史,代表汗廷对受其役使的地方部族进行监督。但此时黑水靺鞨已从先前淋漓鲜血中汲取足够教训,内心中深深慑服大唐强盛。为有利于自身发展部分黑水靺鞨首领决意改善同唐朝的往来,黑水靺鞨同唐朝双边关系反倒越走越近。后来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朝贡唐朝,以及唐朝在黑水靺鞨设立黑水都督府都于此有直接关系。尊崇强者是北方胡人深入骨髓的天性,唐朝并不为意的一战不仅赢得敌人由衷尊崇,还为黑水靺鞨日后并入唐朝版图奠定坚实基础。
至于那位出身靺鞨族的名将李多祚此后入侍武周但仍忠心唐室。为求兴复唐朝社稷,李多祚义无反顾地同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胁迫女皇武则天退位让权于中宗李显。对于李多祚忠义之举,唐睿宗李旦曾予这样褒奖:“以忠报国,典册所称;感义捐躯,名节斯在”,“重清奸慝,永言徽烈,深合褒崇”。只可叹这样一位出身少数民族还对唐朝忠心不渝的李多祚将军。在景龙政变中协助太子李重俊剿除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家族,因事败不成被杀。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并引领唐朝进入开元盛世,后东突厥汗国反却日益衰微。当时东北地区北为黑水靺鞨,南为正在迅速崛起的渤海靺鞨。而渤海国第二代君主大武艺不断对外扩张,严重威胁着黑水靺鞨安全,史称“东北诸夷畏臣之”。为求自保黑水靺鞨决意归附唐朝,《新唐书·靺鞨传》记载,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黑水首领倪属利稽朝贡唐朝,唐玄宗拜其为勃利州刺史。再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黑水靺鞨十六部俱以羁縻州形式接受唐朝统治。唐朝在当地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其首领也被任命为州刺史。依据地方羁縻州府必须由“汉官参治”原则,唐朝于黑水都督府派驻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然而安史之乱发生,令唐朝逐渐无力再继续维持对黑水靺鞨的羁縻统治。大约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前后,黑水都督府解体,从设置至解体共约九十年,黑水靺鞨各部分别役属于渤海国。从严格意义讲黑水都督府虽解体,却不能说黑水靺鞨地区就此脱离唐朝版图。毕竟渤海国起码也是唐朝名义上的国土忽汗州,唐朝在渤海国派驻长史,渤海王也兼任唐朝忽汗州大都督之职。待至渤海国衰弱,黑水靺鞨又摆脱渤海国控制重新与唐朝交往。但是没过多久唐朝便灭亡了,而神州内地也陷入到五代十国的动荡纷争中。